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37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37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工商地主同时游走于战国工商业圈的,还有信贷地主。所谓的信贷地主,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放高利贷”的。战国时代放高利贷的都不简单,大多都是地主阶层里的“新贵族”,尤其是新贵族里的君子们。和工商地主相反的是,工商地主们经商是主业,搞政治是副业,信贷地主们搞政治是主业,放高利贷是副业。比如孟尝君的高利贷收入,大多用来馈赠门客,扩大势力,而当上相国的吕不韦,反而利用权力垄断了洛阳的工商业,大摇大摆干起了官僚。

繁荣的商品经济下,中国的封建城市化进程,在战国时期越演越烈,且从未因为战国的战乱而割裂。春秋时期,即使是诸侯国的国都,最大也不会超过900丈,跟战国时期的城市比,几乎就寒碜了。战国时代的城市化,是老城区扩张的过程,也是新城市不断涌现的过程。这时期出现的新城市,包括河北易县、河北邯郸、河南开封、河南洛阳,而老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比如齐国的国都临淄,在战国早期已经有了7万户,人口21万,这个数据今天看不起眼,但是对比一下,一千年后的西欧大城市伦敦,也不过只有10多万人。这是一个值得每个热爱中国历史的朋友骄傲的数字。


第二十三章 韩赵魏的没落史

战国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旧势力的瓦解,这里的旧势力,不仅包括奴隶主贵族阶层,更包括春秋时代,那些盛极一时的诸侯国们。

春秋时代的争霸,虽然霸主有五个,但真正作为主线的,是晋国和楚国的南北争霸,对于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势力秩序来说,晋国和楚国,就是这个秩序一南一北的天平两端。战国时代的统一过程,首先就是这两个国家的瓦解和衰落过程。

相比之下,晋国的瓦解更快,在战国的早期,就通过三家分晋的方式完成了韩赵魏三国的划分。这以后,这三个国家中的魏国和赵国,都曾在中原诸侯争霸中盛极一时。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通过变法图强强大起来的国家,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政策,使他们一度成为整个战国时代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军事强国。其中最弱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这三个国家的衰落,最终都无可避免,其中的方式不同,结果却殊途同归——被秦国灭掉。

宋朝文学家苏洵在他的《六国论》里,对韩赵魏三个国家的衰亡痛心疾首,他认为这三个国家的存在和强大,就是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关键所在,只要崤山以东的中原诸国,能够集中力量援救韩赵魏三国,让他们团结一致抵抗秦国,那么六国就会免于被灭亡的命运。苏辙说得容易,这个过程实施起来又何其难?且不说此时的六国,在无力对抗秦国的局面下,想得更多的是自保,即使是三个国家自身,最后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里,韩赵魏三国是遭受兵灾最多的国家,从早期鄙视秦国,到后来被秦国打,再到最后被秦国打怕。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他们衰落的过程。

【一】

三国中最弱小的,是韩国。从始至终,它几乎都没有强大过。

韩国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在早期瓜分晋国后的“分账”里,它就是实力最弱小的一家,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力量,都无法和赵魏两个国家相比。

三家瓜分晋国后,早期的韩国一度牛气了一把。在公元前375年,当时的韩哀侯灭掉了郑国,将国都迁移到了新郑。和早期的魏国、赵国一样,战国初期的韩国也进行了变法,不过比起其他诸国采纳了法家思想,韩国的变法却特殊。韩国的变法,起于韩昭侯在位时期,他启用了申不害为相,开始了“修术行道”的变法过程。申不害的变法思想,虽然也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君威权等积极内容,但其主要思想,来源于黄老学说,而且注重“术”,即国君需要用各种方式来统御群臣,强化权威,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这样的改革比起魏国、齐国、秦国来,可以说是相当不彻底,申不害在韩国折腾了15年,虽然韩国一度振作,但他并没有建立一个封建化的国家制度,所以即使在变法推行最成功的时期,韩国也不是强国,反而在韩昭侯去世后,韩国陷入内乱,变法就此失败。但是,申不害的改革也是有效果的,也正是这15年的改革,使韩国也确立了他们战国七雄的大国地位。当然,是最弱的一个“大国”。

韩国的发展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国家旧贵族力量强大,改革不彻底;二是韩国所在的地区,处于魏国、秦国、齐国等国家的夹缝之间,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三是韩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诸如齐威王、秦孝公、魏文侯这样的强势君主,如此韩国,从建国开始,就注定了他在战国历史上的弱者地位。

其实韩国也有比较好的条件,比如韩国的弩,是整个战国诸侯中射程最远的,他们的重弩,在当时就能达到800米,秦国攻打韩国时,还专门搜集韩国的弩——拿回去自己研究着用。韩国在经过了短暂的鼎盛时期后,很快就陷入了衰弱,尤其是魏国和秦国相继崛起后,韩国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魏文侯称霸时,对韩国、赵国采取通好政策,成为了韩国的保护国,但到了魏惠王在位时,打击的重要对象就是韩国。魏惠王希望能得到韩国的国土,既作为防备秦国东进的缓冲地带,又能够得到肥沃的土地。但这时期同样强大的齐国,通过“攻其必救”的战术,在马陵重创魏国,总算救了韩国一命。在这一场战争开打前,为了尽可能地削弱魏国,齐国故意迟迟不救韩国,一直等着韩国打得弹尽粮绝了,并表态向齐国效忠,这才大张旗鼓地出兵,魏国被打败了,但韩国也基本被打残了。

但韩国的苦日子,这时期才刚刚开始,因为西边的秦国也崛起了。秦孝公在位的时候,一面对魏国发动战争,收复西河失地,一面也大力攻打韩国。公元前359年,刚刚走上变法之路的秦国,在攻打魏国失利后,转而拿韩国开练,多次击败韩国,这时候在位的韩国国君,是韩共侯,他是个够硬的人,打不过秦国,就联合赵国、魏国等兄弟国家一起上,可倒霉的是,这时期魏国自己能对秦国保持军事优势,可每次和韩国联军,都被秦国打得大败亏输。比如公元前366年,当时还没有变法的秦国,就在洛阳击败了韩国、魏国的联军,不久后魏国单独和秦国打,又把秦国打得狼狈逃窜。随着秦国变法力量的增强,魏国也保护不了韩国了,韩国就越发遭到秦国的欺凌,韩昭侯在位的晚期,正是信用申不害改革的时期,他果断地参加了“合纵”阵营,意图联合中原诸侯共同对付秦国,但第一次就抬腿碰了满脚泥。公元前318年,韩国参加了魏国、楚国、赵国、燕国组成的五国联军,企图攻打函谷关,但接着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韩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唯一胜利,是在公元前294年,韩国参加了齐国的伐秦联军,经过三年苦战,攻克了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归还了侵占韩国的国土,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齐国遭到五路讨伐,势力一蹶不振。秦国不但夺回了归还韩国的领土,还捎带着又占领了大片。在战国时代开始以后,韩国是受秦国欺凌最多的国家,打打不过,躲躲不起。合纵没用,反抗没用,咋办?

经过了多次失败以后,韩国干脆想开了,不就是丧权辱国嘛,要丧也不是我一个人丧。在公元前275年,韩国被秦国白起大败,遭斩首四万后,韩国也就彻底歇菜了,对秦国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政策。秦国要打仗,还没打就立刻求和,秦国要钱要地,二话不说统统给,尤其是韩国倒数第二代国王韩桓惠王在位的36年,是对秦国最逆来顺受的36年。这期间秦国多次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了。特别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重镇上党,韩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党守军向秦国投降,之后,就有了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投降,引爆了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在整个战斗里,韩国根本不敢插手,眼睁睁地看着赵国和秦国浴血厮杀,只图一时平安。

韩桓惠王在位的时代,也曾有过想法,他在位时期曾经重新推广申不害的改革,但是效果甚微。韩国国内此时已经处于国土严重萎缩,政令不通的局面下了。他干的另一件傻事,就是在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郑国进入秦国,假装忽悠秦国修郑国渠,企图想让秦国把庞大的军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但事与愿违,郑国渠的落成,让秦国从此收获了百年之利,灌溉了万亩良田,军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如此做法,只能是给秦国做嫁衣裳。这位一生有过想法却毫无建树的国君,却有一个杰出的好儿子,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

公元前238年韩桓惠王去世后,即位的韩王安继续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每次秦国稍微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地割地,割了十几年,最后到了无地可割的地步。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南渡黄河,灭亡了韩国,将韩国的国土划为秦国治下的颍川郡。战国七雄里最弱的韩国,就成了其中第一个亡国的国家。

【二】

三晋大地,对秦国抵抗最为剧烈的,就是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40万精锐报销,在当时的秦国眼里,这是最好的灭亡赵国的机会。公元前260年,挟长平之战的余威,秦国起初向赵国提出割地的苛刻条件。山穷水尽的赵国依然硬气,赵孝成王经过和群臣商议后,决定拒绝秦国的无理要求,宁可整个赵国全都战死,也不能接受秦国的强盗条件。此事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大怒,决定乘胜追击,彻底灭亡赵国。

这个决定在当时却引起了反对,带头反对的,就是长平之战的总指挥白起。白起深知长平之战秦国只是惨胜,一场长平血战,秦国的精锐部队死伤过半,国家粮食储备消耗殆尽,如此局面,实在不是打仗的时候。结果反而触怒了秦昭襄王,像白起这种战功卓著的地位,本身就是危险的,后来白起被秦昭襄王杀掉,等于秦国自坏长城。

公元前259年六月,秦国动用5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灭亡赵国的邯郸战役,赵国一反常态,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采取依托城池防守、坚壁清野的方式,将秦国大军死死地拖在赵国的邯郸城下。为了这场战斗,赵国拼了血本,他们拒绝了秦国的割地要求,反而割让给齐国6个城池,请求齐国提供粮食,做好了粮食的储备,然后放弃了野战,和秦国打起了城池攻防战,兵力不足,就男女老少齐上阵,非要秦国血债血还不可。骄横的秦军再次在赵国身上尝到了苦头,廉颇再次发挥了他善于打城池防御战的优势,率领40万军民决死抵抗,曾经偷税漏税的赵国平原君,散尽家中的财产和粮食分给军民,把自己的妻妾也编入了军队中,和秦国人决死一拼。惨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年,秦军伤亡过半,却仍然不能冲进邯郸城,而这时候的赵国,也打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却还在苦苦支撑。

在关键时刻,魏国公子信陵君上演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偷来了魏国调兵的虎符,调动了8万大军增援赵国,而平原君率领的使团,也从楚国处搬来了援军。在魏国、楚国援军的夹击下,师老兵疲的秦国终于崩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