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强国梦-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现在已经感觉到了舆论和宣传的威力,先将敌人抹黑,搞臭,再站在道义的高点叫嚣正义,真的是非常好的办法。先是盛宣怀,再是张勋,他们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即便不死,在中国也无立足之地了。然后呢,然后轮到谁了,是不是我?我的历史也真不是很光彩,出卖维新党,指使北洋军与革命军作战,表面上还是清廷的忠实走狗,怕也够战争罪犯的格了。还有,北洋军的军纪也不咋的,抢掠和害民的事情肯定杜绝不了,会不会被革命党借题发挥,也被安上什么兽军的帽子?
袁世凯被肖志华连枪带棍的臭骂和嘲笑,又加上一番循循善诱的教导和花样百出的威胁,脑子里有些乱。
其实,肖志华并非不理解袁世凯现在的举动,换作自己,身为当时的袁世凯,会怎么做?会傻的吧叽拼死命为清朝打拼,灭掉革命党,然后再俯首听命,任凭朝廷对自己卸磨杀驴吗?走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满清统治者一向用此侪俩,袁世凯能不寒心吗?自朝鲜到直隶,袁世凯为清朝竭尽犬马之劳。可是,他最后换来什么呢?差一点就换来一把杀头的钢刀。如果当时载沣多一点阴狠,袁世凯肯定会身首异处,连一束白练都得不到——那是赐给满清权贵全尸自尽用的,汉人就要掉脑袋。
而且,作为一个亦新亦旧、半新半旧、可新可旧的人物,他掌握了北洋军系的实力,又有过人的才智,在这个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充分发挥他的野心,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天下的事情往往是这么微妙,一个人的际遇就是这么难以逆料。机会摆在眼前,你能怪袁世凯伸手抓住它吗?
理解归理解,但肖志华知道袁世凯不行,他无法使中国走上强盛之路,更因为他有太大的野心,使他一念之误而落得千古骂名。所以,他要打击他,压制他,将他的路一条条堵死,将他的自信一点点打掉。
“袁公,皙子和大公子来了。”杨士琦越来越好奇信中的内容,借着提醒,凑近瞟了一眼,却没看清什么。
哦,袁世凯赶紧收起信函,抬起头说道:“皙子,快坐,外间席散了?”
杨度苦笑了一下,说道:“汪精卫走了,这席自然就散了。”
“怎么回事?”袁世凯诧异地问道:“可是那姓陈的说了什么?”
“父亲大人,那姓陈的随身带着南方革命党的训令,当席朗读,斥责汪精卫擅自行动,与敌勾结,无组织无纪律,令其即刻去广州,如实向组织坦白交待。如果违抗命令,革命党明日即登报开除其党籍,并视其为革命之叛逆。”袁克定皱着眉头讲述道。
袁世凯倒吸了口冷气,他没想到南方革命党会以如此迅速并严厉的手段对待汪精卫,斩断了他利用汪精卫的途径。他也知道这训令对汪精卫所意味着什么,如果他失去革命党的身分,成为革命叛逆,不仅再无法对革命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极可能面临北方革命党激进人士的刺杀。换句话说,他值钱也就是因为顶着个革命党的帽子,如果成为什么也不是的废物,谁还吊他。
“南方革命党这招厉害,狠毒,兆铭怕是无出头之日了。”杨度慨叹道:“本想立一奇功,不想却遭此打击。”
“父亲大人,我已经派人去跟踪姓陈的,不如把他——”袁克定伸手做了个下切的动作。
“杀之无益。”袁世凯很疲惫地摆了摆手,他对汪精卫亲近,还有一层意图,就是希望他能阻止北方革命党有可能针对他的暗杀行动,虽然他有三百多人的亲信卫队保护,但还是很担心能否次次都逃过劫难。
暗杀,复兴会很少为之,但一些革命团体却一直热衷此道,“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而炸弹、手枪、匕首,种种强力而导致的对满清达官巨吏的暗杀,第一容易成功,成本低廉;第二暗杀者本人可享“光荣名誉”,名垂青史;第三能促成下层民众觉醒;第四可促进社会“进化”。
当然,简单地把暗杀活动归结为武装起义失败后悲观失望情绪的发泄或是革命“走捷径”的侥幸,实缺公允。革命党人中的刺客,主刺人很少有为金钱杀人的职业刺客,大多是出身良家的大好热血青年。他们从事暗杀的目的,是激于义愤,是为了促成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第二卷 大潮 第八十三章 东北局势
更新时间:2010…9…5 21:37:09 本章字数:2090
汪精卫凄凄惶惶地走了,袁世凯很失落,但他也知道强留是没用的,留下一个革命党叛逆,对他没有什么用处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肖志华能写信劝说,吾也当回信说明才是。”袁世凯强打精神笑道:“皙子,就得麻烦你亲自跑一趟。”
杨度点了点头,说道:“度亦早想会会这位名人,只是不知袁公之心意。”
“待我细细考虑考虑。”袁世凯伸手抚额,显得很是疲倦,众人立刻知趣地告退而出。
停战谈和被拒绝,真是因为措词不当,还是革命党根本没把袁某和北洋军放在眼里?真象肖志华信中所讲,要打得北洋军无条件投降?众人走后,袁世凯陷入了沉思。还有满清亲贵组成的宗社党,全力阻止他上位,也是一个障碍。由于肖志华的信中揭穿了袁世凯的计划和内幕交易,使得袁世凯心思烦乱,久久没有捋清头绪。
但袁世凯还存在着一个侥幸,北洋军虽有小挫,但实力犹存,而且他还有一个后招,那就是驻奉天的新军第二十镇。该镇原是从北洋六镇中各抽出一部分混合编成的,很多军官仍然是北洋派的老底子,袁世凯已派出人前往联络,如果成功,也是一支可恃的力量。还有东北巡防营等武装,也是袁世凯拉拢的对象。如果这些武装若能入关参战,或者南下卡住山海关,这对清廷便是极大的威胁,对己方的力量也是一种明显的增强。
然而东北的局势现在如何呢?第二十镇是否象袁世凯所想的那样容易拉拢?复兴会难道没有派人在东北活动?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别人或许把东北当作满州,甚至孙中山也曾给满清亲贵写过信,建议他们敦促清廷让国,举族返东北,自立帝国。但肖志华却一直关注着这块遍地是宝的黑土,因为东北形势最为复杂,日、俄势力最大,最是难以处理。所以,他一直让东北革命党隐而不发,暗中发展,等待最佳的时机。袁世凯将东北新军作为筹码,复兴会又何尝不想利用东北一举击垮清廷退回关外,建立割据政权继续顽抗的信心。
东北三省虽然是满族的发祥地,但真正为满清死抗到底的旗人却并多。即便放眼全国内地各省,由满族军官统帅的驻防旗兵,除了西安、南京等少数几处发生战斗外,大都与革命军达成协议,放下武器。这虽然也有革命军不乱杀戮的纪律和宣传,也跟满清的腐朽末落不无关系。
对于上层王公贵族来说,曾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满族王公大臣,有的在北京城破后全家战死或自尽,逃出北京城的,也大多被八国联军列入祸首名单,由慈禧太后下令杀害或流放、充军。虽然这些王公贵族大多是出于愚昧排外或宫廷政治斗争而支持义和团,但慈禧太后照着洋人开出的名单一一惩处的做法,无疑极大损害了清朝统治的威信。个别被通缉的王公怀恨在心,隐居起来,革命时也参加了推翻清朝的运动。例如,端王载漪躲在宁夏定远营,就准备联合哥老会攻城。由此就可以看出,经历庚子国变之后的满族上层王公贵族,真正死忠于清朝的人已经很少了。
对于普通满族民众来说,特别是满族聚居的东北和北京,在短短十年内遭受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沙俄侵占东北全境和日俄战争的四次浩劫,前三次清政府都以混乱的组织抵抗开始,以屈膝投降告终,甚至惩办参加抗击侵略的满族官兵,最后一次连抵抗的姿态也不去做了,这不得不让满族民众思考,一个完全不能保护家乡的政权,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此外,清朝由于八旗制度的存在,对于满族人民行动自由的限制,比起对汉族人民更加严重。清朝的灭亡,对满族中下层民众来说,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看,并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在政治和法律上,清末新政已经废除了旗人的特权。在经济上看,一般旗人拿的是固定的钱粮,相当于后世的低保,这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生活日益窘迫。
复兴会先期发表了“驱除鞑虏”的纲领,但随后便在刊物上作了解释,要反对的是清朝的腐败的贵族统治者,而非满族整个民族。而且,对于吸收同情支持革命的满、蒙会员,也是相当积极,并没有歧视和关上大门。这些措施逐渐引起满、蒙族中接触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他们对清廷日趋绝望,终于走上革命道路。
水滴石穿,复兴会慢慢积累的成果现在终于有了爆发的能量。
满族青年张榕在日俄开战后,到兴京厅(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和吉林海龙一带组织自卫军,保卫家乡,武装抗击日俄,并以“东北三省保卫公所”名义发表宣言:“国土存亡,端赖此策,事成固善;即不成,亦足挫强邻之野心,为政府之后援。”后被清廷逮捕入狱。1908年,张榕出狱,逃亡日本,参加了复兴会,和黄兴在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复兴会举事之前,派其潜赴东北。张榕与革命党人张根仁、柳大年等成立奉天联合急进会,各界参加的人很多。他们的宗旨是:“将以响应南方,牵制北军势力,使清帝不敢东归。”推举张榕为会长,柳大年等为副会长,密谋武装起义。他们派人到辽阳、海城、海龙、兴京各地,秘密运动军警,组织民军,参加民军的有一万多人,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革命势头。
而吴禄贞以延吉边务督办的身分,在与日本人交涉间岛问题时,深感边防兵力不足,也为了革命所需,借助于复兴会的财力支持,不仅在当地组织了大批民军,还招揽一支驻扎在皮夹沟金矿的民间武装,军事实力也相当可观。
第二卷 大潮 第八十四章 间岛问题
更新时间:2010…9…5 21:37:09 本章字数:3692
说起间岛交涉和这支民间武装的历史,还要上推到几年前的时候。
清初,蜿蜒起伏的长白山地区,被清朝的皇亲国戚们视为“龙兴之地”,广阔的图们江北岸由于禁山围场,一度曾经渺无人烟。1896年起,图们江南岸的朝鲜钟城一带经历了罕见的年馑,大批灾民纷纷渡江越界谋生。清政府虽加以阻挠,但终因“天高皇帝远”,只好任由韩民在延边居住。到了光绪初年,清廷迫于这一既成事实,废除禁山围场的旧制,一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在延吉设厅节制,委派官吏治理;又在吉林南冈、珲春等处设立垦局,招募中朝两国人民开荒垦种,一每年收缴一定的租银。
然而,越垦谋生的韩民并不十分“安分”。1881年,韩民于图们江北岸私自挖掘了一条水沟,使江水分出,这样就出现了一江分流之中的“夹江”滩地,1903年朝鲜官员李范允致函清朝垦局,指夹江滩地为“间岛”,从此才有了“间岛”的称谓。
1905年,日俄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拥有特权。同年11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