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立见奇效的。比如单纯的感冒咳嗽多痰,则杏仁桔梗就可见效,这杏仁桔梗是单方,也是验方。但这咳嗽如果是慢性病的复杂症状之一时,那就不一定有效且不断根了,比如是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的咳嗽,那么单方之外就非加其他有关药物不可了,所以说,单方、验方可治简单的病,如病情复杂仍须辨证用药。如何辨证?一句话说,仍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其实,古医书里记载的也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之后自然筛选留下来的单方、验方。比如独参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丸、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都是。但用在现代人时,同样要辨证明确了,才能有效。再中医是经验医学,每味中药,开始也是所谓的单方、验方的“草药”,后来经过历代的使用提高,得出了它药性的温、热、寒、凉、归经(也是中药归类方法之一)等等,纳入中药体系,便成“中药”了。
在以上启发下,笔者又曾打过比喻:看病,开中药方有如画像。凡画有五官眉目的都叫“像”。这个像对每个人来说都既像又不像。因为它没有画出各人的特点。只有在这个像的基础上加减了,比如张三的鼻子高一点,李四的眼睛大一点,这样画出来的才是真正张三李四的像。看病用药也是这样,单方、验方,乃至千古名方,也只体现了疾病的一般性。只有辨证加减了,才能解决它的特殊性而丝丝入扣,药到病除。试看古今验案,成功的病例所用的药绝大部分也都是普通的药,并无什么灵丹妙药。为什么它们的疗效特别高?也是辨证明晰、用药准确之故。
基于以上道理,有的病人,常常拿来某个验方,要求照抄服用,说它如何如何好。有的更是神秘而夸大地说某个医生论罪该判死刑,就是因为他公开了这验方,治好了多少人,所以免予一死云云。其实这也是故弄神秘的夸大,结果当然不能百治百好,因为也如上述,任何验方,同样也要经过辨证加减才能见效。当然,既是真正的验方,疗效必定曾是高而广的,首先选用,又是合理的。
【问】所谓“秘方”者应如何看待?
【答】这也是有关中医界的独特内容,而且又是江湖术士招摇撞骗损害中医名声的手段之一。所谓秘方,乃秘而不宣之验方也。它的产生原因至少有二:第一,由于前述中医学还有许多内容不能用现代科学或现代语言来说明,但又很有效,因而有一定的神秘性,被江湖上的假中医用去钻了空子。第二,某些人在取得一些较高疗效之后,故意秘而不宣,只供自己掌握,目的是怕别人抢了他的“金饭碗”。事实上,秘方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仍须辨证加减,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学好中医理论。至于一些故弄玄虚的假货,就更要提防,避免上当受骗。
以上反复说明按中医理论应用中药的理由,但决不意味着叫大家墨守成规泥古不前,不搞试验,只是说思想上应有所明确罢了。
(4)既然学了中医学,接着就应该明确一个重大的使命,即:振兴中医或使中医早日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现实是,中、西医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医治疾病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最后终将结合在一起。只是如何结合,特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理论上的结合等,目前尚无完整的定论。就算有人主张不走和西医结合的道路(道理见后述),但总的说,要用现代科学多学科的方法、手段去研究发扬中医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更应该看到:中医学一方面带着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积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思路),一方面又遇上现代科学、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它——中医学,要么在新时代先进科学的装备下发扬光大、传扬万世;要么因循守旧,赶不上潮流,淹没在误解及淡漠之中,沉沦下去。前途如何?就看我们今天的努力了。作为对祖国医学的有志之士,除了能看好一些沉疴大病之外,应有更高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要在中医理论上,做出更大的突破性的贡献!
☆☆;
☆‘炫‘☆;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三、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什么?
【问】什么叫“脏象学说”?它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和西医的内容有那么大的区别?理由何在?
【答】“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很重要的部分。它的内容具体有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等。从本质上说,它相当于中医学里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生理”,医学术语,指生命活动的规律;“病理”,指病人得病后的变化规律)。中医论述这些内容的理论,就叫“脏象学说”。具体内容详见各专书中,这里只谈它的大概,特别是谈怎样去认识理解它的含义实质。
在理解“脏象学说”之前,先要明确几点:中医“脏象学说”里所说的肝、心、脾、肺、肾、营、卫、气、血等,指的不是这些脏器可以看见的实物,绝大部分更不是西医解剖学里所说同名词的“脏器”,而是指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归类后的描述。(解剖学:医学术语,指的是把生物体、人体的尸体一层层剖割开来研究的学问;机体:指生活着的生物体及人体。)(2)中医学里,早期也有过解剖图,但它粗糙而错误,连历来的中医都不重视它,所以它与脏象内容不搭界。中医学最早也有过解剖学,所以留下了解剖图。但自汉朝以后,当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解剖学便被禁“夭折”了。于是先人们就只有改而从观察机体外部舌、脉等等的变化以推测内部病变的方法去研究了,因而就有了“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的内容和特点。(3)西医的解剖学完整而实用,但它只适用于西医学自己的一套,所以也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去套用,因为它们两者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概念,在中西医理论没有真正结合之前,也千万不要相混了(有意做试验的例外)!(4)中西医概念既然如此的不同,但初译西医过来的人却又沿用了相同的名词,比如肝心脾肺肾等等都是中医里早有了的名词,后来西医又用上了,它们名同而实异(原因见前述),理解时须注意。中医学已有几千年了,已深入民间,因此有些有关的民间用语,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医学,要细加体察。以上几个因素搅在一起,似是而非,就是医生本人,不花点功夫,有时也会搞不清,一般人就更不易说清了。因此一再提醒大家这些都是了解脏象学说(也含整个中医学)时必须注意的。如果疏忽了、混淆了,便会概念不清,难以理解。有的人,一谈中医理论便感神秘而反感也与此有关。慢着,如上所说,那有的医生不明这些道理,就都不能看病了?那也不是,临床上只要他能按正规书本经验辨证论治就可以了,但如搞理论研究,则非弄清这些曲折关系不可。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中、西医学的概念相同不是更好吗?理由还是历史的原因,如前所述我们的祖先当时不可能有完整实用的解剖学。既然这样,机体内部看不到,他们就只有从机体外部去观察它们的生理、病理活动变化和现象,进行研究,又用了当时的说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如脏属阴,腑属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又结合它们的整体观念、动态平衡观念等进行了系统归类和描述,并不断地经受临床实践的验证,日积月累,不断提升,最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这理论,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脏象学说”。正因为它的实质是机体内部结构的外在的“现象”,所以叫“脏象”,而不像西医叫“脏器”。“象”就是外在可见的表象也。明代名医张景岳在他的《类经三卷》里就说过:“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同“脏”)就是此意。因此后来有的书上,改脏象为“脏腑”,似不确切,因为“象”字才是它的本意。明白了以上的原因,以前中医不懂解剖学也能看好病的道理便全明白了。
再说西医学,因为它有完整过细的解剖学,内部脏器它可以一件件拿出来看。它又有各种显微镜,可以切成薄片放在镜下观察微细结构(这叫“组织学”。)它有完善的实验室,可以做各种生理病理实验。也是日积月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描述,也上升成理论。但不叫“脏象学说”而叫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等,因而成了另外一套理论。在这个理论里就有了诸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等,这一套和中医学里的原则上可说完全不同,所以不要相混了。初学时最好先丢开已知西医概念的那一套,熟练明确了,再进行对比结合。
【问】能举例说明吗?
【答】为帮助大家理解,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面的道理。
先说心、心脏。一说心脏,人们就会想起胸口上扑通、扑通跳着的心。但请注意,这是西医解剖学、生理学里的心,也是中医那点解剖图上“画”着的心,却几乎完全不是中医这脏象学说里所说的心。为什么?上面说了,脏象学说里的脏腑,说的都是另一系统的功能概括。
比如这“心”,古医书所述就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等。神明、神是什么?是精神、思维、意识等等活动也。也就是说这中医的“心”几乎全部包括了整个西医学里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也即包罗了大脑等等的功能和疾病,范围广而重要。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毛病如失眠多梦、健忘等等都是心的病。临床上见到的癫狂病(相当西医的精神病)有的就叫“痰迷心窍”。比如小说《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太兴奋了,发了癫狂病,就是标准的中医的“心”病。中医书中有说“喜伤心、思伤脾……”中的“喜伤心”,就是指此。至于小说里似乎说他是“鬼迷心窍”那又是小说描写的迷信附会了。又如俗语说的一个人有良心、好心肠及心照不宣、心惊肉跳等,所说的都是脏象学说里的心。又例如一件事悲痛得很,说“心痛极了”,也是脏象里的心,不是解剖学里的心。否则就要变成“心绞痛”了。至于西医学里的“心绞痛”,在中医学里却又叫“胸痹”。痹者,风寒气血淤阻之谓也。因为中医的解剖学不行,只知道是胸内痛,特别是一般发作时是有胸闷、气急等等的,所以只叫“胸痹”,即胸口紧张之感也。只有心绞痛重到心肌梗死而出人命了,它才发觉严重而叫“真心痛”,并说它“朝发而夕死”,的确是经验的描述,这“真心痛”的“心”则又是它解剖学图上的那个“心”了。那什么叫“假心痛”?似乎未见此名词,但“心下痛”(俗称“心窝痛”)倒是有的。那又常常指的是西医里的“胃痛”。因胃与心脏相邻,古时中医有的就分不清了。(2)说“心主血脉”、“诸血皆属于心”,这点和西医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些相似,但没有西医学里的具体,因为古中医学里似乎还没有明确实质的循环系统概念,只有笼统的“气血循行全身”的概念,但又说它是属于“经络系统”的事,而经络系统的实质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