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小民 >

第388部分

乱世小民-第388部分

小说: 乱世小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备是充分的,先拿块地皮让海沙公司熟悉建筑行业,培养并形成自己的建筑队伍。这还不够,孟有田又聘任了两位大律师,做法律上的准备工作。

当时把楼宇出租,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而卖楼的方式,则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的。如果没有巨额资金,是很难购买下来的。可即使有钱整栋买下来,要转手卖出去也极不容易。因此,从事楼宇买卖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私人极少涉足其中。大公司拥有一幢大厦后,若不是整幢卖出去,就是自己使用或租给其他用家。所以,当时的地产公司通常称为置业公司,并不称作发展商。

分层出售,卖楼花,自然是孟有田掌握的两大销售利器,但要实现起来,还有麻烦,主要是楼房的产权和责任问题解决不了。那时港府不承认楼房的上盖,即建一、二层,或四、五层,政府都不理,政府把地卖给你后,只承认你一个业主,只向你一个业主收地价和地税。若把楼宇分层出售,当时法律上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仅是在香港,在世界很多地方,当时楼宇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这种陈年行规沿用了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更没有人提出要去改革它。但孟有田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就好象“切月饼”那样,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但那时在香港,“分契”并无先例。

既然别人能干成,那肯定有解决之道,对此孟有田颇有信心。他指示两位法律顾问,可以和同行研究磋商,尽快弄出办法。

专业就是专业,在孟有田看来无从下手的法律问题,法律顾问却认为此法可取,没有与现行法律抵触。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便解决了分层出售的法律问题,只需要经过一番繁杂的呈禀手续即可。

万事俱备,只等着朝鲜的炮声停息,孟有田便可以大展拳脚,异军突起了。此时已经是一九五二年了,美国为了照顾英国的情绪,也为了使其更坚决地执行禁运令,决定对香港开放市场,使得香港的经济颓势有所缓解。

第三十章率先而起

一九五三年,禁运因为美国派人到香港监视而变得严厉起来,但另一方面,走私的港口转至深圳蛇口又增添了一定的便利。时紧时松的政策执行总是不可避免,而孟有田已经从走私中抽身。当然,他一直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有着不起眼的代理人在执行,或者通过香港的中资机构。

贷款买地,然后按时还款,孟有田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利息,但却与银行建立起比较良好的关系。毕竟银行看重的是实力和信誉,孟有田这个新人的发达之路也令人赞叹钦佩。

对孟有田的勇气和魄力的赞佩也掩不住人们心中的疑虑,尽管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但看似遥远得没有结束时间的战争,使人们依然难以对经济前景表示完全的乐观。当然没有人比孟有田更清楚,战争在今年下半年便会结束。

而辽河油田于五三年年中被发现,消息传来,秦怜芳也不再纠缠于禁运和走私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孟有田暗通消息的功劳,她也知道孟有田做的很多事情是在牵就她,抚慰她,为此她很感激。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得寸进尺,索求无限,因而惹人厌恶。现在,她对历史和经济的兴趣在与日俱增,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的经济体制尤其关注。

沉浸在书籍和知识的海洋中也算是不虚度光阴,睁开眼睛看,张开耳朵听,用思考来分辨是非。这或许也是孟有田的希望。

生活在逐渐恢复,这是孟有田所感受到的。因为阿秀抱怨物价的言语少了,抱怨物品不好买的时候也少了。而他所看到的是香港的工厂陆续复工,大街上失业工人也逐渐在减少。但是朝鲜战争对香港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失业率急升,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左派工运分子已经乘时而起,并埋下了日后另一场动乱的种子。

而更直观的证据便是几家工厂的赢利在不断上升,使得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更加的充裕。长城实业公司。招牌挂在了新建起的一栋六层建筑前。几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搬迁进去,孟有田终于迈出了集团化的一步。

一家纱厂,一家纺织厂,一家服装厂。一家玩具厂。一家建筑公司。统归于长城实业公司旗下,孟有田刚刚三十多岁,便成为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可谓是年轻得过分。

但这位年轻的董事长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当的成熟和老练,以及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胆识。朝鲜战争刚刚结束,长城实业承建的楼盘便全部开始销售,手法和招数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香港的地产商,像利希慎家族、何东、广生行、陆海通等,一般是以建楼收租为主。通常建筑期是一至两年,租给别人,起码七至十年才能翻本。而那些小的地产商,则是小本经营,通常盖两层至四层的房子出售。总之,这种经营方法,既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赚不到大钱,亦无法解决香港的住宅紧张问题。

分层出售是一个办法,能使光顾楼宇的市民多起来。但顾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人家。长城实业所盖的楼宇,每层约一千英尺,每英尺约二十多元,总价即为两万多港元。但那时普通的打工仔,每月的工资约为二百元,一下子拿出两万多元来的人毕竟不算很多。

既能分层出售,那分户出售也就不是什么问题。孟有田知道要使房地产市场红火起来,就必须增加顾客群,就是买楼的人要多起来,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所以,盖楼的时候他便授意建筑公司有的楼是一层独立,有的楼则要一层双户或三户,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物业。

为了促销,孟有田还编印了楼盘说明书,上面有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数据。因为,不同的楼宇,有不同的高低、结构、面积和材料,有了这样一本说明书,能让买家更清楚地了解楼宇的情况。

至于卖“楼花”,也就是预收要动工兴建楼房的钱款,并且可以分期支付,孟有田并没有马上推出。如果销售看好的话,他准备在以后再实施。一来他的资金不算紧张,完全不必用订金起楼;二来他不想给别人太早提醒如此筹资的办法,使买地皮的竞争者一下子多起来。

楼宇开盘后,销售情况还算不错,说不上门庭若市吧,可也络绎不绝。毕竟孟有田照顾到了富裕家庭,也照顾到了中等收入阶层。

在第一处楼盘竣工后,建筑公司便已经开始了第二处楼盘的建设;而卖楼资金的回笼,使得建筑公司可以扩大规模,稍后又开始了第三处楼盘的动工。

买比租好,这是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所处的情况。租房呢要交一笔顶手费,通常叫做“七千顶手,月租两百”,即顶手费一般要七千元,每月还要交两百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积的一层楼,售价一般在一万四千至二万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出得起顶手费的租客,再支付与顶手费差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层属于自己的楼房。而要买一户,则只需要付出顶手费的价钱。两者比较,自然买楼比租房合算得多。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香港似乎又成了一个安稳的地方。而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局势却日益动荡。一批华侨迁居香港,成了首批购房的大头。他们置业一来是为了安居,日后也能传给子孙,二来收租也算是一项比较稳定的收入。

孟有田进军房地产的头一炮算是打响了,他有土地储备,又有银行支持,还适应了当时香港政府的政策。

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了缓解市民住房紧张的困局,鼓励地产商兴建楼宇,为此拍卖了不少官地,供地产商竞投。而长城实业则成为了地盘拍卖场上的活跃分子,经常是一家独力竞投,大肆增加土地的储备。

第三十一章发财而不独

有一利则有一弊,长城实业在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储备后,流动资金便显得日益短缺。到了一九五四年的三月份,孟有田不得不使出了酝酿已久的杀手锏。

“卖楼花”在今天当然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四十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新方法时,地产界和社会的反响可以用“石破天惊”四个字来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卖楼花”方法的地方,这一方法现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为地产商推销新楼盘的必然方法

要是形象地加以比喻的话,“卖楼花”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办工厂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许多现货放在那里等买家来买,一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生产。有了订单和订金,厂方就可以启动,销路也有保障。而搞地产也是一样,说得好听一些,就是将地产工业化。

当然,楼还没建,就要买家先付订金,难免有人心中没底。但这也不是问题,长城实业通过律师或银行方面来保障买家利益,从而给他们信心。

土瓜湾的楼盘刚刚打下地基,长城实业便散发了售楼说明书,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买楼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订金百分之三十,第二期落妥二楼楼面交10%……第八期余款10%于领到入户书时缴清。

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更开了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的先河,香港市民在短暂的质疑和惊愕过后。在楼宇开售的第一天,便蜂拥而至,交订金买楼的市民在卖楼接洽处外排起了长龙。

在长城实业大肆买地的时候,银行对这样疯狂的扩张表示过担忧,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发放贷款进行过讨论;社会上也有恶意和嫉妒的猜测,等着长城实业因为缺乏资金而陷入困境,或者至少要把吃进去的地皮再吐出来,以此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长城实业再出新招,促销了楼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在众人的怀疑和猜测中。长城实业不仅毫发无损,而且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和扩张势头。

“鬼才”,“超人”,“神脑”。。。。。。随着长城实业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上的异军突起。长城实业的领头人孟有田被业内业外冠以多种称号。或贬或褒。但没人能否认在他的领导下,长城实业已经奇迹般地成为香港房地产业崛起的龙头之一。

十年,嗯。还不到十年,孟有田已经达成了既定的目标,或者比预想中的还要好很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之后的十年便是他身家暴涨的时期,然后又是一个低谷,又是一个逢低吸纳的好时机,还能在股市发大财……

机遇总是有的,别人是依靠着运气和胆魄,孟有田却是投机取巧。但这也没什么丢脸的,他做事又不独,虽然抢了很多人的财路,可也没有全部堵死。嗯,自己还是很仁义的。

比如说现在,在长城实业红火发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开始效仿。反正本钱需要的少,登报纸卖楼花,就收买家的钱用于买地建楼。利园山、九龙仓、尖沙嘴、西环等地的地皮纷纷被人抢购,掀起了发展地产的**。

这样一来,地皮的价格一路直上,而拍卖会更是频繁举行当然,场上的竞价也变得激烈起来。本来,长城实业先行一步,在资金和名气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并没有表现出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模样。

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怨家少堵墙。反正已经有了之前大量的廉价土地储备,还有在暗中进行的收旧楼的布置,犯不着跟别人脸红脖子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