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血与津液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气血能化为津液,津液也能化为气血。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能生津,津能化气,气能摄津,津能化血,血含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为人体体内水液的总称,其流通和输布要依赖气的推动,随血运行全身,而气血要散布全身,也必须依赖津液的流通和运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可致津液停积,津液停积,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另一方面,气血和津液的不足,也常互相影响,如血脱津伤、气随液脱等。
总之,机体的病变无不涉及到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的病变又往往反映脏腑功能的失调。认识和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因、病机、病证,就能深入地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
一、气病
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
1。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病机:饮食劳倦,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素体禀赋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亏虚。
治法:益气补中。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本方功能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等症。
药用党参甘温益气;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甘缓和中。
偏于肺气虚者,加黄芪、五味子;偏于脾气虚者,加扁豆、莲肉;偏于心气虚者,加红参、五味子;偏于肾气虚者,加熟地、山药;偏于卫气虚者,加黄芪、防风。
2。气陷
症状: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眩,脘腹坠胀,纳谷不香,或内脏下垂,或久泻久利,或脱肛、阴挺,或月经量多,或带下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脏腑虚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证。
药用黄芪补中益气;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
脾虚胃痞,加枳壳、鸡内金;肾失固藏,加山萸肉、菟丝子、覆盆子;久漏不止,加熟地、山药、鹿角霜;子宫脱垂,去陈皮,加枳壳、乌梅、山萸肉。
3。气脱
症状:气息微弱,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白润,脉微欲绝。
病机:脏腑衰极,阴竭阳亡,元气欲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本方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于元气衰惫,气血不荣脏腑,阳气欲脱证。
药用人参大补元气,振奋生机;附子回阳救逆,温通气血;生龙骨、生牡蛎收敛神机,固摄元气。
肺气虚脱,见呼吸困难、喘促息数者,合生脉散、胡桃肉敛肺定喘;肝气虚脱,见昏仆手撒者,加黄芪、白芍、山萸肉益肝气、敛肝阴;脾气虚脱,见久利滑脱者,合《时病论》补中收脱方温脾止泻;肾气欲脱,见喘促痰鸣、鼻扇唇黑者,加黑锡丹、蛤蚧温肾纳气,定喘固脱。
4。气滞
症状:脘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嗳气,或腹痛腹胀,矢气则胀满减轻,其病情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薄,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脘、胁、腹部胀痛,嗳气等症。
药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止痛。
兼有痰气郁结者,加半夏、厚朴花、茯苓、苏梗;心胸气滞者,加瓜蒌、薤白、降香;脘胁痛著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5。气逆
症状:肺气不降则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嗳气呃逆,呕吐恶心;肝气升发太过而头痛,眩晕,咳呛胁痛,咽中如窒。
病机:或痰壅于肺,肺气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气上逆;或肝失条达,肝气上逆。治法:属肺者,降气化痰;属胃者,降逆和胃;属肝者,镇逆平肝。
方药: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前胡、厚朴肃降肺气;肉桂温肾纳气;生姜降逆和胃。
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药用旋覆花降逆;代赭石重镇;党参补其胃气;半夏降逆和胃。
肝气上逆者,用五磨饮子、四七汤。药用代赭石、牡蛎、白蒺藜平肝镇逆;沉香、槟榔、厚朴花顺气开郁;半夏、苏子、旋覆花、茯苓降气化痰。
二、血病
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1。血虚
症状:头晕目花,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血虚不荣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本方功专养血补血,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熟地甘温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和营;川芎和血调气。诸药伍用,补中有通,补而不滞。
若心血虚者,可用养心汤;肝血虚者,可用补肝汤;心脾血虚者,可用归脾汤。
2。血热
症状: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药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气分热盛者,宜合泻心汤;营分热盛者,宜合清营汤;胃热炽盛而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泻南补北。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药用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通经脉,鼓舞血行;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和营调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阳长阴生,血源可充。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蓄血证。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药用桃仁、水蛭、虻虫、廑虫活血破瘀;大黄攻逐瘀结;芒硝软坚散结;甘草调胃安中,缓和药性。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旋覆花、郁金、降香;血热者,加凉血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寒凝者,加桂枝、当归、细辛。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味。药用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使血止而不留瘀;黄连、黄芩清胃泻火,使胃气下泻,气顺而血不上逆。
属于阴虚火旺者,宜用茜根散。药用茜根化瘀止血;生地、玄参滋阴降火;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养阴止血。
属于气虚失摄者,宜用归脾汤。药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血而不呆滞。若血寒不得归经,又当温经止血,用附子、肉桂、炮姜、艾叶。
附气血合病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
1。气血亏虚
症状:短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纳谷较差,舌淡或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多因久病气血耗伤,或慢性失血而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本方补益气血,治气血两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党参、熟地甘温补养气血;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甘草和中益气;川芎和血调气;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促进水谷精微化生血气。
2。气随血脱
症状:出血量多,面色咣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或见芤脉。
病机:血脱而气无所依,随血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
药用人参一味,益气固脱。
如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阳气将暴脱者,急用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本方功能理气活血通络,治气滞血瘀而致胸胁疼痛,痛如针刺等症。
药用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通脉,并导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润燥,化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
三、痰病
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径,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②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为痰;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④劳欲体虚,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治节,敷布津液。如肺气郁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肾处下焦,属水,职司开合,蒸化排泄。若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由于痰的成因不同,在性质上有湿、燥、热、寒、风、气、郁等多种。
痰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言之有三:①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②痰核、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