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东北,塞北军能作战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东北军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了,固守锦州、山海关到沈阳一线其实已经很吃力了,不得不邀请塞北军协防,而杨虎城的那三万军队在百万日军面前也是打酱油的,真正的对手其实还是日军和塞北军。
此时日军自不必说,一百万真正有实力的作战部队,国内还有正在作训的两百多万部队为后备,中国其他战场上还部署着数十万二线部队,而塞北军总兵力应达到了两百万,可以说双方兵力上是势均力敌的,武器装备上也是不相伯仲,塞北军的火炮坦克占有优势,但是日军的空军现在已经完胜塞北军了。按照这种情况分析,结局大概真的会像赵书礼担忧的那样,打来打去没什么结果。
只是赵书礼不知道的是,日军下决心再次跟塞北军在东北会战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能腾出手来对付英美,要是他知道的话,恐怕宁可选择撤退,暂时的把东北交给日本,甚至不会去破坏东北的资源,让日本有力气跟美国人打的带劲点,可是他不知道,他只能选择迎战。并且一方面还大肆破坏东北的工矿业,甚至鼓励东北百姓去塞北避难,以便在最坏的情况出现,就是日军占领东北的情况下,也不能利用东北的资源和工业。这就是赵书礼的坚壁清野吧。
1940年11月,武汉会战结束一个月后,东北会战再次拉开大幕。
日军从旅顺大连、安东一线发动猛攻。
四散出击,同时航母战斗群集结辽东湾,对各个战略要点进行毁灭性的轰炸。并且利用海军优势,运送大量的日军小股部队在中**队后方登陆,发动特种作战。
同时战斗方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日军再次投入了新式武器——毒气,大规模,大范围的使用毒气弹。飞机投弹、火炮发射甚至渗透部队在东北的水井中投毒。
这淬不及防的大规模毒气战让塞北军一时间有些难以适应,尽管日军在南方战场上已经使用过毒气了,但是塞北军并没有过于关注。因为在南方日军也只是在极个别劣势战斗中或者在攻坚战的时候才会发动毒气战,而在东北他们竟然直接以毒气战作为常规武器使用,这就太骇人听闻了。一战后,各大国签订了联合公约反对使用毒气,日本和中国都是签约国,使用这种武器明显是违背公约和人道精神的。
塞北不是没有化学武器,当年跟德国的军事合作中,有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但是并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因为不管是研发的德国技术人员还是接受了德式军事思想的塞北军方都不认为会发生大规模毒气战的情况,因为这毒气弹就跟后世的核武器一样,是一种战略性威慑力量,只要双方都拥有,那么基本上双方就都不会使用。
可是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按常理来推理,对他们而言,只要获得胜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东北战役一开始,日本的作战方式虽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是日军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为自己取得战绩洋洋自得。
面对着以前经过苦战才夺回的阵地,在日军的毒气面前一个个再次失陷,最重要的是自己军队的伤亡率居高不下,面对日军的无耻战术塞北军士兵的士气越来越低,赵书礼的心也在下沉。只能一面让前线部队采取临时性的防范措施,比如用湿毛巾来勉强防护,一面他心里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伤亡太大了,一万两万五万十万的消息传来让人心痛,另一面则将自己毒气研制的任务交给塞北的几个化工巨头,把生产防毒面具的任务公开招标给民间公司。
赵书礼已经不愿意直接得到第一手情报了,仅仅是每天从媒体上看到的面部肿胀,眼睛毒瞎,全身青色的塞北军士兵的伤亡惨景就让他已经痛心疾首了。他从来把跟日本的战争看做是一场民族前途的对决,看做是一场宿命,但是从来不是怎么鄙视痛恨日本兵的,甚至他很少称呼日军为鬼子,因为在他看来,仅仅凭感情就去蔑视你的敌人,只能显出你的无能,把你打成狗屎的敌军什么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可是现在他深深开始鄙视起了日军,这不是一直军队,简直就是禽兽,野兽,魔鬼。
大石桥、海城、鞍山、辽阳、连山关一个个城市先后失守,沈阳、长春外出现日军踪迹的消息,也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塞北上下的心里。伤亡已经超过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可是阵地却是越丢越多,丝毫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士兵的伤亡还有统计,但是谁都能想到哪更多的没有统计的伤亡——百姓的伤亡,战争中军队与平民的伤亡比例即使是一比十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塞北军阵亡三十万人的情况下,东北百姓恐怕已经伤亡了数百万了。
在种种不利局面下,苏联人的反应,成了压垮赵书礼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塞北军终于退兵了。不知道是不是看着塞北军节节失利,还是因为日本人的从中作梗,苏联人对中国的支持开始产生了抵触心理。贷款断绝了,已经付款的中国采购货物也被冻结,并且边境的部队也有调动的情况,给人一种苏联人要和日本瓜分中国的错觉,就仿佛是当初跟德国瓜分波兰那样。
苏联人背信弃义,赵书礼自然很不满意,但是无可奈何。一方面派人立刻跟苏联交涉,苏联明确表示对中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但是同时表示希望得到一些利益,希望塞北对苏联的贸易降低税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让塞北答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苏军可以不经过塞北同意随时进入外蒙。
面对这些要求赵书礼自然是一口回绝,并且他开始了对苏联的清算,他不是一个只吃亏的人。这些年为了大局考虑,容忍了苏联人的一些蛮横,像现在买卖城一带还是在外蒙分裂分子手里控制着。但赵书礼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手段,会对历史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三百八十二节 相持
严裕棠父子这几年发了许多横财。
不说他们家的汽车业蓬勃发展,现在连起家的纺织业也放弃了。
但是战争一开始他们连汽车厂的利润也有些看不上了。
严裕棠最喜欢的发财方式不是踏踏实实的搞事业赚钱,他更喜欢投机、发横财、发国难财,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流氓,赌博心理很强。
而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
塞北的日资企业是他下手的第一个目标,大量的日本财阀投资他没能力动,因为那是整府操作。但是还有一些天才的日本私营企业,像精密光学的,精密仪器的一些日本民营企业,他不敲诈一笔实在是太对不住自己了。
这些日本民营企业家,在日本面对财阀没有出头之日,在塞北发家致富后,可遇到了突然而来的战争。他们有的人的确做出了很不理智的选择,比如想尽办法逃离塞北,抛弃自己的产业。但是逃离塞北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时严裕棠提出了帮忙,代价是这些日本人通过一份文件将自己辛苦多年的产业全部交给了严裕棠。还有一些日本人则理智很多,他们选择投靠塞北,做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不但宣誓加入中国国籍,大力配合塞北宣传机构抨击日本的侵略行径,而且在自己企业内开展大检举,对那些民族主义情绪严重的日籍工人,全都上报并交给了塞北整府。
但严裕棠也不想放过这种日本企业主,他利用这些日本企业主的心理,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企业一日在自己手里,那么一日就没有远离危险。他严裕棠愿意做好人,给这些企业主一点微乎其微的投资,收购他们手里超过51%的股份,从而让他们手里的企业性质变成中资性质。
但是这些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为了自己的前途能做出背叛日本的事情来,自然是豁的出去的主儿。他们跟严裕棠反复交涉,最后基本上签订了一种特殊的合同,那就是严裕棠以很小的代价收购他们手里多数股份,改变他们企业的性质,但是必须附带一个附加条款,那就是战后他们有权按照市场价格回收严裕棠手里的所有股份,这期间的差价就当是给严裕棠交了保护费了。
严裕棠答应了这样的要求。
其实双方各怀鬼胎,日本人的想法是,加入战争中国胜利了,那一切自不必说,到时候他们想方设法彻底融入中国就是了,假如日本胜利了,他们也有办法笼络住日本当权势力,到时候他们的产业还是他们的。甚至届时日本势力没准想借助他们在中国经营的关系来稳定局势,他们的地位进一步抬高也没准呢。
而严裕棠想的是,日本胜利的话,他这些股份自然保不住,可是谁在乎呢,战争中他已经发了大财了,到时候一走了之就是了,他不是没有准备的人,现在他儿子就在德国布局了,而且做的相当不错。而他自己跟美国财阀也有很关系,塞北几十亿美元的贷款和债券多数都是经过他的手进行的,加入德国也战败了,他有办法将来到美国去。而如果要是中国胜利了,那么这些日本人还不任由他宰割,他们手里剩余的股份迟早逃不过他的手心。
算计完了这些日本企业家后,严裕棠还不但算放过那些已经被关进集中营中的大量日本人。在新疆,有将近二十万日本人和他们的家属被关进了集中营,说是集中营其实真正的名称是定居点。只是周边都是荒野,根本逃不出去,跟监狱唯一的区别是这里没有看守。这里的日本人为了生活,除了依靠塞北提供的微不足道的粮食度日外,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人才,规划了自己定居点的建设方案,有不少工程师,组织开始建设自己的临时居所。
在洗盐碱地开荒的业余时间,他们挖土烧砖,兴建了简易的下水道,建设了精致的小区,他们的生命倒是顽强,上了报纸也惹来了严裕棠这个败类,因为严裕棠看到了他们利用价值。于是通过关系,获得了一份许可,他可以在日军集中营中办厂,为塞北军服务的工厂,利用这些日本劳动力生产军火以及军用物资。
“排好队,一个一个登记,好,高级磨工一个,这是你的证件拿好了!下一个。”
在集中营中,一个个登记点上,日本人踊跃登记,因为他们获得承诺,一旦进入工厂可以拿到外界三分之一的工资,那样的话就可以改善自己在集中营中家人的生活条件了。虽然说这段时间里,他们过的很顽强,可那是人在极端压抑情况下,生命本能的释放,是一种不妥协的表现,可是现在能更好点的话,他们的思想反而崩溃了。没多少人愿意整天过着,不停的用水清洗盐碱地,然后种上只能收获很少产量的种子的生活。
严裕棠看着踊跃的场面,他很得意,他觉得他对日本人心里拿捏的很成功。
“严先生,有电报!”
严裕棠受到了一份电报,是塞北军方发去的,赵书礼要见他。
他从赵书礼哪里得到了一个新任务,不得不离开塞北北上苏联的任务。
他先是去了一趟莫斯科,有一批塞北军发往欧洲的棉衣被查封了,他反复跟苏联当局交涉,但是苏联人表示现在德国正在发动侵略战争,以他们这批物资可能资助德军为由,不予放行。但是交涉还是有结果的,这一批几十万套棉衣苏联人答应还给他,而此时严裕棠提出,已经到了苏联就这么拉回去不合适,他想苏联人提出要求,租借他们的仓库储存这批物资。苏联人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还没有到跟塞北撕破脸的时候,于是答应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