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110部分

穿越之大民国-第110部分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要是能靠着民用市场养着这些飞机生产线,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大概德国人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你来我往,差点都没有谈成。
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又塞北和德国官方各出资三分之一,而高星桥出资另外三分之一,并且德国和塞北共同出技术人员成立一个新的合资飞机制造公司,分别在鄂尔多斯和斯图加特各成立一个飞机制造分厂,由这个公司独立为中德航线提供客机等。
论起来经年的谈判协议达成后,大家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今天的签字仪式气氛却有点凝重。因为就在一天前,英法两国联合对德国政府提出交涉,要他们撤出在塞北的所有军事顾问人员,其中包括德国在塞北军事工业中的技术人员。德国政府不愿意得罪两国,尤其是战后一直对德国比较友善的英国,因此他们打算屈从。
于是眼前的签约仪式,似乎有种为已经进行了将近五年的塞北和德国的合作进行葬礼的感觉。于是匆匆在沉闷的气氛中签署了仪式,双方礼节性的握手拍照纪念后,没有办什么庆祝酒会之类的,就结束了。
赵书礼心情沉重的返回总司令官邸,卫兵报告日本公使野村已经等着了。
果然如此,赵书礼一直在怀疑,德国顾问离塞是有人搞鬼,日本人嫌疑最大。
现在德国人还没撤离,他们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
日本现在在塞北军校中有三十名教员,郑金声当年筹建军校的时候,日本人很热心表示能提供帮助,郑金声请示过赵书礼,赵书礼以为学校里有几个日本教官也不算什么坏事,尽管这让日本人了解了塞北的一部分军事实力,但同时学员也可以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一些日本的军事思想。不怕他们故意藏拙不教授真正的技术,因为大家都是行家,要是如此大可以把他们都开了。至于日本人会不会有所保留,大概是一定的,但是这也无所谓了,反正军校中的主要教员还是中国籍军官。
况且赵书礼始终认为军事公开透明是有好处的,在你的敌人面前表露你的实力,就像毒蛇让自己的身体鲜艳亮丽一样,是一种警告。但是赵书礼没考虑透彻的是,这些军事透明化的观念是后世的超级大国美国提出来的,他们足够强,亮亮肌肉别人没人敢惹,而像中国这样的弱国也亮肌肉,无疑强了会让别人想方设法削弱你,弱了摆明了是告诉人家说,来打哥们吧,哥们现在肱二头肌还没长起来。
尽管战争不是那么容易爆发的,但是日本人削弱你却是没商量。
这些日籍教官来到军校后,除了从事军事教育,其中数人还从事着间谍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情况,不止一次的有人上报给赵书礼,但是赵书礼没有在意。依然是透明化思想在作怪,现在吃亏了,日本人搜集到了足够的德国人帮助塞北搞军事的消息后,立马联系了刚刚在塞北吃过亏心中十分不满的英国,把详细的资料送到了英国人手里。
英国人以此为依据,联系了法国,法国巴不得削弱德国了,以前一直都是英国人阻扰。现在好了,英国人自己也自食其果了,法国人于是非常积极的相应英国,向德国施压。他们不但要求德国撤出在塞北的军事顾问,而且还包括在苏联的。虽然德国人一直在进行秘密军事活动,但这瞒不过法国人,他们一直都知道,但不知道详细的情况。想限制德国一没有全面的证据,二来英国人不给力,三来法国人也没有太在意。
这次塞北跟英国人打了个旗鼓相当的情况让世界震惊的同时,也让法国人重视了起来,法国人不相信塞北竟然能独立跟英国抗衡,他们坚持认为一定是因为德国人的支持太给力了,甚至他们怀疑指挥塞北军队的没准都是德国人。德国人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锻炼自己的军官,指挥中国的军队竟然都能打败英国军队,可见德国军官的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何种地步,因此法国人开始担忧起来。因此法国人极为积极,有英国人做后盾的情况下,他们不惜陈兵边境威胁德国,最终德国人屈服了。
对于德国人的作用,赵书礼曾经极为认同过,后来又不怎么关心过,开始是塞北军还很低级,但是完成了正规化训练后,赵书礼认为德国人的用处也就到头了,就开始忽视他们,甚至在他们跟塞北军官产生冲突后,坚决的站在自己人一边,弄的很多德国顾问颇为不满意,半途就请调回国了。只是因为德国同样热心的缘故,这个合作才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现在要失去了,赵书礼才知道了珍惜,才想到塞北军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比如义务兵役制、预备役还没有完善,军队的后勤标准化也没有完成,尤其是还没有学到德国人积累了数百年的军国主义。
因此他听到日本人到来后,心里是十分憎恨的。
“不见!”对着士兵黑脸说道。
走了两步压下了愤怒,平息了下,又转身对士兵说道:“带日本人到客厅等候。”
到底赵书礼还是想听听日本人的来意,毕竟918就要到了。
结果日本人一等就等了两个小时,这时候赵书礼才进来。
“哈哈,野村公使了,好久不见了啊!”
随着声音,赵书礼已经满面春光的走了进来,似乎心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赵司令阁下,您好!”野村鞠躬行礼。
“实在是太忙了,让公使阁下久等了啊。”
赵书礼道歉道,但是口气里没有任何歉意,反倒是带着亲切在套近乎的意味。
“没有关系,公事为重,就是在多等两个小时我也是愿意的。”
“好吧,不知道野村君这次来有何指教啊。”
“在下听说贵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合作被英法两国蛮横干涉,对此我国政府表示遗憾和同情,不过要是贵政府提出要求,我国非常乐意提供类似的帮助。”
日本派军事技术人才到塞北帮忙?这太扯淡了吧,赵书礼怎么可能答应。
“哦,贵政府真是急人之所急啊,不过不会是无条件的吧,以我对阁下的了解,赔本的买卖从来不做啊。”
“当然合作自然是要对双方都有利的,我国希望得到一些利益,第一要求尽快在新疆移民,第二收购东北油田,第三获得在外蒙省东新铁路两侧驻军的权力,第四得到新疆的矿产独家开采权,第五···”
野村一口气说了十几条,赵书礼冷冷听着。
然后笑嘻嘻道:“这就是新版21条吧?”
21条的名声可不好,因此还搞死了中国一个皇帝——袁世凯。后来就变成了中国军阀卖国条约的代名词,因此一说21条,很明显赵书礼是在告诉日本人不可能。
野村也是尽人事,他肯定也想得到赵书礼不会答应,毕竟两人交往已经不少年头了,勾心斗角最能让你了解一个人,赵书礼了解野村,野村同样很了解赵书礼。因此他也不遗憾,两人客套了几句后,赵书礼就送客了。
野村走后,赵书礼开始警觉了。
“明年就是九一八事变了啊,大庆油田,哼,日本人是志在必得啊。看来他们眼红这个油田眼睛都快挤出血了啊,是到了布局这里的时候了,希望我这个结拜大哥,在这个问题上能给我点面子啊。”

一百四十节 最后的布局
更新时间2012717 12:00:38  字数:4063

 日本人对大庆油田的野心已经到了无可遏制的地步了。
不仅仅是日本军方内部把战略资源石油的产地大庆油田视作禁脔,甚至日本的报纸都这么认为,虽然他们没有占有一分股份,但是石油产量的大多数是日本人购买的,而且里面有很多日本的技术人员,这是日本人以技术交流软磨硬泡强塞进去的。现在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在日本人不惜巨资低息贷款下,已经达到了千万吨。就在日本人于新**立经营的克拉玛依油田据推测储量超过千万吨时,日本报纸就开始大肆宣扬日本其实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并有望超过第一名的美国。
在大力气开发新疆石油的同时,日本人几次想要从赵书礼手里收购大庆油田的股份,但是赵书礼都没有同意,而张学良手里的那一半股份更是不可能给他了,因为日本人杀了他老爸。
日本人后来又试图在油田区驻军,但被张学良以油田作为私人产业,不允许军队驻扎为由拒绝了,但是日本人想方设法,最终以变相的方式在这里实现了驻军。大庆这个地方,由于石油的开采油田区慢慢的形成了一热闹的小镇,而这个小镇刚好就位于中东铁路附近,后来这段铁路被日本人从苏联手里买了过来,并入了南满铁路成立了新的满洲铁路。石油开采后,他们借故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车站,并在车站旁修建了军营,名曰保护铁路线,实则是图谋油田和防止别人破坏油田,虽然油田不是日本人的,但他们早都把这里看成了自己的产业。对此张学良是有苦难言,在铁路附近驻军,是清政府给列强的权力,他没有勇气撕毁这些。
不过日本人在大庆车站虽然有驻军,但是数量不是很多,这里位于东北的腹地的黑龙江省,张学良父子历来都很反对日本人在这里驻扎重兵。只是奈何清王朝时期的条约限制,他们也不能反对,但是却采取各种抵制,在张作霖死前,日本人和东北军双方也没有撕破脸皮,因此这里的驻军一直就不是很多。
但是九一八降至,谁也不能肯定能不能避免,因此赵书礼需要提前防范,日本人到时候武力占据了油田。日本人在这里有驻军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个威胁,针对此赵书礼跟张学良联系,商量让塞北军在油田驻扎一些军队。
张学良拒绝了,他不希望日本人在黑龙江驻扎,但是也不希望别的势力在这里存在。这些赵书礼能想到,这不过是个引子,接着他表示希望组建油田区的保安队,人数千人,跟日本人在大庆车站的驻军数量相当。他希望他的结拜大哥能给这个面子,但张学良最后给的回复虽然答应了,但是保安团由东北整府来组建。赵书礼又表示给保安团支援一批军官还有一些军火,用来增强他们的实力,张学良没有拒绝。
派遣军官到油田后,赵书礼指示油田经理权公望,让他配合以勘探地形的理由,给这些军官提供方便,绘制详细的地形图,方便以后作战需要。
做完这些年关已经将近了,德国人终于要走了。
对于德国撤离军事顾问一事,赵书礼曾经争取过,他对兴登堡表示,只要德国愿意顶住英法的压力,塞北这边没有问题。哪怕直接在军队中的军官必须走,那么最少也要留下工厂中的技术人员,可惜这时候的兴登堡已经老弱不堪了,在没有了当初的强硬性情,他妥协了。
德国人终于还是走了,赵书礼带领塞北军政大员,亲自到火车站送行,合作一场不管将来如何,也不能否认他们对塞北做的贡献。
回到官邸,赵书礼心情惆怅啊。
“司令,这是德国人临走时候给您的!”
厚厚的一份文件,赵书礼打开一看,原来是那些德国顾问们,集体做的一个计划书。
他们在里面列举出了塞北军要继续推进的一些变革,军事方面还好,无非就是兵役制,预备役建设的问题,和详细的实施步骤,这些即使德国人走了,还能继续独立完善,毕竟这么些年塞北也培养出了不少相关的人才。技术方面就有点料了,那些技术人员,给赵书礼建议,将三十多种火炮进行量产,这些都是经过他们严格测试,认为是非常优良的火炮。
德国人在塞北建立了完善的武器测试场所,对火炮、机步枪、迫击炮以及其他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