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十大下台元首 >

第42部分

十大下台元首-第42部分

小说: 十大下台元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52年伊梅尔达23岁,她一直生活在塔克洛班。高中毕业后,伊梅尔达考入圣保罗学院教育系,她父亲当时也在圣保罗学院任教。因家庭人口众多,经济困难,为了维持学业,伊梅尔达过上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但伊梅尔达却十分好强,她格守一句格言:“要永远在嘴角挂着微笑,要永远把泪水藏在心底。”随着年龄的增长,伊梅尔达出落得越来越俊俏美丽,一副大家闺秀的派头。伊梅尔达不但貌美,而且还有甜美的歌喉和出众的歌唱才能,这一切使她在塔克洛班颇有名气。她17岁那年,曾与一位美国少女并肩坐在一辆花车上,参加1946年10月20日庆祝美军在莱特省登陆两周年游行,出尽了风头。一年之后,在1948年的花卉节上,伊梅尔达幸运地被遴选为“塔克洛班的玫瑰花”,从此后,伊梅尔达更加引人注目,同时也招来了好色之徒的纠缠。这时有许多好心人向她父亲吹风说:“伊梅尔达居住在莱特简直是浪费才华,她应该到马尼拉去。”此时在马尼拉当议员的伊梅尔达的堂兄丹尼尔看中了伊梅尔达在竞选和游说中可以发挥的政治价值、在社交中的交际花功能,便主动邀请伊梅尔达到马尼拉去住,并答应支付去马尼拉旅费。在征得了父亲的同意后,1952年,23岁的伊梅尔达带着5比索只身去闯大千世界马尼拉了,到马尼拉后,伊梅尔达寄居在堂兄丹尼尔家,并找了一份音乐书店售货员的工作干。丹尼尔在马尼拉竞选议员时,曾带着她到各地帮助竞眩选。伊梅尔达充分发挥自己貌美、善于演讲、歌喉甜美的优势,为丹尼尔拉了不少选票。从此,伊梅尔达在马尼拉开始小有名气。
  1953年2月15日发行的《本周》杂志情人节专刊的封面采用了经伊梅尔达同意刊登的大幅伊梅尔达头像,刊物投递到千家万户之后,作为“封面女郎”的伊梅尔达名声大振。
  为了摆脱困境、出人头地、跻身上层社会,伊梅尔达暗暗地把希望寄托在争当马尼拉小姐的选美比赛上。伊梅尔达报名参加了1953年的菲律宾全国选美比赛,比赛结果令她大失所望,落选的结果让她难以接受。她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她不服输,决心抗争一番。她直接找到当时的马尼拉市长拉克松那里,百般纠缠,最后终于争到了一个“马尼拉女神”的称号。过了几个月,在经过11天闪电般的热恋之后,这位“马尼拉女神”便成了“马科斯夫人”。
  那是1954年4月下旬的一个傍晚,25岁的伊梅尔达跟着堂嫂去国会看望当时任议长的堂兄丹尼尔。国会正在激烈地辩论当年的预算方案,在讲台上一位议员正在演说,他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堂嫂在伊梅尔达耳边悄悄地说:“这位发言的是在野的自由党议员马科斯,他口才极好,能言善辩,有‘北方的金嗓子之称’,你听他的演讲,真够精彩的。”伊梅尔达当时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她对台上那位头发乌黑光亮、皮肤呈浅棕色的议员只是瞄了几眼,就拉着堂嫂一起回到汽车里去了。回到汽车里后,她们给丹尼尔写了一张便条,说要等他一起回家。丹尼尔怕她们挨蚊虫叮咬,写了个回条,建议她们到有冷气设备的咖啡馆里等他。
  夜里11点,马科斯在演讲结束后也到咖啡馆喝冷饮。刚一走进咖啡馆,马科斯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窗子旁边的伊梅尔达。伊梅尔达俊俏秀美的容貌,天真无邪的气质,象磁石一样吸引住了马科斯。马科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唯恐坐失良机,于是便频频发起攻击,他首先示意一位同来的记者,记者会意,介绍他们相识。继而他又请在场的一位议员再次介绍,以便让自己引起伊梅尔达的注意。马科斯感到这还意犹未尽,马科斯离开座位,径直走到伊梅尔达身旁,用近于鲁莽的口气对坐在座位上的伊梅尔达说:“请你站起来一下好吗?”伊梅尔达对马科斯提出的这个有点过分的要求非但不反感,反而顺从地站起来,微笑着望着这位三番五次接近她的议员。马科斯敏捷地向前跨了一步,站到伊梅尔达身旁,用手比了比两人的高度,如释重负他说:“我比你高三厘米,真是太妙了。”然后,马科斯请伊梅尔达重新落座,与她轻松而友好地交谈了起来。在交谈中,马科斯悄悄告诉伊梅尔达,说他爱上了她,并说他要娶他,还要在赢得总统大选后,将整个世界奉献在她的脚下。
  第二天,马科斯便顾不得参加国会辩论了,他急切地正式向伊梅尔达求爱。马科斯按照家乡传统的求爱方式,给伊梅尔达送去两大束玫瑰花,花里夹着一张写有“一切都如此美好,为什么?”的卡片。伊梅尔达接受了马科斯的赠花,也接受了马科斯的求爱。从比,马科斯就成了议长丹尼尔家的常客。当马科斯得知丹尼尔议长一家要到菲律宾著名的避暑和游览胜地碧瑶度复活节时,他自告奋勇要陪同前往。马科斯驾着他刚买不久的白色小轿车,载着伊梅尔达同行。在汽车行驶的5个小时内,他们由默然相对到谈笑风生,感情急剧加深。
  经过11天,他们走完了从邂逅相识到办理结婚手续这段艰苦的历程,37岁的马科斯娶了25岁的“马尼拉女神”,为纪念对伊梅尔达11天的追求,马科斯赠送给她一只镶有11颗钻石的戒指。1954年5月1日,他们在马尼拉圣米格尔大教堂举行了天主教式的盛大婚礼。从此,伊梅尔达正式成了“马科斯夫人”。
  婚后,伊梅尔达想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贤妻良母,但马科斯却不以为然,他鼓励伊梅尔达要胸怀大志,成为他攀登权力巅峰的伴侣和助手。
  9。4 入主马拉卡南宫
  在和马科斯结婚的时候,伊梅尔达的一个叔叔是菲律宾最高法院的法官,另一个叔叔是马尼拉市市长。与马科斯结婚后,美貌聪明而又有政界亲属关系的伊梅尔达,为马科斯的政治地位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地把马科斯推向菲律宾政治的前台。在伊梅尔达的协助下,马科斯赢得了礼智岛全体选民的支持,于1959年成功地进入了参议院,接着,伊梅尔达广泛接触政界显要、工商界大亨、律师和新闻记者,并赢得了他们对马科斯的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马科斯当上了议长。
  1964年,雄心勃勃的马科斯决定问鼎马拉卡南宫,参加第二年举行的总统竞选马拉卡南宫即菲律宾总统府,它位于马尼拉巴西河下游美丽的风景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那里绿树环抱、草坪常绿、风景优雅,简直就是一个大公园。马拉卡南宫原是西班牙、美国统治时期总督官邸所在地,后来成了菲律宾总统府、最高权力的象征。
  为了让丈夫当上国家元首,伊梅尔达利用她的家族的政治背景,使马科斯顺利通过了国民党大会的提名。
  1964年4月大选开始后,伊梅尔达竭尽全力配合马科斯竞选,她为马科斯修改讲话稿,参与制定竞选计划,每天招待几十到几百人的来访等。
  为了扩大马科斯的影响,伊梅尔达推出一部史诗性影片——《光荣的人》,这部影片完全是为马科斯歌功颂德的,影片将马科斯极力抬高,说马科斯在二战时期弃笔从戎、英勇抗敌,曾组织一个叫做“马哈里卡”的游击队,为菲律宾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影片的情节大部分是无中生有的编造,但因该影片情节曲折、富于感染力,曾轰动一时,马科斯的声望因此急剧提高。伊梅尔达还陪同丈夫到处奔波,笼络人心。他们夫妇几乎走遍了菲律宾的所有城镇,在各种场合向群众发表演说,甚至在尘土飞扬和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徒步行走,同满脸满手乌黑的农民握手拥抱。伊梅尔达在竞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伊梅尔达走到哪里,那里的人们总要让她唱歌,而她总是有求必应。她精力充沛,能胜任这种甚至职业歌唱家也难以胜任的歌唱旅行。她还成立和领导一个“蓝衣妇女助选团”,团员们穿上蓝色工作服,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工作。她们向选民们散发传单,赠送钢笔、帽子、牙刷、手绢等小礼品,以此来收买人心。伊梅尔达充分发挥了她的魅力,为马科斯拉了大量选票,成了马科斯参加竞选的秘密武器。
  1965年11月,马科斯竟选获胜,当选为菲律宾独立后的第六任总统。马科斯夫妇终于如愿以偿,于1965年12月30日搬人总统官郦—马拉卡南宫,开始了他们长达20年的逐步走向独裁的统治。
  9。5 独裁统治
  马科斯上台之初,还是颇有作为的。菲律宾是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基于这样的国情,马科斯深知农业是立国之本,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实行了“土地改革”,采用向地主购买土地然后低价转卖给农民的办法,解决了40多万贫苦农民的土地问题。菲律宾过去是殖民地经济,主要种植美国所需要的经济作物,如甘蔗、烟叶、马尼拉麻、椰子等等,而粮食却长期依靠进口。马科斯意识到了不生产粮食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便下决心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从70年代初,马科斯发动了一场“绿色革命”,开展全国性的种植“奇迹稻”(优良稻种)的运动,他规定政府工作人员每年必须下乡劳动15天。伊梅尔达率先响应,带领一些省长下田劳动。通过以上种种努力,菲律宾的农业大有起色,从1976年起,粮食已能自给,1977年起,粮食还能少量出口。
  按照菲律宾宪法规定,总统每届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1969年马科斯竟选连任总统获胜,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这届任期到1973年为止。
  1969年,马科斯蝉联总统职务时,菲律宾社会矛盾与他1965年初上任时的矛盾四伏、政治混乱、犯罪率明显升高、世风日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970年初,马科斯继任不久,一群游行者公然对马科斯总统提出指责;一伙加入新人民军的大学生冲进马拉卡南宫,烧毁了两辆小轿车。从那时起,菲律宾社会暴力冲突接连不断,逐步升级,这表明马科斯政权日益不得人心。
  1971年8月21日,自由党群众大会正在基阿波教堂前的米兰达广场上举行,突然,3颗手雷在人群中爆炸,致使几十人身亡,数百人受伤,8名反对党领袖被当场炸死。马科斯乘机在第二天宣布:中止不可非法逮捕人的“人身保护权”,获得了不经司法机关批准便可随便抓人的权利,开始执行他的对人民的高压政策。
  到1972年夏天,马科斯感到他的地位受到了反对党领袖阿基诺的咄咄逼人的挑战,为了达到他长期统治菲律宾、建立马科斯王朝的目的,他公开宣称:“为了菲律宾的长远利益和稳定\他必须继续执政。为此,他于1972年9月21日签署”军事戒严令“,宣布在全国实行军管,并颁布了1081号公告,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军事管制。
  在军法管制期间,菲律宾人民生活在高压政治之下:新闻和集会自由被取消,众多的社会团体被解散,政治清洗,逮捕政敌。在短短的几年内,菲律宾至少有6万名“破坏分子,,被捕入狱,几百甚至上千名可疑分子死于军人和警察之手,或无声无息地销声匿迹,这些被秘密逮捕或处死的人中有工人、农民、学生、记者、教士和律师。
  不仅如此,马科斯还耍了许多手腕来强化他的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