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成功致富全书 >

第41部分

成功致富全书-第41部分

小说: 成功致富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般人的水平。

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他们抱着“我就要登上巅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的积极态度来进行各项工作。这批年轻人仔细研究高级经理人员的各种作为,学习那些成功者分析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方式,并且留意他们如何应付进退。最后,他们终于凭着坚强的信心达到了目标。

信心是成功的秘诀。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

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拿破仑必定没有毅然的决心与信心,当然成功也就与他无缘。

信心不仅能使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成为巨富,也会使一个演员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大获成功,美国第四十届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有幸掌握这个诀窍的人物。

里根是一个演员,却立志要当总统。

从22 岁到54 岁,罗纳德·里根从电台体育播音员到好莱坞电影明星,整个青年到中年的岁月都陷在文艺圈内,对于从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一现实,几乎成为里根涉足政坛的一大拦路虎。然而,当机会来临,共和党内和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影视职业,决心开辟人生的新领域。

当然,信心毕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若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大凡想有所作为的人,都须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正如里根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非忽发奇想,而是与他的知识、能力、经历、胆识分不开的。有两件事树立了里根角逐政界的信心。

一是当他受聘通用电气公司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办好这个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型联合企业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宣传,改变普遍存在的生产情绪低落的状况,里根不得不用心良苦,花大量时间巡回在各个分厂,同工人和管理人员广泛接触。这使得他有大量机会认识社会各届人士,全面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人们什么话都对他说,从工厂生产、职工收入、社会福利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税收政策等等。

里根把这些话题吸收消化后,并通过节目主持人身份反映出来。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此,该公司一位董事长曾意味深长的对里根说:“认真总结一下这方面的经验体会,为自己立下几条哲理,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将来必有收获。”这番话无疑为里根产生弃影从政的信心埋下了种子。

另一件事发生在他加入共和党后,为帮助保守派头目竞选议员,募集资金,他利用演员身份在电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供选择的时代”的演讲。

因其出色的表演才能,大获成功,演说后立即募集了一百万美元,以后又陆续收到不少捐款,总数达六百万美元。《纽约时报》称之为美国竞选史上筹款最多的一篇演说。里根一夜之间成为共和党保守派心目中的代言人,引起了操纵政坛的幕后人物的注意。

这时候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里根在好莱坞的好友乔治·墨菲,这个地道的电影明星,与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新闻秘书的老牌政治家塞林格竞选加州议员。在政治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乔治·墨菲凭着38 年的舞台银幕经验,唤起了早已熟悉他形象的老观众们的巨大热情,意外地大获全胜。。原来,演员的经历,不但不是从政的障碍,而且如果运用得当,还会为争夺选票赢得民众发挥作用。里根发现了这一秘密,便首先从塑造形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五官端正,轮廓分明的好莱坞“典型的美男子”的风度和魅力,还邀约了一批著名的大影星、歌星、画家等艺术名流出来助阵,使共和党竞选活动别开生面,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

然而这一切在里根的对手、多年来一直连任加州州长的老政治家布朗的眼中,却只不过是“二流戏子”的滑稽表演。他认为无论里根的外部形象怎样光辉,其政治形象毕竟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婴儿。于是他抓住这点,以毫无政治工作经验为实进行攻击。殊不知里根却顺水推舟,干脆扮演一个纯朴无华、诚实热心的“平民政治家”。里根固然没有从政的经历,但有从政经历的布朗恰恰才有更多的失误,给人留下把柄,让里根得以辉煌。

二者形象对照是如此鲜明,里根再一次越过了障碍。帮助他越过障碍的正是障碍本身——没有政治资本就是一笔最大的资本。因而,每个人一生的经历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不同的是,有的人只将经历视为实现未来目标的障碍,有的人则利用经历作为实现目标的法宝,里根无疑属于后者。

就在里根如愿以偿当上州长问鼎白宫之时,曾与竞争对手卡特举行过长达几十分钟的电视辩论。面对摄像机,里根发挥出淋漓尽致的表演效果,时而微笑,时而妙语连珠,在亿万选民面前完全凭着当演员的本领,占尽上风。

相比之下,从政时间虽长,但缺少表演经历的卡特却显得相形见绌。

成功者大都有“碰壁”的经历,但坚定的信心使他们能通过搜寻薄弱环节和隐藏着的“门”,或通过总结教训而更有效地谋取成功。

有人说时里根鸿运高照,其实,里根的鸿运通常都是他信心坚定的结果。

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也无疑显示了一个权力爱好者的品格,他曾下令出兵格林纳达,并空袭利比亚。但这个西部牛仔性格的一代的君王,并非一个缺乏自制的权力瘾君子,他明白“共存共荣”的重要性,并坚信防御能力,因而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卫克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武器裁减计划,试图使里根放弃战略防御构想。若里根反对,就显得他对和平毫无诚意。里根素来在谈判桌上表现得很有风度,他强抑怒火,退出了谈判。但他并未退缩,继续与苏联人周旋,利用苏联不断坏死的经济迫使对方让步。最后,戈尔巴乔夫屈服了,签订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核裁军条约。

通过里根的经历,我们可以感觉到:信心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拥有无坚不摧的信心。

信心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

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个人和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在每一个成功者或巨富的背后,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所以,拿破仑·希尔可以肯定地说:

信心是生命和力量。

信心是奇迹。

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

不计辛劳,勇往直前,定让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第二节 自信可以克服万难

信心的力量惊人,它可以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

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拿破仑·希尔认为:“信心是‘不可能’这一毒素的解药。”

拿破仑·希尔曾说:“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三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被称为“奇迹人”的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无疑是这话的最好印证。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 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 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 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 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便作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身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拨救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

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它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 多岁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 年5 月8 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 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 年,这个20 岁的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

“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 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