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884年改变的历史 >

第16部分

1884年改变的历史-第16部分

小说: 1884年改变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改革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如果将新兴的具有一些现代意识的农民阶级,纳入到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中来,就可以以最少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萧智这样想着、思考着。萧智的这些关于农村改革的思考和想法经过整理,在随后召开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安南十年展规划》中,成了该党早期时候指导农村改革的主要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它使得安南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安南农村的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安南社会的稳定和展。

    经过十天的走访和调查,萧智对于农村的实际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上摸清楚了现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在农村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萧智和黎公蕴等一些比较贴近农村的基层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大家仔细分析了农村改革时可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提出了一些符合现在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交流和沟通,萧智等人对安南的现状特别是对安南省的农村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这促使萧智等人在以后进行改革时不再那么一味地过分强调展工业的重要性,而是转变为强调均衡地进行改革,全面地展工业和农业,使二者尽可能地协调展。

    在宣光县调研期间,萧智还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宣光府煤铁矿工地。也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过分的强调人的主观性,要求工人长时间劳动,福利待遇低下等等一些问题。在萧智的批评下矿山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整改。但是萧智知道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在这一个地方有,其他的地方也许比这更严重。

    在宣光的调研结束后,萧智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太原进行巡访、调查,这里的情况和宣光的也差不多。作为安南省主要的钢铁基地,太原地区的工矿企业更多,人员组成更复杂,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地复杂更加地难解决。萧智等人分头调查研究,然后仔细分析了这些问题。现在萧智觉得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解决问题实在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他需要把这些问题都尽可能地整理归纳起来,在日后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在党的大会上表决、实施。这样才能在全省范围内解决好因建设过热和展过热等引起来得一系列的问题。在随后的四个月里,萧智等人不在集中巡访,大家分成好几组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萧智先后到北江,琼州府,河静,顺化等地调查。随着调查的越深入进行,大家现的问题和情况就越多,大家都深深地感觉到必须要尽快地解决掉这些阻碍安南展难题和情况,否则,安南将很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损失和倒退。

    1887年6月3号,萧智等人结束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回到了河内。回到河内的第二天萧智就以中华民族复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安南省总督的名义,向各道,府及各部队的脑出了在6月27号召开安南省高层会议的通知。同时在萧智的直接干预下,《中国时报》也以最快的度创刊行。该报的主编是原来舰队的宣传部长汪海鸣,原来在另一个时空时,汪海鸣就是司令部机关报的主编,现在做这个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作为党报和安南政府的机关报,该报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向各地区,各部门及普通百姓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决议,宣传各种国际国内新闻。虽然现在安南识字的人不多,但是萧智仍然鼓励报纸多出文章,多出报刊。萧智甚至还在报纸上亲自撰写文章以扩大《中国时报》知名度。

    原来的越南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早在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直到后来,西方的传教士为越南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越南才开始弃用汉字。但是在越南社会中尤其是民间,都还在大量的使用汉字作为交流的手段,萧智当政后更是宣布废除拉丁字母文,以汉字作为安南的通用文字。同时还规定所有学校都以汉字和汉语作为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政府间的公文和百姓的书信都以汉字为规范标准,汉字和汉语为安南的官方语言。这些措施使汉字和汉语在安南的地位得到迅提高,由于汉语和汉字在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安南的百姓抵触很小。

    从一开始《中国时报》就是以汉字的形式行的,一方面萧智用它来宣传各种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借此推广汉字的意图。只有文字和语言的同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是萧智经常说的一句话。

    随着6月27号的到来,萧智也越来越忙碌了。《中国时报》也就让汪海鸣自己操心了。现在萧智忙着对这次调查进行最后的总结并且打算以次为依据撰写一份报告,以便在6月27日的会上进行讨论。萧智没有闲着,其他人也一样。所有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都忙着对各自工作作最后的总结和分析,因为萧智在去开会通知的同时还要求所有人要在会上做出自己工作汇报。这些人之中最忙最惨的要数李思念了,自从杨云去了日本后,所有的民政工作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日日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可是李思念却觉得很快乐,以前的抱负得以实现,自己的才华没有埋没,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舒心的?。对于给予自己这样一个机会的萧智,他是打心里感激和感谢,可以说这种感激甚至出了他自己的认知范围。就算是萧智马上和他说他要造反了,要打到北京去,李思念也会义无返顾的跟着去。

    就在大家都忙碌的时候,6月27日终于悄悄的到来了。历史记住了这一天,就在这一天,在安南展的十字路口,以萧智为的中华民族复兴党人做出了正确的选者。大会后,安南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迅的进步。



………【第二十章:发展才是硬道理(3)】………

    1887年6月27日,有萧智主持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安南省高层会议,在河内新建成的安南省人民会议厅举行。参加会议的包括安南省各府;道的官员和陆海军的各级将领共1o3人。在会议的开始阶段;萧智等人听取了个道;府及各部队将领所作的工作报告;随后是李思念代表安南省政府作了《关于安南省建省以来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这个报告其实是萧智起草,在报告起草以后萧智把它交给了李思念等人对其加以了必要的补充。经过李思念等人的润色和补充后,萧智又对这份多达三十一万字的报告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和批改,最后在6月23号才定的稿。这个报告是在对安南省的省情进行充分的调查后写出的,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了当前安南省在建设和生产中取得巨大成就和存在的大量不足。李思念作为安南省的民政总负责人,对于报告中所说的问题和成就也是深有体会。对报告中所写的关于安南省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可是现实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又使得他忧心不已。记得刚开始修改报告报告时,自己看见报告上写的:当前安南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的矛盾。自己都傻眼了,一直以来自己都觉得现在的安南展的很好,不存在任何的问题,现在看来自己错的很厉害。“安南的展是很好可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和隐患如果不能够及时地解决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和倒退。”当李思念将报告念到这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萧智的佩服和赞叹,什么叫居安思危,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啊!在任何时候都不放松自己对危险情况的警惕,时刻保持着对所在环境的敏锐洞察力,从细小的事情来观察整个全局,时时刻刻保持着一个冷静的大脑,不被暂时的胜利和喜悦冲昏头脑,萧智不愧是领袖啊!现在的李思念对萧智是更加地佩服了。

    李思念所作的《关于安南省建省以来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在所有与会的代表中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巨大的争论。有的代表认为这个报告对于农村问题的描述有些过分夸大,不符合各地的实际,应该看见安南省展是迅的和良好的。有的代表者认为这个报告实事求是地写出了在工农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符合当前的实际,是值得肯定的。萧智早就料到了这种局面,所以他把这些人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进行辩论。在萧智看来这种讨论和分析是党内同志的一种有益的辩论,有助帮助代表们更加深刻地清楚当前安南省的现状和实情,这些辩论是属于解放思想的范畴,是人民的内部矛盾。萧智自己也参加到了讨论中去,并且向大会的代表们传阅了自己在各地进行调查时所写的几分记录和报告,这些记录和报告给代表以很大的震撼,就是这样,大家在讨论和争论逐渐地取得了共识和认同。整个大会在不断的说服与争论中持续了七天,各个代表都对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总结,大会最后对李思念做的这个报告投了赞同票。代表们认为这个报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详细而确实的反映出现在安南所取得成就和存在的大量不足,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报考中所提出各种解决办法表示赞赏和支持。大会代表们一致同意表决通过这个报告,并且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此报告作为今后的施政纲领,加以贯彻和执行。大会同时决定要对报告进行更加详细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的符合当前的省情和民情。

    1887年7月4日,中华民族复兴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及安南省高层工作会议,经过八天的会议和热烈的讨论之后,终于闭幕了。大会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萧智起曹,李思念所作的《关于安南省建省以来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一致决定将其作为未来安南省的建设指导纲要。大会还决定在对这个报告进行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后,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以这个报告作为安南省的临时约法来加以贯彻实行。经过修订和完善的《关于安南省建省以来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担负起临时宪法的责任,这是萧智等人没有想到的。后来经过大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改,这份报告也逐渐的得以完善,最终它也成为了中国的最早的一部宪法。萧智和李思念也就被后世称作了“中国宪法的奠基人”

    客观地讲,这个报告在起草之初主要是从经济和工农业建设地角度来考虑的,对于社会法制和政治体制建设的意见也只是因为经济和工农业建设的需要而略有描述,但是因为当时的安南省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封建式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所以还是具有巨大的进步性的。报告对于社会法制和政治体制建设的意见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显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确实为以后安南省社会和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报告对于安南省现状的正确估计,使得萧智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