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十大元帅之谜 >

第33部分

十大元帅之谜-第33部分

小说: 十大元帅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徐向前很兴奋,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和警卫员说着童年的生活、风土人情。什么东冶白菜、建安大米、台山蘑菇等都在话题之内。说着,忽然看到前边有一位老人,背着口袋吃力地行走。徐向前一眼就认出是父亲的背影,但又不相信这么巧,走近一看,果然是。他轻轻叫了一声,老人愣住了,用惊疑的眼光看着这两个军人。徐向前站在他面前,恭恭敬敬地说:“大大(爸爸),我是象谦(徐向前的学名)。”老人听到“象谦”两个字,眼泪就流下来了,警卫员接过老人肩上的口袋,徐向前搀扶着父亲,问:“娘好吗?”老人家用衣袖擦了擦眼泪,说:“她头年就过世啦。”一听这话,徐向前的脑袋轰的一下,一路的喜悦象是被一阵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里,姐姐、嫂嫂、妹妹、女儿,都很意外,恍如梦中相见,悲喜交集。消息很快传开了,村里热闹起来,亲戚、朋友、同学、邻里,都往“楼院徐家”去,要看一看这个出在本村的能与阎锡山比高低的大人物。住在外村的两个姑姑也很快赶来了。院子里,人来人往,上房和东西厢房都挤满了人。徐向前热情招呼着来来往往的父老乡亲,一一回答他们的问话。
  记事以后还没有见过爸爸的松枝,又眼生,又不愿离开左右,当爸爸问她话时,却又害羞地躲开了。看到这亲切而又陌生的女儿,眨眼之间已长成14岁的少女,徐向前感慨万千。
  松枝的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多少有点讲究:世道越来越黑暗,家境越来越贫寒,她又是又女孩子,希望能像苍松的幼枝一样耐寒霜。松枝确实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下来,母亲奶水很少,不够她吃。一岁多时。父亲又离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没多久,母亲又得了不治之症,命丧黄泉。松枝虽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抚养下长大的。1925年他脱离国民二军回家探亲时,松枝正在牙牙学语,口里喊着“大大”,伸着小手要他抱。而如今却生疏、羞怯得不敢到跟前来。倒是两个外甥围前围后地要求他把他们带到部队去,上前线打日本。徐向前尊敬两个姐姐,从小听她们的话。在他看来,姐姐们的话同母亲的话具有同样的效力。在姐姐没说话之前,一直没答应。当姐姐说:“行”时,他才答应下来。后来这两个孩子在抗日战争中都牺牲了。大姐的儿子郭富安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一起殉难;二姐的儿子赵希圣阵亡于“百团大战”期间。
  这次探家之后,直到1941年,松枝已是18岁婷婷玉立的大姑娘,长得方面桃腮,酷似她的母亲。聂荣臻派人把她接到八路军,后来又到延安,父女俩才有机会再见面。但此时的松枝已不可能象幼时那样亲近父亲,此后也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客气,把对父亲的深情和敬爱埋藏在心底。徐向前常常为此暗自神伤。但看到聪明好学的女儿,很快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医,他又感到无限欣慰。
  好在徐向前满腔的父爱很快有了新的寄托。1947年2月,黄杰在山西长治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徐鲁溪。后来他们又有了一儿一女:徐小岩和徐小涛。
  步入中年的徐向前,再也舍不得轻易放弃做父亲的责任。
  除了去前线打仗,他尽一切可能和妻儿在一起,就是去后方养病,他也要他们一同前往。徐向前在养病期间,为了调节身心,增进体力,常以自己喜好的粤曲拉拉胡琴,或是敲敲扬琴。不过他的琴技实在不高明。有一次5岁的女儿鲁溪,听到琴声天真地说:“爸爸又在杀鸡哩!”徐向前听了,大笑着放下手中的琴,把女儿揽在怀里亲了又亲。年过半百才真正享受到天伦之乐,这份儿女之情对他是何等珍贵啊。不过他毕竟是位军人,强烈的责任感总能使他在关键时刻理智战胜感情。所以他能多次离开幼子,奔赴前线。临终前还不忘嘱吒儿女们“永远跟着党走”。
  令他痛心的是文革期间反动的“血统论”甚嚣尘上,凡高干子女都被揪。在他被“疏散”到河南开封后,孩子们受他的牵连,也遭厄运:女儿徐鲁溪在大学里被打成“五·一六”分子,送往五七干校;小女儿徐小涛才18岁,想当兵没单位接收,去建设兵团也不要,后来走了“后门”,才当上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儿子徐小岩算是最好的,在远方部队服役。年迈而孤独的徐向前,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生活也没有一丝乐趣。他心中牵挂妻子和儿女,却无能为力。他是被“疏散”的人中最后一个回北京的。这一切,直到他重新复出,才冰消雪融。
  徐向前像所有的父亲一样,需要温情,需要儿女的感情爱抚,更需要向儿女们输出父爱。他很幸运,他得到了。
  3 奇特的性格之谜
  文雅、谦和、细致、坚韧,几乎所有见到徐向前的人都会得到一种与预想截然相反的印象,他们说:“徐帅像个教书先生。”好奇的人们细细地思索其性格历程,不由得生发出诸多感慨来……
  3。1 书生与武将
  人们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军人。可所有见过他的人,又一致认定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人,常常用“教书先生”或“小学校长”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确,徐向前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很难使人与他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联想到一起。然而,这种性格与职业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为元帅所独具的个性魅力之所在。那么他是如何将“书生”与“武将”这两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统一于一身的呢?
  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都同自己的成长历程与双亲性格的濡染分不开。徐向前也不例外。
  徐向前小时候,父亲多在外谋生,他整天跟着母亲屋里屋外转。
  他的母亲姓赵,名金銮,生于1862年,长在离徐家不远的槐阴村,家境与徐门相当。她中等个,眼近视,裹小脚,话不多,明事理,性格温和,办事稳重。她不是徐向前父亲的原配。在她之前,徐父曾娶一妻,两三年后病故,没有留下子女。赵氏并没有因为是填房而降低她在徐家的地位,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纯正,博得了长辈的喜爱。婆婆信任她,放手让她操持家务,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实际组织者。她信奉佛教,家里的阁楼上,供着一尊木雕观音,天天吃斋念佛。她怜贫惜老,施舍僧侣。冬天,街上来了乞讨的人。她总是把他让到屋里,给吃、给喝、给施舍,净手素斋,不吝布施。母亲这种行为,影响了徐向前。他幼小的心灵还理解不了那些难以捉摸的盲目崇信的意义。他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母亲的。他朦胧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平等相处。母亲在他的心田种下了博爱的种子。
  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徐向前在母亲身边长大,伴随着母亲劳动,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他的劳动观念。七八岁以后母亲便开始安排他和哥哥劳动,规定他俩早起必须拾一箩头粪回来。北方冬天的五更时分,人称“鬼龇牙的时辰”,冷得透骨彻心。好强的银存(徐向前的乳名),要完成母亲定的数额就得早起床,要得到母亲的赞扬还得走在哥哥的前面。有时手脚都冻麻木了,要是拾不满一箩头,就不敢早回家。等回到家里时,母亲见他冻得缩成一团,很心疼。又给脱鞋,又给暖手,可就是不说降低定额的话。徐向前到成年后才体会到,母亲这样做,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爱,而且是真正的爱。这对他吃苦而劳的坚强性格的形成,是一个直接的因素。
  到了夏天,母亲安排他去割草,挖野菜,采榆、杏、桑、槐、杨、柳叶。受生活的逼迫,他小时候吃过许多种野菜和树叶。这对他后来从事千难万苦的革命事业倒很有好处。战争年代,长征途中,他这些生活经验帮他度过了许多难关。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时,粮食极度缺乏,他带头采野菜充饥。
  母亲的教育,使徐向前学会了许多适应社会的实际生存能力。他会做各种家务事,会做力所能及的农活,还学会了各种编织手艺。在他当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时候,家里还用着他编的笊篱。
  毛泽东曾给他的挚友、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母亲属于第三种人。徐向前的母亲也属于第三种人。
  在母亲的影响下,徐向前不仅勤劳、善良、能吃苦、讲求实际,而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一性格特征的形成,使他成年以后能忍人所不能忍,承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母亲是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同样严格而慈祥。在徐向前带兵打仗以后,他也继承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
  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生于1857年。因家境艰难,从小在外祖母家就学。13岁丧父。近20岁时通过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最低一级,获得了能在县学、府学读书的生员学位。一般称秀才。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乡试合格称举人。可是由于家境不济,他一直没有通过乡试,到老还是个“穷秀才”。
  “我父亲是个晚清秀才,教了一辈子书。”“为人耿直,不阿不欺,办事公道。”这是徐向前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徐向前的父亲学字“次江”,号“遇丰年”。次江这个学名很少有人称呼,“遇丰年”倒是村里人经常叫的。村里有大小事情,如打架斗殴难解、家庭纠纷不平时,都愿意找遇丰年评说;有分门立户、割地买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证。
  村人信任他,不完全是因为他有一点学问,主要是他热心于村里的公共事业。村里设立学堂,他到处奔走去请先生,学堂的房子坏了,他也率先出力维修。
  父亲的行为,是家风的体现,给徐向前以很大影响。他模仿着父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阿强凌弱,不媚富欺贫。但是,徐向前也不是对父亲所有的行为都效法的。父亲在外对人很友善,在家尽管与母亲感情很好,但放不下男人对女人的威严。徐向前总是站在母亲一边。维护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徐家的日常生活,虽然由母亲安排,但家庭经济的掌握和支配权是在父亲手里,母亲手中很少存过一文钱,徐向前对此颇不平。他当了小学教师之后,每月有20块白洋的薪水,父亲要求他如数交给自己,不能给母亲。可他看到母亲手里年年不进一文,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回,他领到薪水,偷偷地交给了母亲3块钱。父亲问他怎么只有17块,他只好撒谎说,一个同事成亲,那3块送礼了。这大概是徐向前从小到大唯一对父权的一次“反叛”。
  徐向前是幸运的。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封建专制的家庭里,这使他很少产生逆反心理,性格中缺少反抗精神。就是他后来参加革命,也不是为了反剥削反压迫,而是为了“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他这种本份、听话、顺从的“好孩子”性格,使他上黄埔军校后很容易便接受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格言,并恪守终生。
  父亲看儿子,总是把眼光放在年龄的前面,给设计一条路,让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徐懋淮虽然没有给儿子的未来“定向”,但他心里清楚:儿子有了学问才会有前途。
  徐向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庄农杂志》之类的书,并让他描红摹字,临帖抄仿。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