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5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上来,全都伸手要钱,哪一个都绝对独立,不听约束。
比如左藏南库,它是秦桧当政时私下创置的,他以各种理由从户部划一大部分赋税收入进库里,供其个人销费。秦桧死后,赵构把这个库连同望仙桥秦宅一起收归己有,成了太上皇小金库,试问还有人敢拦它的道,敢撤它的编吗?
现实种种,逼着赵眘想各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他任命由宰相、参知政事等组成一个专门的理财部门,统一管理各级税务收入。
这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宰相、副宰相是国家级别最高的官员,由他们联袂出面,足以打压管理各种库藏,整理国家财务。
可是,第一宰相也没法搞定所有人,里面不止是赵构,赵眘本人也是阻力之一。左藏封桩库、内藏库就是他设立的,也是从国赋里随手支钱的主儿;第二,宰相们太忙了,本身国家事务就多,再压上来无数本账簿,这任务太繁重了,多少年积压下来,谁来也没辙。
最要命的是第三,这个部门本身就是与户部左藏库这个国家唯一理财部门相对立的,还是宰相、副宰相任职,老实说,它对搅乱国家金融秩序的力度是空前巨大的~~
困难很多,赵眘绝不气妥,他想起了他的七世祖,也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做过的事。赵匡胤曾努力存钱,说以20匹绢买一名契丹战士的人头,彼精兵不过10万, 200万匹绢左右大事可成。
时隔世异,价钱肯定是涨了,可赵眘决心向太祖看齐,尽量多攒钱,完成灭金复国大事。在这个大愿望的推动下,赵眘在糜烂腥臭的吏治环境里,在千疮百孔处处伸手的财政泥潭里努力挣扎,让钱一点点地多了起来。这实在是不容易,各种不断出现的中小级麻烦不论,动不动还会有天灾降临。
他爹赵构会不定时地伸手,把他辛苦攒的钱掏走。
至于理由则很光明,儿子,最近我零花钱不够;儿子,你瞧我快过生日了;儿子,你妈最近也要过生日了;儿子,你二姨娘也要过……
每一笔都是巨额数字,稍微提一下让大家开开眼。每个月必须的花费是向德寿宫进钱10万费,每年48万贯另算,是赵构的零花钱,再有宫内各色人等的开支也都由官方负责。除了上面提过的各种生日各种节日的进献外,有时赵眘也嘴贱,喝多了些会向他爹许诺,过两天给您20万贯钱,聊表孝心。
酒醒后赵眘一身冷汗,恨不得抽自己两嘴巴。他决定装傻,酒话嘛,过两天大家就忘了,难道爹还会认真不成?
他太低估赵构的脸皮厚度了,赵构很认真地问他,为什么不兑现?赵眘哑口无言,以皇帝之尊,以孝宗之孝,难道会赖账吗?
可真是没钱啊,好容易攒点,交出去真是肉疼。最后还是太皇太后吴氏出面圆了场,代替他交出20万贯了事。
德寿宫,是赵眘的梦魇之地,他不想去不敢去却不能去,那里边装修得像人间仙境一样,比如宫内开掘大池,注入西湖之水,号大龙池。岸边叠石为山,名为……“万岁山”。
听着像不像艮岳?
实际上德寿宫就是赵构根据记忆中,那繁华壮丽举世无匹的北宋皇宫园林造出来的微缩版。宫内亭台楼阁无数,夏天时“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见日色,并无署气。”
宫内池塘假山旁的亭、桥是由吴璘所进的四川石料砌成,“莹彻如玉,以金钉铰”,“四畔雕镂阑槛”,“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罗木盖造,极为雅洁。”
桥下是千叶白莲,御榻、御几、瓶、炉、酒器等,都是用水晶雕琢而成。此外,德寿宫里还“甃石池,以水银浮金凫鱼于上。”
如此美妙,可落在赵眘的眼里,就像是吞钱的魔窟,时刻搅碎他的梦想,搞砸他的事业,没给过他半点的帮助!
很多年后他才会清醒地意识到,他爹这么做并不是无耻症发作,厚着脸皮只知道要钱。而是在帮他。赵构认为,时刻搞得这小子手里缺钱,才能保证江南的平安。
辛难万难,好在勤劳的汉人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从事生产,于是托百姓们的福,赵眘的钱包还是一点点地鼓了起来,允许他去做一些有关尊严的事。
隆兴和议,最让他觉得屈辱的并不是汤思退等人的卖国行为,也不是李显忠、邵宏渊的符离之败,而是两件看似与国家实利无关的“小事”。
第一,河南始终没能收回。
这不止是收复故都开封,打回到黄河边的激昂口号,而是赵宋的皇陵在那儿。除徽、钦二帝之外,北宋所有皇帝都埋在那儿,从常理来说,每年都没法去给先人扫墓,是汉民族所没法忍受的可耻事。从实际来说,赵宋不仅失败,还把祖宗也连累到被俘了,并且时刻在挖坟掘墓的威胁下。
这事赵构无动于衷,赵眘寝食难安,他决定和金国讲讲道理,别的地盘先不忙,河南必须交还给南宋。
第二,受书礼。
这是个政治仪式,是绍兴议和时定下来的。规定每年每次金国使者到江南宋廷说事时,宋帝必须离榻降阶走到御座下面,亲手接过金国国书,以示君臣关系。
这种礼节赵构、秦桧做得非常到位,非常开心,满朝文武亿兆百姓拦都拦不住,谁拦谁死,决不留情。很大程度上,韩、岳的悲剧就肇启于此。
极品奴才。
赵眘继承了江山,也得继承习惯。好在他上岗时正赶上完颜亮南侵,君臣打架大失体统,几年之间断绝邦交,谁都没提这个事。
可隆兴和议达成了,这些就躲不过了。每年金使到来,他得降阶恭迎,自己当侄儿问叔叔平安,这对一个立志复仇,并且曾经复仇还失败了的人来说,还有比这更难堪的吗?!
赵眘羞愤欲死,从第一次起就以种种理由拒绝,软的有生病了、不爽了等,不跟金使见面。硬的很干脆,直接说不喜欢,老子不干!
可是,爹还会瞬间出现。赵构的耳目遍布朝廷,发生了什么事都第一时间知道,他会勒令儿子按规矩办事,不然他亲自去金殿行礼迎接。
孝……无违曰孝。
就是得听话,不能跟长辈顶着干。赵眘难道能让爹出来受辱吗?其实这娃也是个憨货,他就始终不懂,他那变态老爹是多么喜欢这种场合啊。
长话短说,到公元1170年,宋乾道六年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正好国家税收走入正轨,手边也攒了些钱,他决定立即就做。
这时虞允文独相,抗金英雄终于走上了前台,他推荐了两个人选出使金国,希望先礼后兵,让金国自动答应以上的河南地、受书礼两项不公平条款。
这两人一个是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李焘,一个是起居郎范成大。李焘,是所有研究宋史的学者的公同老师,真正的一位宋史达人。一生中著述颇丰,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本书,大多散佚了。
今存的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制》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这些都收入了《四库全书》里。
一点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李焘的书,那么宋史将无法研究,他是实实在在的一位历史大方家,至少在记录这一块上,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一件瑰宝。
可在此官员本职工作上,他就和另一位宋代历史大家司马光一样了,非常的好玩。
平日里他义正言辞,好为天下先,这让虞允文激赏,觉得这是位精读历史胸有热血的好男儿。于是在出使金国,为国为君争利的大关头,第一个推荐了他。本以为李焘必将慷慨成行,去家为国。却不料李焘把这事儿想了想,说了一番非常成熟的逻辑。
丞相啊,你派我去改约,金人一定不肯;金人不肯,焘必将与之以死抗争,那样……焘就死了。丞相此举实乃杀焘,必死之局,为什么一定要让焘去?!
虞允文觉得脸红,自己是一国之长,百官之首,居然没看清楚这货居然有这样一面,失职啊不应该啊,李焘,滚到外地写你的历史书去吧。
范成大则有另一番逻辑。
范成大,字致能,生于1126年,这时年近60岁。官职方面只是个小小的起居郎,如果说有什么是能拿得出手的话,是他的诗文。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一口答应出使,并且非常镇定。他说,这次出使并不是为了开战,所以没有生命危险。但所提的内容有挑衅性,估计长期扣留是很可能的。那就相当于长期出外任,京城里家小都安顿好,有陛下照料,还担心些什么呢?
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普遍意义上大家认为读史可以明志,可以提高灵魂质量,有利于成长为正面人物。却不料在这件事上,浪漫的诗人和严谨的历史学者对调了。所以,从古至今,激情永远都是人生第一要素。
按规定,范成大被提升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子、醴泉观察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的位置,出使金国。按规定,他必须先向金廷通报出使的理由,到金国后,由金方陪同官员查阅有关国书,之后才正式举行进呈国书的仪式。
可不按规定的是,走上金国皇廷时,他的衣袖里藏着另一份国书,那才是他此次出使的真正事件所在。
这也是不得己。前面那些法定程序环环相扣,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早就在最初阶段就规定好了,别想钻空子。
比如他敢第一时间报告说,有这样一份关于受书礼、河南地的国书,金国直接就会拒绝,根本提不到日程表上来。
当天金国皇廷上接待宋使的程序在按部就班地走着,完颜雍平静地坐上皇座上,似听非听,神游物外。这不奇怪,作为上位国的君主,他可以一言不发,可以大发雷霆,想怎样都随便,不必像南宋那边小心翼翼,时刻等着接招。
可是这一天注定了是他的郁闷日,本来觉得该收工了,突然间宋朝那个使者重新施礼,从袖子里拿出另一份国书,不等呈递,立即高声宣读国书内容。
范成大声音朗朗,申述南宋要求归还河南祖陵墓园地的理由,并质问两国已经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叔侄关系,那么仍然像从前一样行受书礼,这合适吗?
金廷一片寂静,紧跟着就爆炸了。别人不说,完颜雍腾地一下从皇座上站了起来,据史料记载,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完颜和从前那些不一样,从来都雍容淡定,从容不迫。只是这时他真的气急了,这是对他,对大金国的重大侮辱!
女真人建国以来,从来都只有欺负别人的,从没受过任何种族的蔑视。尤其是懦弱胆怯的宋朝人,居然敢自作主张,到他的皇廷来定规章制度了。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完颜雍怒吼:“这朝堂上难道是你擅自献书的地方,从来没有一个使臣敢如此放肆!”他命令范成大自动收回国书,下殿请罪。
范成大不在乎,“此国书不奏达,我回去必死。与其有辱君命而死,不如死在这里!”
完颜雍大惊,原来你还是个青皮?不过尽管你这样少见,还是得守规矩,拉下去,老实请罪。这时金殿上一片大乱,当皇帝怒吼时,每一个金国大臣也都开始了咆哮,范成大一介江南文臣,被淹没在如此一片怒火汪洋里,从始至终保持了镇定。
范成大用事实证明了自己说到做到,他宁死不收回国书,哪怕死在金国皇廷上,也绝不辱命回国。这么倔,按说根据完颜们的传统习性,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