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管理-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1)
1,责任是第一素质
军队和企业的管理是相通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军军官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转业到福特汽车公司,后来又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子上回到军界,成为美国国防部部长,政绩卓著,再从国防部部长的位置转到经济界,在世界银行主席的位子上结束了职业生涯。麦克纳马拉作为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无论在军界还是企业界,都纵横自如,成就伟业,很说明问题。所以,我们谈安全管理,不妨换个角度,从军队对士兵的要求,来看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新需要。
“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是两军交锋,谁更勇敢,谁就会胜利。勇敢历来被作为士兵的第一素质。中国古代把士兵叫做“兵勇”,胸前一个斗大的字,要么是“兵”要么是“勇”。兵勇一体,兵是载体,勇是灵魂。军队无论是战斗还是训练,要的是士气,士气中很大成分就是勇气。
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以士兵勇敢为荣为傲。有一个关于各国士兵比勇敢的故事。一位德国船长想要证明自己的船员勇敢,指着一个100米高的桅杆对一名水兵说:“快爬上去,行个礼再下来。”水兵很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于是,德国船长很骄傲地说,这就是德国人的勇敢。一位英国船长想证明自己船员的勇敢,指着一个200米高的桅杆对自己的水兵说:“快爬上去,敬个礼再下来。”英国士兵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于是英国船长说,这就是英国士兵的勇敢。美国船长见状,指着一个300米高的桅杆对自己的一名士兵说:“爬上去,敬个军礼再下来。”这名士兵说:“要我做这样的事简直疯了。”拂袖而去。美国船长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美国士兵的勇敢。”
各位不要把故事当笑话。记得印度尼西亚海军“德瓦希”号军舰访问上海时,电视上就有类似的镜头。“德瓦希”号是一艘帆船训练舰,有3根桅杆,主桅杆高3587米。当“德瓦希”号驶抵并靠近上海扬子江码头时,在每根桅杆的横梁上都站满了水兵。“站这么高,安全吗?”“德瓦希”号舰长西帕苏尔塔很自豪:在印度尼西亚海军,越难的科目越要上,越险的科目越要上。在桅杆横梁上站立,既是印度尼西亚海军特有礼节的体现,更是印度尼西亚海军官兵勇敢无畏的象征。
像上面的故事一样,现实中的美军也对勇敢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让士兵们表现出一定的勇气。但是,在实战和接近实战状态下,却强调尽量消除危险状态,减少伤亡和损失,不给士兵表现勇敢的机会。美军第七舰队“蓝岭”号指挥舰也曾经到过中国上海访问。美军第七舰队经常性地把部队拉到陌生海域训练,让部队在陌生和恶劣环境下接受摔打。越是在这种环境中,薄弱环节越容易被发现,隐患越能被排除,战斗力提高得也越快。美国海军在训练中每年舰艇碰撞等突发事件多达几十起。我感兴趣的是,恰恰就是这些训练时的严格,使战时安全管理水平反而有了更大的保证。自1968年美国“天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神秘葬身大西洋以来,美军海上军事行动中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率竟降到了极低的水平。
我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他说几十年前部队里有一句笑话:“怕死的兵只能去放哨。”什么道理呢?勇猛的士兵放哨站岗,遇到敌人一定会战死,胆怯的士兵则会跑回营中报信。可见,在军队里也不是处处都需要勇敢。
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在战场上以人为本、减少伤亡指导思想的贯彻,我们可以看出,勇敢已经不再是士兵的第一素质要求,相比而言,纪律性和文化科学素质,已成为士兵需要首先具备的。
从近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和平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已经超过了军事行动的危险性。美军士兵和平时期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要比打仗时死的还多。美联社就曾报道,当22岁的安德烈娅正在为丈夫能够从战场上安全回家而激动不已时,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丈夫居然会在家乡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她的丈夫马克是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车祸发生前几周从伊拉克安巴尔省返回美国家中。美国安全管理报告显示,美军在美国本土未执行公务时死于摩托车车祸的人数要远远高于“9·11”后阿富汗战场上的死亡人数。自“9·11”以来,大约有350名士兵死于此类车祸,而美军在阿富汗的死亡人数仅为259人。另外还有大约1000名士兵在车祸中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2)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味苏沃洛夫在《制胜的科学》中列举的士兵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部俄罗斯帝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著作称,士兵要“服从上级,加强训练,听从指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执行军人守则,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着装整洁,精神饱满,勇敢顽强,争取胜利,光荣,光荣,光荣”,核心就是体现责任。著名的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更把责任列在了第一位。我可以重新概括,在任何组织中,组织的成员要履行职责、严守纪律、勇于进取。我们说的履行职责、严守纪律,就是指服从服从再服从,服从于组织的宗旨,服从于组织的信条,服从于组织的规则;勇于进取,就是指有好的精神状态,不怕牺牲,但绝不是勇于牺牲,安全生产尤其需要如此。
2,怕死的才是好员工
在部队中,勇敢已经不再是第一素质,但不是不要勇敢;在企业中,员工的勇敢往往会断送了个人和企业的前程。“士兵不能怕死,员工一定要怕死。”说这话并非犯政治错误,而是讲求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要让企业的员工明白敬畏,知道害怕。
过去不知道怕,不提倡怕,甚至强调不能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事故高峰。当时是“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放“卫星”,各个领域蔓延“左倾”冒进思想。企业搞生产,谁敢提遵循客观规则?谁敢讲究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个时候要的是头脑发热的浪漫主义。
70年代,我父亲在河北省保定专区的一个代号“###六”的工厂上班。我们家住在与工厂隔一条马路的家属区。我记事后有段时间总爱在工厂院墙外闲逛,院墙上残存着据大人们说已经粉刷了十几年的标语,这些标语成了我学龄前识字的教材。墙上有:“大干快上”,“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加拼命”。大人们解释,拼命就是不要命,所以,后面还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有更绝的:“活着干,死掉算”。人人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出事故是家常便饭,不出事故倒叫人感觉到奇怪。出了事故,死了人,大家也不知道怕,“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近几年矿难频繁,各界都很关注,大家谈腐败、谈机制的比较多,现在我要从人力资源角度谈这个问题。
素质对于安全的重要性,在煤炭行业最为典型。全国550万矿工中,农民工、协议工、外包工等各类临时工约占一半。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思想意识和技术素质偏低,自我保护能力和防护意识差。员工素质低,使小煤矿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为患更烈,违规指挥,违章作业,野蛮施工,90%以上的事故就这样必然发生了。
我国有一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勇无畏的,世界上最胆大的矿工。井下矿工的人员构成中,很少有煤矿的正式职工,大多数是从贫穷农村招来的农民工。对企业来说,这部分人只支付工资就可以了,比正式职工少负担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等的负担。给他们每个月只需支付2000块钱左右的工资,对他们来说,这就算高薪了。现在劳动力过剩,很多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的起薪不也是这个价吗?一个农民工要想找到一个月薪2000块钱的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井下有危险,他们也听说过很多矿工死在了井下,但是无论安全条件多么恶劣的矿井,总是有矿工在井下作业,地面上还有源源不断甚至在煤矿驻地随时等待替补工作的外来打工者。很多人心里怕死,但是行动上却没表现出怕死的迹象,生活的艰难让高薪的诱惑更加强烈。少数人对此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气概,因为一旦出现意外,家人可以拿到最多高达20万元的死亡赔偿金。
这里不探讨人力资源以外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矿工不怕死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没有心思去关心什么消除安全隐患,甚至有人主动配合某些管理者破坏瓦斯报警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3)
如果都不怕死了,事故还能避免吗?不怕死就一定会出事故。反过来,怕死,警惕性就高,事故就一定会少,甚至能够避免事故。
为什么?太简单了。小孩子知道怕被狗咬,见到狗就会躲远一点。在企业里,在工作中,怕死怕被伤害,会使工人提高警觉,也会提前识别危害,更会主动避险。怕死不仅是怕自己死,当领导还害怕部下死,做工友的还害怕同事死,唯其如此,才能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整体危险的恐惧,才会面对安全责任知道惧怕。处理事故知道害怕,事故之后知道后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生产的降落伞的安全性能差。虽然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厂商不以为然,他们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但是,降落伞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军人中有一个人会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0。
仅仅害怕是做不好安全生产的,需要的是科学,需要的是管理。但是,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害怕作为应激的心理状态,会激发出责任人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想办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正因为降落伞生产商害怕了,才实现了合格率的100%,从物的安全状态上解决了空中跳伞的本质安全。
大家都怕死,企业才会安全顺畅。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在媒体的报道中,在安全生产做的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害怕的事就是晚上12点后接到电话。”这些话出自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之口。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谈到企业发展经验时,说的竟然是“因为我们一直怕死,所以我们才活到今天”。李毅中说国家安监总局抓安全最厉害的一招就是让企业的管理者“害怕”,“怕丢帽子的抓住帽子,怕丢票子的抓住票子,怕丢资质的把资质抓住,才能治到痛处。”
所以,我给企业管理者开的一剂药方,即心理疗法:知道害怕,颤颤巍巍,战战兢兢。
安全管理应该是一种常态,应该尽量在制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