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50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50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说胡亥。人对诱惑的抗拒是有限度的。赵高看出的这个巨大政治漏洞足以改变秦朝历史,实际上它最终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赵高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时机呢?他扣下了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发出的诏书,就是要决心废弃这个诏书,改变秦朝的历史。所以,赵高并没有因为胡亥的第一次反对而停止运作,而是继续对胡亥采取攻心战术:一是向他灌输天下可以改变的想法,二是让他明白为君与为臣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两点都有巨大的蛊惑力。知道秦始皇病故和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仅有三个关键人物:胡亥、赵高、李斯。既然秦始皇的诏书没有发出,这条诏命就可以改变,而且制造诏书所需的皇帝玉玺就在赵高手中。换句话说,只要赵高、胡亥、李斯联手,遗诏就完全可以改变。所以,赵高在两个方面大力忽悠胡亥:一是“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于子与高及丞相耳”,二是“臣人与臣于人,制人与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这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胡亥,遗诏可以篡改,当皇帝和当臣子差别太大。人生的决定往往就在于片刻之间对利害的权衡。胡亥听了赵高这番话肯定会动心。但是,胡亥又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二是“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三是“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胡亥认为:“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篡改遗诏“天下不服”,不但自身危险,而且会危及国家社稷。这时胡亥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而这一清晰的认识并没能阻挡住权力的巨大诱惑,大秦帝国的前景也正是向着这个巨大的诱惑发展的。废兄立弟——不义;不奉父诏——不孝;能力不行——不能。胡亥讲的这三不——不义、不孝、不能,这都儒家的一套,再次体现出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证明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废除儒学。胡亥的拒绝没有让赵高退却,赵高仍然坚持不懈地劝说胡亥。为什么呢?因为胡亥的话并未说绝。胡亥当皇帝和当公子对于赵高来说事关重大,如果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就可以一步步掌控胡亥,大秦帝国的江山就可以一步步变成赵高的江山。而如果是扶苏当了皇帝,不但赵高掌控不了朝纲,恐怕连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扶苏对赵高至少没有多少好印象,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这两个机要官职肯定做不成了,更遑论掌握朝纲呢,做梦去吧!所以,这两位皇子谁当皇帝对赵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为自己的权益奋斗。什么叫话未说绝?因为胡亥仅仅是拒绝,并未警告赵高,再说此话必将禀告丞相加以严惩。这一点赵高心知肚明。所以,赵高两次碰壁之后并没有灰心。
  于是,赵高第三次游说胡亥。游说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在于击中对方的软肋。胡亥两次反对都有自己的理由,赵高要说服胡亥必须有针对性地破解胡亥的理由。赵高怎样破解胡亥的理由呢?赵高讲了几个历史故事:一是商汤杀其亡国之君夏桀,周武王杀暴君商纣王,天下人对这两件事并无异议,反而称赞商汤和周武王的所作所为符合道义。二是卫君弑其父,卫国却称赞卫君的盛德,连孔子评论此事时都不认为子弑其父为不孝(高曰: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历史最有说服力,赵高并非庸才,他讲的历史故事对胡亥影响重大。两组历史故事一是臣弑君,二是子弑父。以臣弑君“不为不忠”,以子弑父“不为不孝”,弑君弑父都能做,何况杀兄称帝呢?胡亥能听不进去吗?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蒙上了一层正义的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将神圣的灵光打在小丑的嘴脸上,借以行其奸,这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遮盖其丑行的常规做法。利害关系往往最能打动人。赵高说了这些还不算,他还从正反两面讲了一番利害,正面讲了两点:一是“大行不小禁”,二是“圣德不辞让”。什么意思?做大事就不要被小节约束,有能力就不要辞让。反过来讲“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赵高铁齿铜牙,完全从利害上诱导胡亥,说胡亥是顾小忘大、犹豫不决,最终会为害自己,徒留悔恨。只有断而敢行,才能后有成功。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让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去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于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这样的错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赵高为了个人的利益托荫,为了傍上一个能够控制的政治大款,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终于使胡亥败下阵来,于是他同意了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第三次劝说胡亥成功了,这是赵高沙丘政变非常关键的一步,拿下了胡亥,胡亥屈服了,沙丘政变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但是,赵高作为始发难者,胡亥是他的合伙人,但仅有他们两个人的合谋,此事断然难以完成,因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李斯。李斯这个人是万万绕不开的,他是左丞相,手握大权,如果没有李斯的首肯,谁敢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否则李斯在沙丘即可抓捕赵高。那么,李斯会同意赵高的这一阴谋吗?我们下次再讲。
  35:李斯变节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病逝在巡游途中。此事一出,一下子让大秦帝国慌了手脚,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太子之位,没有向臣民公开皇位继承人,那么谁来领导这个庞大而又新生的国家呢?有一个人开始动脑子了,此人就是赵高。上一集讲到赵高把如意算盘打到了胡亥身上,在赵高似是而非的歪理面前,他终于被拖下了水,然而赵高知道拿下胡亥,事情只成功了一半,要想大功告成,还必须将另外一个人拉入阴谋之中,那个人就是丞相李斯。李斯作为丞相,能号令内外臣工,在老皇帝已逝,新皇帝还没有确立之时,他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把李斯拉下水呢?赵高又会用什么样的说辞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变节》。
  赵高三劝,胡亥投诚,沙丘政变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这件事要想办成,要想把这个圆圈画圆,少不了李斯。李斯的角色丞相,李斯的地位老臣、重臣,手握大权。李斯如果不同意,议立太子,篡改诏书,这事儿没门,不可能办成。那么赵高将怎么样来做李斯的工作呢?还是老办法——谈话,谈话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赵高不是把李斯杀了,杀了不行,杀了李斯,那人家才以为你这是搞军事政变呢。他必须得让李斯也能够为他服务,而赵高跟李斯的交锋和赵高跟胡亥的交锋,就完全是两码事。胡亥当时的年龄只有21岁,很小,而李斯的年龄不一样。李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久经官场。李斯是个重臣、老臣啊,他从上《谏逐客书》,那是秦始皇十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故,李斯主持秦国国政长达27年,将近30年掌握国政,所以这个人可以说是久经官场;还有一个特点,是手里面的权力,他执掌朝政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李斯跟赵高之间的较量不像胡亥,胡亥三个回合就打败了,那么赵高跟李斯要打几个回合呢?大家听我细说。我们先说第一个回合,赵高一上来就单刀直入,因为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赵高也不用绕圈子了,上来就说。先皇病故,这是事实吧,遗诏立扶苏为太子,但是遗诏没有发出,皇帝的玉玺在我的手里边,知道的人范围非常小,就那么几个人,只要胡亥、你、我三个人一联手,我们就可以把遗诏改了,另外立胡亥为二世。赵高见到李斯以后,别的都不说,先把一个完整的计划托盘说给李斯,叫李斯表态。李斯怎么说呢?李斯的回答斩钉截铁,他先下了个判断,说你这一番话是亡国之言,这就定了性了——“亡国之言。”这话分量非常重啊,这不是当臣子应该说的话,这等于当头一棒打回去了。当然赵高是有准备的,这一棒子打不死他。赵高一看第一次失败了,第一个回合李斯不吃这一套,还“亡国之言。”好,第二个回合来了,这次来赵高就厉害了,赵高一下子指出来李斯五个不如,就是“五不如”。什么叫“五不如”呢?是拿李斯和蒙恬相比。我们知道,扶苏被贬以后,贬到哪儿去了呢?我们在《焚书坑儒》那一集中讲过,扶苏被贬到长城军团做监军了,长城军团的主帅是蒙恬。然后赵高就拿蒙恬和李斯做了个比较,他说比的结果是,你是五不如。先说第一,你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么样?第二,你的谋略和蒙恬相比怎么样?第三,你的人气,你人心的向背和他相比怎么样?第四,你的功劳和他相比怎么样?第五,你和扶苏的关系,蒙恬和扶苏的关系相比,你怎么样?一连串提了五个方面。李斯一听愣了一下,回答了一句话,他说这五个方面我都赶不上蒙恬。当然,这个话我认为有点过谦,实际上如果拿李斯跟蒙恬相比的话,不是五个不如,因为有两点我们觉得不太好比较。比如说才能,两个人才能谁大谁小?蒙恬有蒙恬的才能,李斯有李斯的才能。再说功劳,蒙恬、李斯各有其功。所以这个才能啊,功劳啊,这不太好比。但是我觉得有三点李斯是比不过蒙恬的,这三点第一是家族,第二是人心,第三是关系,这三点李斯比不上蒙恬。我们可以分开做一点说明。
  我们先说家族。蒙恬的家族在秦国已经是干了三代了,秦昭襄王时期,蒙恬的祖父蒙骜已经是昭襄王手下的大将。蒙骜之后是蒙恬的父亲蒙武,那也是秦国的重臣。到了第三代,有蒙恬在外面做将军,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他兄弟两个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那可以说秦国很多做官的人都比不上他们。李斯是单枪匹马到秦国来打天下,所以家族的背景,家族的功劳那跟蒙恬是无法相比的,别说同日而语,不能同年而语,甚至可以说不能同十年而语。人家是一家三代为秦国服务,你才来了多少年?顶多27年。这是第一点不如。再一个,蒙恬、蒙毅我们在历史上只看到他们的功劳,没有看到他们明显的过失。而李斯尽管有功劳,但他有一个重大的过失,就是他首先提出来要焚诗书,促使秦始皇下了焚书令,焚书令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在人心的向背,在人气上相比,蒙恬的人气要比李斯高得多,这是第二点不如。第三是关系。扶苏被贬到蒙恬的军团去担任监军也好,和蒙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扶苏当了皇帝以后,有可能重用蒙恬,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干部源自熟悉,”如果扶苏当了皇帝的话,他对蒙恬的熟悉要超过对李斯的熟悉。这是一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两个人的政治见解不一样,李斯主张焚诗书的时候,扶苏没有表态;秦始皇坑术士的时候扶苏坚决反对,李斯没有表态。所以呢,在焚诗书和坑术士这两个问题上,我们似乎不能找出直接的证据,让扶苏和李斯做一个对比,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一个什么现象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