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 >

第175部分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第175部分

小说: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就有用你的地方。”包拯笑笑,有些不好意思道:“这次洪灾之后,许多人家一贫如洗。官家仁厚,向开封百姓保证,免费重修被冲毁的房屋。结果现在,遇到问题了……”
“什么问题?”陈恪能猜到,但不说。
“缺钱啊!”包拯苦笑道:“起先,朝廷粗略统计,有一万多栋房屋需要重建,平均每栋的重修费用在五十贯,也就是五十万贯……”
“呵呵……”陈恪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直以为自己那五十万贯露馅了。
“但后来报上来的数目,却是整整两万套。”好在包拯并无含沙射影之意,只听他道:“这是因为很多房屋,从外面看着还好,但其实内里已经朽坏了,修都没法修,只能重建了。”
“嗯。”陈恪点点头,他在十三行铺,看到过不少这样的危房。
“可是朝廷拿出五十万贯,已经是勒住裤腰带,硬挤出来的了,而各地都遭了灾,自顾尚且不暇,哪有力量支持京城?总之一句话,我再也拿不到钱了。”说着他满面忧色道:“今年春夏洪灾,冬天必然奇冷无比,眼下离入冬还有一个多月,要是再拿不出钱来,可就要有近十万百姓无家可归了。”
“老龙图的意思是?”陈恪沉声道。
“我听说你是这方面的天才,十来岁就能挣下万贯家财。”包拯老脸通红道:“你看有没有办法,帮开封府弄到这笔钱?”包公是君子,君子不言利,现在却要求着人找钱,自然觉着脸上挂不住。但为了治下百姓,也顾不上那许多了。
“五十万贯啊。”陈恪沉吟起来道:“真不是个小数目。”
“那是……”包拯点点头道:“要是小数目,老夫自己便能解决了。”
“不过在某些时候,还真不是大数目。”陈恪嘿然一笑道:“老龙图是守着金山要饭啊。”
“你就别卖关子了。”包拯苦笑道:“快告诉我金山在哪,我去拿来救急。”
“十三行铺啊。”陈恪淡淡笑道:“我测算过,那五千亩地价,其实远超过五百万贯。”有一个误解,好像觉着一千年前的宋朝,哪怕是首都的低价,也不该多么贵。
但在下结论之前,应该先了解几个数字,两千两百八十美元、百分之八十、七万三千五百亩、一百五十万人——这分别对应着宋朝的人均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汴京城的面积和人口。
只有了解了前两个数字,才能直观体会到宋朝到底有多富裕……要知道,在两千零七年,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才一千二百美元。虽然到陈恪穿越前的二零一二年,这个数字上涨到了五千四百美元,但是靠什么拉动的‘鸡地皮’,亲,你懂得……
而后两个数字,则告诉你汴京城的人口密度有多高,所以作为一种数量有限的稀缺资源,汴京城内黄金地段的价格,不比零七年北京三环内房价低。而那时,北京三环内房价已经达到一万五了,土地出让金的价格也到了五千元一平。现在大宋朝的黄金地段,一亩地才卖一千贯,等于一千五一个平方。
五千对一千五,显然宋朝的土地出让价,还很不到位……至少陈恪是这样看。
尽管他后世,对政府靠土地出让金过日子深恶痛绝。此刻,却支持包拯这样去做。因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后世开发商买了地盖房子,是为了卖钱。而现在,则为了自住……哪怕不自主,也只是在有钱人间买卖,扒不了老百姓的皮。(未完待续)




第二二四章 违章建筑

开封府签押房中。
“老龙图毕竟不懂买卖,被他们杀价太狠了。”陈恪呷一口茶道:“五百万贯看似不少,但真是卖了个白菜价。”
“那应该卖多少?”包拯心一揪,暗道:‘怎么早没咨询他一下?’
“要是我来策划,最少可以翻一番,”陈恪轻叹一声道:“这么诱人的地段,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
“那应该怎样?”
“这种稀缺资源,提前宣传到位,做到广而告之,到时公开扑买,竞买的人一多,地价很容易就上去了。”
“买扑……”包拯自然对这个词不陌生。这是国初兴起的一种包税制度。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宋太祖又不是明太祖那种脑残加三斤,自然非常重视商业税收。
但宋朝商品流通范围之广、城乡集市之多都远超前世,尽管朝廷在全国设立了一千八百多个税收机构——商税务,也很难顾及分散乡间的小集市。最后朝廷拿出了一个办法‘课税额少者,募豪民主之’,规定凡税收在千贯以下的小集市,一律实行包税制,即由官府测算出该集市年应收税总数,让当地大商人出钱承包,然后大商人再向商贩征收,以其收入作为补偿。收入盈亏由包税人自己负责。
后来,因为想要包税的人太多,常常出现好几个大户争一处包税权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买扑’,买扑的意思,就是‘投标夺买’,类似于后世的拍卖,由申请人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
包拯做过多年的地方官,自然知道用这种法子,往往可以获得比预期更高的收入。但在此之前,这种方法只在包税时使用。没有人用于别处。
“唉,老夫怎么没想到用买扑呢?”包拯越想越懊恼,一使劲竟拔下一撮胡子,痛得他直呲牙。
“那为什么还要保密呢?”陈恪一脸无奈道:“这不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么?”
“唉,老夫也琢磨出不对味了。”包拯叹息连连道:“他们说,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希望一切都保密进行。包括和十三里正谈话,也嘱咐他们不要外传。”看到对方给出的条件。那些里正直接眩晕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能拥有这么多钱。所以也更怕节外生枝,都把嘴巴封得牢牢的。
“好在还没开始卖。能不能改变一下出售的形式?”陈恪抱着侥幸问道。
“协约已经签署了,还有上谕也下了。”包拯摇头道:“一千七百份地契,尽管还没有过户。但按协议,在收到一百万贯的定金后,便由他们处理,直到土地售罄,再把剩下四百万贯交付。”
“这里面,他们要赚去二百万贯!”陈恪冷笑道:“老龙图真是做得好买卖!”
“唉,就别笑话我了,快帮老夫想想,该怎么补救吧。”包拯暴露的短处。也是宋朝绝大多是官员的短处——脑子里只有诗书经义,靠的是圣人之言治国。看着什么都懂,但遇到需要专业知识的情况就抓瞎……
“先把相关的资料拿来看看。”
“就在这屋里。”包拯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一个文件袋,又指一指墙角的大箱子道:“这是相关协议,那是地契在官府的登记。”
“嗯。”陈恪点点头道:“我去把那两个随从叫进来。”
“老夫让人喊一声就是了。”
“不用。”陈恪说着,出去前院,在正厅耳房中。坐着他的一干随从……除了李忠几个侍卫之外,还有两个高鼻深目的一赐乐业人。这是一赐乐业人按合约,提供给他的会计师。
“老左、老周,你们两个跟我来。”陈恪站在门口,出声道。
“是。”两人赶紧起身。快步走出来。
往签押房去的路上,陈恪简单扼要把来龙去脉一讲。轻声道:“老包虽然不是羊祜,但在这方面也够傻的,我直觉这里面还有玄机,咱们替他捋一捋,看看能不能挽回些损失。”
“查账当然没问题。”一赐乐业人当了千年的奴隶,已经养成了忠诚耿耿的品性,至少在合约期内是这样的。那身材稍高些,一头黑发的叫左建德,另一个红发的叫周定坤,他小声道:“但问题是,大人会得到什么好处?”
“有些事,不一定非要有好处才去做的。”陈恪前半句让人肃然起敬,后半句暴露本性道:“但要是能顺便捞点好处,就再好不过了。”
“是。”两人一头。
~~~~~~~~~~~~~~~~~~~~~~~~~~~~~~~~~~~~~~
整个下午,开封府签押房中,都响着噼里啪啦的珠算声。
那算盘声起自宽大的桌案上,两个一赐乐业人分坐两边,每人面前都摆着一具宽大的串档算盘。
算盘起源于汉朝,但其功能完备是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将画面摄影放大,便是一具与后世一模一样的串档算盘。
一赐乐业人是来到大宋后才接触算盘的,但已经是运用最熟练的一帮人,他们自幼入蒙学习,便开始练习珠算,到了二十岁上下,就能运指如飞,且一点错不出了。
那口大木箱打开了,赫然摆在签押房的中央,陈恪过一会儿,便从箱内把地契拿出来,依序送到两人面前。
左建德和周定坤的目光,都只盯着算盘前的账册扫视,左手毫不间歇飞快地拨弄着算珠,右手同时挥毫记录账目,写出的账居然均是字体工整的行楷!这些一赐乐业人也不知如何才练出了这一手一心三用的功夫!
包拯让出了自己的大案坐在一旁,手中拿的是那份都能倒背如流的契约,眼睛不时看着陈恪三人在那里忙碌,心里却一阵阵的羞愧……
他一直以思维缜密自得,觉着在与那些大户的谈判中,替老百姓争取到了很大的利益,自己表现还是不错的。但让陈恪一番分析,他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个无知透顶的蠢货,被人家买了还帮着数钱。
此刻,他深深震撼于陈恪他们专业的表现,才知道,原来商业是这样精细繁琐、锱铢必较的一门学问。可笑大宋的官员,却总以锱铢必较为耻,以宽简大略为荣。殊不知,那是对朝廷和百姓最大的犯罪!
人因无知而愚蠢,官员因无知会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不可估量损失。
老包正在深刻的反省着,算珠声突然停了,签押房中一片沉寂。
“算出来了?”包拯回过神来,望着正在纸上写字的陈恪。
“嗯。”陈恪搁下笔,轻轻吹干墨迹,将那张纸呈给了包拯。
包拯那只向来稳定的大手,此刻竟微微颤抖,仿佛那薄薄的一片纸,重逾千钧一般。
“触目惊心啊!”看完之后,包拯长叹一声,痛苦的闭上了两眼。
整个十三行铺,土地总面积是八千一百七十三亩。
整个十三行铺,一千七百一十三户人家,建筑总面积,是五千一百三十七亩。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整整差了三千零三十六亩土地!
换言之,那些大户用买五千一百亩土地的价钱,买去了八千一百亩,开封府竟白送给他们三千亩!
“三千亩土地,三百万贯啊!”包拯长叹一声,紧闭着的双眼,竟淌下了泪水。
“老龙图,账不能这么算。”陈恪轻声安慰道:“总不能把所有土地都盖上房子吧,总得有街道、巷子的空吧?中间还有三条河道,这都占了地儿了。”
“那也用不了三千亩!”包拯摇头道:“七八百亩撑了天了。”
“是。”陈恪点点头。
“那剩下的两千二百亩去了哪里?”包拯很快调整好情绪,事情已经发生,没有时间自哀自怨,全力以赴去应对才是正办。他皱眉道:“老夫去过数次十三行铺,见那里房挨房、房挤房,街道窄得无法错车,怎么会有这么多空地呢?”
“不是空地,眼睛不会骗人,那里确实盖满了房子。”陈恪两眼光芒转瞬即逝道:“不过有太多的违章建筑了!”
陈恪上辈子,正经历了一个‘逮哪拆哪’的年代,哪怕没做过地产行业,都通过报纸、网络,和朋友的解说,对这行当的内幕十分了解。
这一行最喜欢的是什么?违章建筑!与合法建筑同样都是土地,却意味着可以忽略不计的补偿款,几乎白白拿到手。
前面说过,后世的各种城市病,在汴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