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导语
1
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内迁院校共同组建的一所大学,抗战结束后,它的主体部分永久地留在西北,构成西北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可以说,现在西北地区的大多数高校,或多或少都与西北联大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大学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更没有人知道它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2
感谢著名思想史专家、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是他最先告诉我们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推动我们开启这次西北联大的“发现之旅”。他的文章《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清晰而简明地展示出了这所大学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视作是西北联大“出土”的“发掘报告”。
3
今年(2012年)9月,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八所大学将共同举办“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由西北大学承办。借此契机,本刊先行采访了这八所大学的校长和校史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为我们勾画了关于西北联大的更为完整、丰富的历史画卷。不仅如此,在采访中,他们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切与忧思,透露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期待,有很多令人深思之处。
导语(2)
4
关于何谓大学,我们已经听到过不少耳熟能洋的说法: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也。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
然而,当我们读到西北联大毕业生、后来西北农学院的教授赵洪璋院士两句话:“大学只是入门”,“好逸恶劳无益”时,如若受电击一般震撼。
哪种理念更牛?
说实在的,在当下,赵洪璋教授的理念更有实际意义,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基础做起的,再大的大师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入门的,也没有什么人就凭考上了一所什么大学而成为大师的,大师是一种持久修炼的产物,在如今日趋浮躁的世风中,品味赵洪璋教授的话,我们能感受到其动人肺腑的力量。●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赵洪璋教授不是泛泛之辈,他是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毛泽东曾赞扬他“挽救了新中国”。
5
本期对我们最有震撼力的人物是西北联大的教授郁士元先生,抗战时他主动请缨从军,弃笔从戎,被授予少将军衔,战后又回归课堂,做他平静的教书先生;解放后,又因种种原因坐了七年的大牢。这么一位令人热血沸腾的人物,在生活中却温和平朴,宛如和蔼的邻家老伯。这是一种怎样的人啊?在他身上,什么“大师”、“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之类的评价既不贴切、也嫌轻飘,想了很久,我们只能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能代表中国的中国人,一个能使中国成其为中国的中国人。这种人在平常时期平凡如土,过着与世无争、甚至逆来顺受的日子,可一旦外敌入侵,他们立即变成这个国家最锋利的刀锋,不畏弓虽。暴,所向披靡;无论何种危难临头,他们都能昂然挺立,宛如中流砥柱,而当这一切过去,他们又复归平凡如土的状态。
6
这是一块永远不会被颠覆的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心灵宁静而安详,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来处,也找到了生命的归宿,我们也终将化作这样的泥土,和我们的前辈一起,承载起世世代代中国人前进的脚步。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1)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星之一,在秦岭与巴山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弦歌,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收容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广大师生,培养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
然而,目前西北联大的历史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无论对西北联大办学地周围的群众,还是对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界来说,它都已经成为“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如果不及时地去追寻它的点滴、缀连它的足迹、回味它的历程,它也许将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风烟中。
◎古路坝天主教堂修女院x米x花x在x线x书x库x ;book。mihua。net
1938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独立成校,名“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为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当时天主教堂有500多间房屋。图中房屋为当时教堂的修女院,2008年汶川地震时震毁成现在这个样子,至今没有得到修复。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2)
图片连载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3)
1西北联大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北联大”和“西北联合大学”为论述主题的文章共9篇,且简要介绍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同时,组成西北联大的学校或由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学校,在编写校史时对西北联大的历史有简要的、线索式的叙述,比如西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的《西北大学史稿(上卷)》(1902…1949),王明汉、衡均编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刘基、丁虎生主编的《西北师大逸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年10月至1949年1月),《回忆北洋大学》等等。
另外,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两篇网络博客文章对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有所探究。一篇是刘利民的《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对已有的部分有关西北联大的回忆进行梳理之后,阐述了西北联大的来龙去脉;另一篇是刘明伟《“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主要以西北联大为对照物,分析了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与经验。
可以看出,专门研究西北联大的严肃的学术性文章非常少见,系统展示西北联大历史的学术专著至今没有,更不要说能形成一个较稳定的西北联大研究学者群了。
与西北联大研究的冷清相比,对同样是抗战期间由几所大学内迁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合大学”为题名的文章达600多篇;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有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十多种,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群。
因此,相较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西北联大的研究目前还基本处于被学术界遗忘的角落,属于一块有待学术界开发的处女地。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4)
图片连载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5)
2西北联大研究薄弱的原因
西北联合大学的研究何以会如此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严格意义上的西北联合大学存在时间较短。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西安“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陷后,日军沿同蒲线南下,迅速占领临汾、侯马,直逼潼关,西安告急。为避战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开始迁往陕南汉中,于1938年4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于种种原因,1938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农学院陆续独立,与其它高校的相关院系分别合组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其它院系陆续分立,重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至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完全撤销。此后,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继续在汉中办学,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1944年全部迁往甘肃兰州外,其余几个院校均于抗战胜利后迁出汉中。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西北联合大学和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后依然在汉中办学的几所院校统称为西北联大,但严格意义上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从1938年4月成立到1939年8月撤销,存在的时间仅1年零4个月。┅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存在时间短,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北联大的重视,进而影响到对西北联大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时,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的高校除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外,大都在重组中与其它地区的相关院系相互合并,几经变迁,因此它们在编写校史时,西北联大仅是它们曾经的源流之一支,且是延续时间仅一年多的一支,很容易对它轻描淡写。
西北联大为什么被湮没(6)
其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院校陆续离开汉中后,在汉中没有留下办学实体,校址也大都改为它用,没有一处被高等院校继承,当地政府也没有用醒目的标志标注出那里曾经有过一段值得记忆的教育弦歌。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联大的一些旧址在城市建设中陆续被拆除。西北联大的历史伴随着联大遗迹的悄然无声,乃至销声匿迹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一点依然可以从与西南联大的对比中看出。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0月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后改名而成。1946年三校返回平津各自的原址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制不复存在。但是,原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部分教师留在昆明,在原西南联大的校址上成立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建国后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