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破译圣经 >

第31部分

破译圣经-第31部分

小说: 破译圣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阂环矫媸翘芈逡疗皆系恼庾懦牵缭诤樗嚼粗埃芸赡芫鸵丫欠闲嬉黄芈掣咴系哪亲懦且胖吩诤樗嚼粗埃慈匀皇且蛔渎盍Φ某鞘小8萦泄刈叶陨M辛只鹕降幕鹕交医械腃-14检测,结果表明桑托林火山的爆发时间大约在4000年以前,因而在特洛伊平原上的那个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中出现了战争的痕迹,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平原与高原的区域性地形特征所造成的。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泛滥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淤积土层较厚一些,而秘鲁高原上的洪水冲刷将会转眼消失,淤积土层就自然会薄一些。因为离大海不远而平坦的特洛伊平原,与离大海相对较远且地势陡峭的秘鲁高原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毕竟在3000米以上。这一区域性地形特征差异的存在,不仅使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一再地发生,淹埋了9座古城的遗址,而且还形象地展示出了每次洪水的大小;而在秘鲁高原上的洪水似乎只发生了那么一次,蒂亚瓦纳科古城至今仍傲然屹立在干燥荒凉的山坡上便是明证。
  现在,无论是全球性的大洪水,还是区域性的小洪水,如果要使其能给先民们留下深刻而恐怖的持久印象,并且进人民族神话,乃至宗教经典之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那就是洪水爆发地方的海拔不应该过高,最好是平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洪水滔天的死亡氛围;而有一个条件又是不相同的:那就是洪水爆发应该反复地发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洪灾的恐怖印象,从而使生活在平原上,特别是临近大海的江河三角洲地区的先民们,对于洪灾的神化最为自然,也最为充分。通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民族神化到宗教经典,关于洪水故事的述说,无疑是体现出了这一点的。
  在保留到现在的最古老的苏美尔人的吉尔加美许神话之中,在大洪水爆发的时候乘坐方舟大难不死的人类始祖乌特-纳比西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道:
  我把一切都装在方舟上,我把所有的银子装在方舟上,我把所有的金子也装在方舟上,我把所有的一切和一切生命的种子,都关在方舟内部;我把亲人和家属,田野的牲畜和野兽,统统都关进了方舟。
  由此可见,在苏美尔人的神话里面,以人类始祖的“我”来进行的述说,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大我,所述说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情景:我带着整个民族所拥有的一切,开始逃离故土,以躲避洪水的祸患。
  预定的时候到了!晚上,黑暗的主宰降下了不洁净的水,我观看了一下天的景象,我被这种天气吓得发慌,我走进方舟,砰地把门关紧。风和雨在六夭六夜里毫不停息,飓风统治着大地。到第七天开始的时候飓风才逐渐小下去,海平静了,风停息了,洪水止住了。我看了一下海,听不见一点声息,全人类都成了淤泥,沼泽漫过了屋顶上去!我打开窗子,白天的光照着我的面颊,我疯狂起来,坐在那里哭泣,眼泪沿着面颊向下淌去。
  在这里,展现出了逃难者的内心感受:苏美尔人面对洪水感到万分的恐慌,面对死亡的世界更加感到莫名的恐惧,当终于能够再次面对生存的一线希望的时候,怎能不在万分恐怖之中加入一分的惊喜,以致于无言相告,只能够热泪滂沱,泪流满面,以表达那份烙在心头的感受。
  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脱险呢?
  我看了一下世界和海的空间,经过十二天行程,远处隐约现出了一座岛屿,方舟靠近尼兹尔山,尼兹尔山没有放方舟离开。
  根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座仍然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尼兹尔山,不仅离大海与大河都不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高度还不到100米,因而与亚拉腊山现在的位置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表明,正如乌特-纳比西丁的方舟不是挪亚方舟一样,尼兹尔山也不是亚拉腊山!尼兹尔山这座平原上海拔不到100米高的小山丘,对于洪水故事来说,究竟将意味着些什么,其实是不难回答的。这就是:尼兹尔山是苏美尔人在洪水爆发的时候,如何多次地进行整个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这样,苏美尔人便不断地在大洪水来临之际逃难,然后再迁回,而后小洪水又屡次爆发,他们又一再地逃离、迁回,直至最后决定一去不复返,以彻底免除洪水的祸患与恐吓。同时,这也表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除了那次绝无仅有的全球性大洪水之外,还爆发过无数次的区域性小洪水,在苏美尔人尚未离开这块土地之前曾经是这样,在苏美尔人最后离去之后仍然一直是这样。其实,这样的情形在全世界的平原上可以是说屡见不鲜的。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已经表明在苏美尔人离去之后,紧接着称雄于整个平原的是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在各方面均受惠于苏美尔人,尤其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影响更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连民族神话之中的女主神伊什妲尔,竟然是吉尔加美许神话里面出现的人物,即吉尔加美许的情人伊什妲尔女神,并且在巴比伦王国各地的神庙中受到广泛的祭祀与礼拜。这是因为,巴比伦王国的第一任国王萨尔恭的立国,据说与女神伊什妲尔的大力救助是分不开的。
  这位在公元前2360年出生的萨尔恭,据说也是处女生育的神人之子,在出生之后被尚未出嫁的年轻母亲放进一个容器里,用沥青封好缝隙,然后丢弃在河里面,随波逐流地漂浮,直到被女神伊什妲尔救起来。等到他长大成人以后,女神又帮助他成为巴比伦人的国王。在抗拒外来侵略与平息国内烽烟的艰苦岁月里,萨尔恭不仅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以苏美尔语和闪语作为官方语言,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巴比伦。萨尔恭后来因积劳成疾,于公元前2305年去世。
  正如考古发掘证实萨尔恭不是一个传说中虚构的人物一样,苏美尔人对于巴比伦人的影响也是无可置疑的,仅仅从苏美尔语在巴比伦王国的地位就可以看出,除了作为官方通用的语言之外,苏美尔语还被作为巴比伦王国举行祭祀的语言,特别是作为立法的语言,由此可略见苏美尔人对巴比伦人的文化影响之一斑。这就表朋巴比伦人正是苏美尔人智慧的全面继承者,无论是其政治、军事、法律,还是其宗教、神话、习俗,更不用说在天文、数学、建筑等领域所受到的直接影响了。
  在萨尔恭国王之后,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是汉漠拉比,他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伟大的立法者。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他不仅完全统一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且编定了人类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为了不让强者凌弱,并使孤寡有所依怙,在巴比伦,他下令把自己的箴言刻在一根石柱上他这位执法之王的雕像面前。”事实上,著名的汉漠拉比石柱法,并非是汉漠拉比自己思考出来的执法箴言,而是他对从苏美尔人以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的各个国家之中运用的各种法规及教规进行融合改编的结果,最后形成了长达300节的综合性成文法典。
  此外,现在仍然有一些人,如果看到一只黑猫在自己面前走过,往往会转过脸去,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厄运。这种习俗的来源过去常说是来自巴比伦人,实际上,这种习俗是出自苏美尔人。而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计时方法,即每小时60分钟,每天24小时,钟表上的刻度为12小时,还有以12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打”,都是在60进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对于6O进制的使用,也是通过巴比伦人,由苏美尔人那里承传至今的。
  至于苏美尔人对于巴比伦人在其他方面的直接影响,甚至扩展到了毁灭巴比伦王国的亚述人身上,因而有人认为巴比伦文化与亚述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一样,前者的所有文明成果,被战争爆发户的后者所完全吸取。事实上,如果从地中海沿岸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说不定苏美尔文化既是巴比伦文化和亚述文化的直接源头,又是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间接来源。
  正如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智慧成果一样,巴比伦人也同样不能拒绝承受苏美尔人曾经遭遇过的洪水灾难,并且在天灾之外,还得面对着人祸的袭来。在公元前689年,用战火与洪水毁灭了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比伦城,并且连巴比伦大地上的泥土也要用船运走,试图从地球上彻底抹掉巴比伦的亚述国王西拉克里布,就曾经宣称自己是苏美尔人的直系后裔,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来自神人之子吉尔加美许那高贵的血液。所以,西拉克里布不仅建造了庞大的有15个城门的城堡,以及巨大的面积达16000平方米以上的宫殿,而且还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泥版图书馆,并在里面收藏了将近3 块泥版的书籍。
  其实,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拉克里布率领的亚述军队在毁灭巴比伦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苏美尔文化。因此,从客观上看,正如有人所评价的那样:“西拉克里布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是个特殊人物,他天赋极高,爱好运动、艺术、科学,特别是技术。但他所有的长处都被任性、暴躁的气质掩盖了,这种性格使他在想干什么事时一意孤行,毫不顾及其是否可行。因此,他是一个糟糕的政治家。”最后,西拉克里布由于企图强立幼子为太子,并且逼迫祭司以神谕的方式来予以确认。结果当他在神庙里面祈祷的时候,被自己的那些年长的儿子们杀死了。
  如果说西拉克里布以战争的洪流湮没了巴比伦城,那么,尼布甲尼撒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重建巴比伦城,也就是所谓的新巴比伦。这位在公元前604年出生的国王,自称是天下首富的万王之王,夸口将在15天以内建成新巴比伦。尽管这一说法令人怀疑,但是,至少尼布甲尼撒在重建巴比伦的时候,出现了两大建筑上的创新:一个是采用大块石料来修建拱形建筑,一个是采用烧制的,甚至上釉的砖雕来修建大型建筑,从而使新巴比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规模最大而又最为壮观的古代城市,给当时所有耳闻目睹此事的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种深刻的印象,并没有被随后发生的战争与洪水完全抹掉,因为,新巴比伦雄伟壮丽的恢弘气象,不仅在当年游历过新巴比伦的希罗多德这样的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著作里面得到了细致的描写,而且更在许许多多当地各民族的传说中一再地重现,尽管在传说之中新巴比伦的形象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正是根据历史著作与《圣经》提供的线索,在1899年4月,考古学家开始了对于巴比伦城的发掘。这次从19世纪末开始,直到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才结束的,长达15年之久的发掘,挖出了从萨尔恭国王以来所修建的数道城墙,以及尼布甲尼撒国王建造的巨大建筑,即新旧巴比伦的整个古城遗址。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著名的巴比伦塔,以及精彩绝伦的伊什妲尔女神之门。
  用大块石料建成的拱形建筑高高地耸立在地面上,给人一种远离人间喧嚣的感觉,而当初的王室花园就建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