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

第50部分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50部分

小说: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人没了指挥,有些乱,赵尚志立即命令两侧部队出击,接着正面也向敌人冲压下去。伪军先跑,阵势顿时大乱,鬼子也掉头逃窜。

夏初,西征部队进至木兰县境。这里是巴彦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只是一切都今非昔比了。赵尚志以蒙古山为基地,西进东出,攻袭“集团部落”,缴伪警察、大排队、保甲武装,与日伪军交战,两个多月大小数十仗,将巴彦、木兰、通河一带开辟为新的游击区。同时收编当地40多支义勇军小部队,两个团迅速扩编为两个师。

赵尚志在巴木通地区大展拳脚,日寇从哈尔滨、佳木斯调集重兵,准备围歼西征部队。赵尚志遂改变西进庆城、海伦计划,向东游击,将西征主力带回汤原根据地。

1936年落叶时节,伪满洲国军政部根据关东军司令部“治安肃正纲要”,制定了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等五县为中心的“讨伐”计划,动用伪三江省的全部日伪军,首先将游击区包围,然后攻击、搜索、推进。同时下大力气“治本”,进行经济封锁、“匪民分离”,大搞“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在深山老林中。前面说过的汤原县仅用23天,就将山边零散农家全部烧光,就是在这个时候。

在汤原帽儿山密营召开的汤珠联席会议,和接下来的北满临时省委的两次常委会议指出,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既不固守旧区,又不能完全失去旧区,迅速避开敌人大部队的正面进攻,迂回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战斗,西征开辟新区,粉碎敌人妄图将3军、6军聚歼在汤原根据地的计划。

赵尚志则以抗联3军司令部的名义,发表了《为反对秋冬季“讨伐”告一切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

赵尚志认为,对付“讨伐”,特别是这种大规模“讨伐”,防守是死道,学“黑瞎子蹲仓”也是一样,因为你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突出包围圈,到敌人后方去。这不是右倾逃跑,而是主动出击。东北之大,各地抗日运动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热火朝天,有的地区悄无声息,这也就决定了敌人“治标”、“治本”的轻重缓急。日寇再强大,它兵力有限,必有薄弱地区,甚至鞭长莫及处。抗联和一切抗日部队,应该向那里突击,把那里变成火山口,使侵略者的“王道乐土”到处喷火冒烟。

赵尚志反对“黑瞎子蹲仓”,也不赞同“兔子转山坡,转来转去离不开自己的窝”。偏居一隅,小农经济似的小范围打圈子,小打小闹,没大出息,也没出路。因为东北没有绝对保障的根据地,一旦敌人决心对你动手了,怎么办?“狡兔三窟”,可这三窟近了,都在敌人眼皮底下,那还是一窟。在敌人重兵包围下,很难游击,东躲西藏,迟早是死道。游击队必须竭力避免被动,防守永远是被动的,进攻才有主动权。游击战的绝妙,就在于敌人不知道你在哪里,而你却能看到敌人,随时出击。

从3军的连续西征,到其他军的陆续西征,在当年的史料中都见不到“大游击”三个字,实际上“打”字当头的赵尚志一直推崇、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就是一种大游击战略。这种大游击战略的特点,是先发制敌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是建立在对东北抗战情势的具体、透彻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

1935年12月4日,《中共吉东特委给第四、五军党委的信——关于一九三六年的军事行动计划》中,写道:“三军能灵活的到处游击,不死守一城,这是很好,而极正确的。”

只是在眼下这种极易使某些山林队想到“蹲仓”、“插枪”、“投降”、“假投降”的季节,实施这种大规模的远征,尤其需要一种毅然决然的坚定果敢精神。

历时近半年,行程数千里,大小数十仗的这次西征,是成功的,也是悲壮的。

首次西征,春寒料峭,随着季节交替却是越走越热,春暖花开,由春入夏。这次正好相反。1师政治部主任李熙山,率200多人的先遣队从依东出发是10月初,11月底赵尚志率主力500余人的骑兵队动身时,早已大雪飘飘了。

3军西征,敌人已经有所察觉。主力从汤原老钱柜岭西出发,先奔木兰县蒙古山。敌人以为还走上次西线路线,立即调兵拦截,赵尚志突然挥师北上,直奔铁力。进攻战,遭遇战,一路冰天雪地,战斗不断。2月到达海伦、通北地区时,大批日伪军扑来,恨不得一口将西征主力吞掉。赵尚志指挥部队,山里山外与敌战斗、周旋。粮食吃光了杀马,马肉吃光了,雪水煮马皮,捡松子、橡子。零下30多摄氏度很平常,零下40多摄氏度不稀罕,枪冻住了打不响,树干冻裂了吧吧响,官兵就在这样“嘎嘎冷”的天地间,铺着冰雪露营。怕敌人发现,有时连篝火都不能点燃。队伍开拔,有人还躺在那儿不动,一摸,没气了,有的身子都硬了。

东满苏维埃保卫战中,军民最早尝到了冬宿山林的滋味儿。1军3师在雨雪交加中西征,那种滋味儿更是难以形容。不过,上述时间都较短,3军西征部队是一个冬天。

1937年8月28日,《赵尚志、张寿海Ц樾值男拧分兴担骸叭ツ暌欢甯鲈拢×耸旆孔印!�

三岔河之战,锤炼了3军善打硬仗恶仗的作风。1936年开始的这个冬天,3军在北满雪野纵横驰骋,使这支富于突击精神的部队,最早的积累了在冰天雪地中打游击的经验。在之后的各军、路军远征中,3军、3路军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战绩,从哪方面分析都不是偶然的。

1937年1月20日,正在那个风雪世界的西征途中的3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第二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本年前后,我军曾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东奠勃(利——以下括号中文字均为笔者所加,均为县名)、宝(清)、富(锦)、桦(川)反日区域,西展宾(县)、延(寿)、五(常)、双(城)游击战争,南至舒(兰)、榆(树),北过松江,尤其陈兵江北,不月余而克兴安山脉,师指通(河)、汤(原),未几月竟获沿江阵地,突击巴(彦)、穆(棱)、庆(安)、铁(力),使龙江广原动荡,耀军通(北)、绥(棱)、海伦,致日寇首尾不及,大纛所至,强敌披靡。

查阅3军史料,会发现用得最多的军事术语之一,就是“突击”。

抗联11个军中,3军的游击区域最大,当是赵尚志这种“大游击”思想的最好注释。

前有各县“讨伐”队阻截,后有日伪军追击。3月上旬,当西征主力进至通北山里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时,从海伦境内就一直紧追不舍的敌人倒了大霉。

这是条通往山里的爬犁道,两边山坡林木茂密。赵尚志率队踏雪疾进,后面是尾追的700多日伪军。走出几公里后,赵尚志觉得差不多了,兵分两路,沿两侧山脊火速返回,埋伏在爬犁道两旁山坡上。跟上来的百余日军,只认脚印一直向沟里伸展,哪曾想两边机枪、步枪突然开火,打得满沟雪烟。鬼子展不开兵力,只有被动挨打,丢下30多具尸体跑了。

部队继续向山里进发。据说,赵尚志原本是要火速甩开敌人的,可赶到冰趟子,他站住了。

一汪四季喷涌的热泉,从山间流出,春夏秋奔流成溪,这冬天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天冷,那水流着流着就冻住了,可那泉眼冻不住呀,“咕嘟咕嘟”就那么一个劲儿地冒,水在冰面上流着流着又成冰了。就这么一层叠一层,在山沟里日日增高,从下面望去就像一面大冰瀑,南满人称之为“冰溜子”,北满叫“冰趟子”。

冰趟子附近山坡上,有4幢原木垒成的大木营,每幢少说能住200人,有用煤油桶做的火炉。周围是高高低低的杂树丛,柞树枯黄的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

不走了,就在这里揍它。大木营里,召开干部会议,劈柴柈子在炉子里“噼里啪啦”响,赵尚志的话掷地有声:这木营也是堡垒、工事,两边是山林,沟口又窄,可以卡住敌人退路,又能打它的援军。只要敌人上到那片冰趟子上,别说它“五十(武士)道”,就是“六十道”、“七十道”也白搭。

当即部署战斗,官兵连夜挖雪构筑工事,有的还用水把它浇成冰墙。从司令部到各主要阵地,还挖了交通壕。这次战斗,3军仅付出牺牲7人的代价,首先是土地爷、老天爷帮了大忙,再就是有充裕的时间构筑阵地。

两天后,3月7日,守田大尉带领700多日伪军赶到了。

两天前刚吃过亏,为什么还敢贸然进入冰趟子这样的死地?是轻敌?不熟悉地形?无论有多少什么样的原因,包括马上就要变成死鬼的守田在内,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的,都是对手不会轻易与他们这样的大部队交战的。

打头阵的是伪军,很快被打下去了。200多鬼子开始攻击。轻重机枪掩护,掷弹筒、迫击炮轰击,炮弹砸在冰冻如铁的山地上,地动山摇,挂在树上的积雪哗哗抖落,像下起雪雨。

比起伪军,鬼子可是不含糊,可那冰趟子更是不含糊。走在冰河上,不小心都会滑倒,这冰趟子是个大漫坡,而且一棱一棱的,梯田似的。不打仗,爬上去都不容易,更不用说眼下明晃晃的当活靶子了。一个被打倒,或是滑倒,滚滑下去就撞倒一串。天黑后好点儿,下半夜气温骤降,许多枪打不响了,3军官兵可轮流到木营烤火,敌人就只能在那儿冻着。3军西征,冻死冻伤的不在战斗减员之下,这回轮到敌人了。受伤来不及拖走,用不上个把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死倒”。

天亮后,敌人已无力再战,开始撤退。等在沟口的部队一顿猛打,正面部队再一阵猛冲,那“武士道”就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战斗中,左侧一幢木营曾被日军夺去,赵尚志命令少年连将其夺回。各军(师)的少年连(营),一般都是不超过二十岁的精壮小伙,装备精良,勇猛善战,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代理排长赵有财带领两个班,几次攻击,下来上去,20多个鬼子除了死的都被打了出去,再连滚带爬地跑下山去。

时称“冰趟子大捷”的这次战斗,歼敌300多人,其中一半左右为鬼子。

像冰趟子战斗这样,一次消灭这等数量日军,在抗联战史上是不多见的。

赵尚志将部分兵力留在海伦,与6师73团在当地活动,开辟根据地,自己率队继续向逊河地区挺进。3月27日,在龙门东南12公里处设伏,将町田少佐等20多名日军击毙。

“南杨北赵”

开门!俺是赵尚志。

有时白天,有时晚上,部队来到一座大院套前,赵尚志站在队伍前,就这样高声大喝。那高耸的炮楼的枪眼里,随时可能射出子弹。而一些原本需要武力打开的大院套,就在这种喝叫声中开门了。

部队住在村子里,一个老大娘说赵司令怎么没来呀?官兵说来了呀。老大娘说没见着啊?官兵说就是刚才帮你烧火做饭的那个人。老大娘大吃一惊。在她的心目中,像赵尚志这样的人物,走到哪儿都应该是高头大马,护兵马弁前呼后拥,人未落座,“好嚼裹儿”就得端上去才是。帮俺个乡下老婆子做饭?那不成了火头军吗?

冰天雪地,呵气成霜,进得屋里,腰腿疼的官兵睡炕上,赵尚志睡地下。他知道谁有什么毛病,大家也晓得他的脾气。夏天查哨回来,黑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