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在鲍信劝他除掉董卓的时候发威,结果会是另一个样,但现在局面完全不同了,董卓收降了何氏旧部,瓦解了并州军,新得了吕布、张辽这样的猛将,加上凉州军源源不断地开来,实力的天平早已把袁绍一党甩到了地上,袁绍这才想起来跟董卓摊牌,无异于自取灭亡。换成别人,袁绍及其整个家族恐怕活不到明天,但是董卓还是忍住了,原因是袁家是大家,他没有立即下手,这为袁绍逃出洛阳留下了机会。
董卓为什么执著的行废立之事呢?要知道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纵观两汉三四百年的历史,能做成这种事的没有几个,尽管刘氏已形同傀儡,尽管董卓已经“天下之事,岂不在我”,但要打破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统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袁绍这些人不敢反对,也不能保证天下人都会响应。从事后结果看,董卓要做的这件事终于是做成了,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董卓没有考虑过吗?
而对袁绍来说,尽管不满意董卓,尽管可能也不满意刘协,但此时此刻执著的反对废立,他也应该考虑一下后果。袁绍可能觉得袁家的影响力还在,董卓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但董卓进入洛阳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地表明,此人绝不会按常理出牌,他的道德水准极低下,他的手段极残忍,对付这样的人光靠斗勇根本无济于事,即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父亲、叔父等家族几十口人着想,董卓彻底掌握局面后,下一个打击的对象一定是袁家,现在不设法脱身,反而激怒董卓,是不是有点不够明智呢?从事后结果看,袁绍带着少数人勉强逃出了洛阳,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等几十口人留在洛阳成为董卓的人质,最后全部被董卓杀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陆 当两个野心家相遇(2)
在废立这件事上,董卓和袁绍都异常执著,根本不计后果,来了一场硬对硬,给政局乱上添乱,使脆弱不堪的朝廷旧伤未疗、新伤又添,董卓和袁绍对决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董卓和袁绍为什么都那么执著呢?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行废立之事?对袁绍来说既然拼不过董卓,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他们都不能退一步吗?围绕这些问题仔细探究一番,发现不是他们不够明智,而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其他的选择,董卓要想彻底巩固权力必须行废立之事,袁绍要想自保必须坚决反对废立,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他们都没有退路。
董卓虽然是肇事者,但他有充分的理由换皇帝。刘辩是灵帝刘宏的儿子,但也是何进、何苗的外甥,何进被杀凶手是宦官,何苗被杀凶手则是吴匡,而吴匡背后是董旻,董旻的背后是董卓,董卓已经跟何家成为仇人,这是董卓急于换皇帝的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董卓跟刘协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个刘协跟刘辩不是一个生母,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刘协的母亲是王美人,何皇后当时得势,又给灵帝刘宏生下了儿子刘辩,她对其他嫔妃格外防范,有谁怀上刘宏的儿子,她就会想办法让那个生命胎死腹中,王美人怀孕后惊恐难安,想了很多办法要把孩子流产,但这个日后被称为汉献帝的孩子生命力过于顽强,还是降生到人间,结果很快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死了。灵帝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何皇后外有当大将军的哥哥,内有张让等宦官头目力挺,灵帝无法追究,但为防止再出意外,就把刘协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
灵帝刘宏的母亲姓董,跟董卓是一个姓,但他们的祖籍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华北,八竿子打不着,不过董卓很会来事,当时他的弟弟董旻在朝廷任职,在董卓授意下,董旻主动跟董太后一家攀上亲戚关系,不管是西边的董还是东边的董,反正五百年前都是一家,由于这层关系,董卓对刘协更另眼相待了。为了防止忠于何氏的势力将来聚拢到刘辩身边反对自己,董卓当机立断,他要废掉刘辩,另立与自己有一定渊源并且有好感的刘协为帝。
对于袁绍来说,这又恰恰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袁绍是何进的属下,张邈、鲍信、丁原这样的实力派与其说支持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因为何进而支持袁绍,何进虽然算不上一代枭雄,但他很早便开始权力布局,像王粲的父亲王谦以及大笔杆子陈琳等都是何进的属下,何进在政治上有相当深的根基。袁绍等人加盟何进集团后,通过背后使坏把何进推上了断头台,借宦官之手除掉了何进,但这些是很隐性的,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袁绍平时嘴上挂的还是对何进的忠诚,何进是袁绍利用的工具,也是袁绍扛在肩头的一面大旗。
何进虽然死了,但他的外甥、当今天子刘辩就成为一个象征,刘辩当天子对袁绍是有利的,反之,看着刘辩被废他如果不旗帜鲜明的反对,将使自己的政治声誉严重受损。袁绍没有接受鲍信等人武力解决董卓的建议,鲍信、张邈等人失望之下已离开了洛阳,袁绍失去了跟董卓刀兵相见的本钱,如果再失去士人以及舆论对自己的拥护,他将变得一钱不值。
所以,董卓必须换皇帝,袁绍也必须坚决反对。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袁绍逃出了洛阳,董卓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以后的汉献帝。这场斗争董卓表面上是胜利了,但这个胜利是“惨胜”,由于他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在政治上彻底失败,士人们不会再与他真心合作,一般百姓也都视他为头号奸臣。对于袁绍来说,此次对抗他则是彻底“惨败”,他被排挤出洛阳政坛,袁家留在洛阳的数十口人成为董卓的人质,后来袁绍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打出反对董卓的大旗,董卓一怒之下,把袁家几十口人全部杀了。
可这些不幸远没有结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董卓,列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董卓随意行废立之事,言下之意并不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董卓担心被废的刘辩被关东联军利用,命人用毒药害死了刘辩,其过程记录在《汉末英雄记》等史籍中。刘辩死后,关于刘协合法性的问题不再成为焦点,绝大多数人认为刘协既然也是灵帝刘宏的亲生骨肉,继承皇位就不存在问题。但是袁绍还绕不过来这个弯,在董卓面前他坚决反对立刘协为帝,这个观点他一直坚持了很久,他曾想立刘虞为帝与刘协抗衡,虽然事情没有结果,但让袁绍成了最大的“反皇派”,一直影响着他与献帝刘协的关系。这也间接地促成了曹操得以抢先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让袁绍不断地在政治上失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1)
董卓赶跑了袁绍,消除了心腹之患,虽然身边还有黄琬、杨彪、朱俊、卢植这样的老臣时不时跟自己作作对,但董卓不担心他们,因为这帮人手里没有兵权,顶多动动嘴,把董卓惹急了,抽刀瞪眼一吓唬,这些人也就老实了。董卓感到很惬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仅完成了废立之事,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务,先是当了司空,又改任太尉,最后又当上了相国、太师,几乎把这些最重要的职务全干了一遍,同时还增加了不少特权。董卓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封官封爵,只要他看着顺眼,想当什么官只需一句话。
经过多年的经营,凉州军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军事组织,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手下主要将领有十多人,其中不乏日后的风云人物,主要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以及李蒙、王方、胡轸、杨定、段煨、徐荣等人,加上董卓新收降的吕布、张辽,可以说人才济济。但是这些人才有一个严重问题:专业太偏科,都是武将,在战场上玩命可以,玩不了文的,玩政治更不在行。
董卓明白打江山跟治理天下是两回事,董卓急需要文人的辅佐。董卓是个武人,却也是个聪明人,他动不动耍横,但没有一味地耍横,对于反对他的人一点都不手软,但对于他想借助的人,他又能放低姿态。董卓控制朝政后,四处延揽名士到朝廷任职,一代文豪蔡邕就是此时结束流放生活回来重新任职的,还有荀彧的叔父荀爽,原本在颍川郡家里务农,突然接到诏命,任命自己为平原国相,成为副省级高官,还没等他赶到平原国,路上又接到通知改任他为光禄勋卿,成为部长,等他到了洛阳,才知道他的任命书又改了,他担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荀爽从布衣百姓一跃成为三公,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董卓为了收买人心,还自己领衔,率领三公上书朝廷为陈蕃、窦武*,为了表达诚意,董卓带头“俱带鈇锧诣阙上书”,“鈇锧”是古代行腰斩刑用的工具,董卓带头光着膀子,背上这些刑具,跑到宫门口跪地请愿。陈蕃、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而被杀,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子孙,也影响到与他们平时关系密切的人,在董卓主持下,陈蕃、窦武一案彻底*,当初受牵连被免官罢爵的人都“悉复其爵位”,董卓对陈窦二人“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董卓做这些事只有一个目的:收买人心。但是,人心已失,不是作几场秀就能换回来的。董卓和凉州军的残暴无情让洛阳的官民无法跟他们亲近,轻易废掉天子又让他彻底丧失人心。董卓一系列挽回声誉的行动或许收到了一点点成效,但士人们不肯真正合作的立场没有什么改变,这让董卓很苦恼。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也是献帝初平元年,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自己由太尉改任为相国,这是本朝没有的职务,专为董卓而设,他空出来的太尉一职给了司徒黄琬,黄琬空出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杨彪接任,杨彪空出来的司空一职由刚被提拔为光禄勋卿的荀爽接任,这几位既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是大名士,算是给董卓撑足了面子。但说到具体做事,这些人显然不行,董卓不仅需要装点门面的人,也需要干事的人,正在这时,有几个人主动跑到董卓面前表示效忠,让董卓大喜过望。 。 想看书来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2)
这几个人包括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其中周毖是凉州武威郡人,跟董卓还算是老乡,他们跑到董卓那里,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把董卓说得很高兴,于是放手让他们“沙汰秽恶,显拔幽滞”,大力推行改革,试图复兴朝政。
但董卓显然不了解这帮人的底细,这不怪他,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才来洛阳不久,他不知道何颙就是那个“奔走之友”小团体里的骨干分子,郑泰是一个知名的党人,周毖和伍琼具体情况虽然不详,但都跟何颙差不多。总之,这些人本来跟袁绍都是一伙的,袁绍跑得急,走的时候身边只有许攸、逢纪几个人,也许没顾得上把他们都带走,也许是专门把他们留下来,目的是潜伏在董卓身边,专门给董卓捣乱。
这几个人特别能忽悠,利用董卓急于革新朝政、收揽人才的心理,他们先是建议广征天下名士,包括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蔡邕等在内的知名人士就是在他们建议下被征辟的,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给董卓帮场子,而是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等时机差不多了,他们又推荐尚书韩馥担任冀州牧,侍中刘岱担任兖州刺史,陈留郡人孔伷担任豫州刺史,东平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