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北京法源寺 >

第37部分

北京法源寺-第37部分

小说: 北京法源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堂时就感受到了。

  而一旦被清廷皇帝看中重用,他就‘酬圣主’式的殉死了,他前后有这样对立的转变,乍看起来,的确难以解释,而会被自然解释成他在‘死君’。但是仔细看去,我认为光绪皇帝在他眼中,已经不是狭义的‘君’了,而是广义的‘事’了,光绪象征着的是中华民族没有畛域之分,华夷共处、满汉一家;光绪象征的是变法维新、改革腐败政治的诚意;光绪象征的是自己不持盈保泰、不做自了汉、自了皇帝,而去自我牺牲救国救民;光绪象征的不是一个通常的皇帝,而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谭老师眼中,光绪不是‘君’了,而是‘事’的象征,乃至是同大业共患难的朋友。他们之间已不是君臣,而同是伟大的中国人。正如谭老师书中所说的‘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谭老师因此患难有所不避、坐守待死,其实才正是他不肯一走了之的原因,站在‘则皆民也’的立场,他也不要单独丢下光绪在北京。

  当然,这也只是原因之一。刚才我说过,每种解释,其实都可以成立,你所认为的‘死君’原因,自是又加了一种。谭老师绝不是狭义的‘死君’,基本上,他是反对皇帝的。在这一点上,他死后十六年,你我又联手贯彻他的思想了。

  古人说:‘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谭老师一生三十三年的短短生命里,就是以此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我们中国人奋斗的目标,留下了指南针与血证,他现身说法,为中国人留下伟大人格的榜样,叫我们去怀念、长想。这也正是他跟我们的因缘……”梁启超说着,泪光已经闪出来了。

  蔡锷点了点头,“老师说得对,眼看就是干千万万中国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了;
眼看袁世凯就当上皇帝了,这成什么话!全世界看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中国人全是没骨气
没人格的了,这怎么行?”

  “有你我在,就不让人把中国人看扁!”梁启超接过去,用力他说,“你我就分头努力
去。事情成功,什么地位都不要,回头做我们的学问;事情失败,准备一死,既不跑租界,
也不跑外国!”

  就这样的,蔡锷从梁启超家里,化装逃往日本,转到他可以影响的云南,宣告起义,反
对帝制;梁启超在半个月后也伺机潜往上海,转道广西、广东,游说响应云南。在千辛万苦
中、在九死一生里,最后达成了廷续民国命脉的目的。可是,起义者本人,却付了相对的代
价,“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六月羞愤而死,活了五十八岁。蔡锷在五个月后,也积劳而亡,

  他死在日本医院里,只活了三十五岁。

  在梁启超、蔡锷师生二人联手行动的同时,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也加入了。康有为在云
南起义时,一面秘密写信给蔡锷,叫他设法收复四川;一面变卖房地,以为资助。梁启超高
兴他老师也参与这一行动,但是,当他发现康老师的真正目的是在打倒袁世凯后,把清廷皇
帝复辟,他震惊了。在蔡锷死后,康有为以太老师的身分,写了一对挽联,内容是:   第四句写出了去留之间,大家肝胆相照,昆仑为中国发祥地。'两昆仑'指做两位堂堂的中国人,不论是去是留,都是堂堂的。〃
  〃当年谭老师以程婴和公孙杵臼期勉老师和他自己,'去留肝胆两昆仑'自是专指老师和他两人而言。〃蔡锷补上一句。
  〃把'两昆仑'解释成他和我,跟上面'去留'字眼呼应起来,固然相当,但我后来看到谭老师《石菊影庐笔识》中'学篇'第五十六则,有这样的文字:
   '友人邹沉帆撰西征纪程,谓希玛纳雅山即昆仑,精确可信。希玛纳雅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为昆仑奴,亦一证也。'
   这段文字,是谭老师生前自己所做的唯一对'昆仑'的诠释。这样看来,谭老师所谓的'两昆仑'可能指的是他家的仆人,就是胡理臣和罗升。这两个人,在谭老师死后,一个去湖北向谭老师的父亲报信;一个留在北京料理善后,所以有'去留'之意。这样解释,未免狭窄了一点,不过探讨谭老师的甘心一死的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其中之一。
  他从小虽被后母虐待,但是他跟父亲的感情,却深得很。事发后,九门提督查抄来的文件中,有许多他父亲写来因反对他参与变法维新,而表示不满或断绝关系的信,清廷政府因此没有株连到他父亲,其实这些家书都是谭老师为了开脱自己父亲而捏造的。当时他迟迟不肯逃走,要留下来学他父亲笔迹捏造家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谭老师出事时,大家还联合瞒他父亲,说谭老师只在坐牢而已,但是一个朋友写信不小心,泄漏了,他父亲听到消息,两手抵住书桌、两眼默默垂泪,再也没说一句话。
  关于谭老师从容就义,不肯一走了之的原因,可有多种解释:或说他为了对支持变法维新的人有所交代而死、或说他为了提醒大家要继续走改良的路而死、或说他为了证实此路不通而提醒大家要走革命的路而死、或说他为了救他父亲而死……每种解释,其实都可以成立。〃
  〃老师你相信哪一种?〃蔡锷问。
  〃我相信谭老师宁肯一死的理由是多重的。但是从佛法中看破生死,进而要杀身成仁,以完正果,则是最根本的。我认为从大目标看来,他想要用一死证明改良之路不通,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有赖于大家去革命;但从眼前的较小的目标看,他的甘心一死、甘心先死,实在有鼓励大刀王五他们去救皇上的作用在内。
  我们不要忽略了谭老师性格中的侠义成分。在他的侠义性格里,看到光绪皇帝受了汉族影响,甘愿牺牲一切,去救中国,因而换得如此下场,他是心里不安的、抱歉的,因此他最后还要救皇上,他自己没有力量,所以拜托大刀王五他们去冒大险,于是他又对大刀王五他们心里不安、抱歉了。他最后以一死明志、以一死表示不苟活、以一死表示大丈夫对自己干的事自己会付出一条命来负责,这是很光明磊落的。
  从这种目标来看,'两昆仑'是指王五和胡七的说法,反倒近似。有的说王五和胡七是昆仑派剑侠;有的说唐朝小说《昆仑奴传》有'昆仑奴'摩勒、宋朝《太平广记》也有陶帆和他'昆仑奴'摩诃,都用昆仑表达侠义的行事,所以'两昆仑'指的,是剑侠们救皇上的事。
  那首诗最后写他自己这边,从容而死;而把救皇上的行动,托付给剑侠们了。照这样路子解释下去,可能'两昆仑'中,一个是指谭嗣同自己,一个是指王五。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成去者与留者的关系。
  当年公孙杵臼说:'立孤与死孰难?'扶养孤儿长大成人和一死了之哪个难做?程婴说:'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说:他们姓赵的一家对你好。你就勉强担任难的一部分吧,由我担任容易的一部分,由我先去死……'赵氏先君遇子厚,子疆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我想,谭老师经过思考,认为以他的身分与处境,适合扮演公孙杵臼的角色,所以,他做了留者,而把未来的许多事,交给王五他们去办。谭老师狱中题壁诗的最好解释,大概朝这一方向才比较妥贴。〃
  蔡锷点了点头。但他有一个疑惑,不能解决:
  〃不过,照老师为谭老师印出的《仁学》里,明明有他'冲决网罗'的立论,他认为欲致人类于大同,非得先'冲决网罗'不可。他说:'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又说:'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又说:'君主之祸,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忍受。'又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又说:'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未也。民之与民,无相为死之理;本之与未,更无相为死之理。……止有'死事'的道理,绝无'死君'的道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况又有满汉种族之见,奴役天下者乎?,……
  由这些话看来,谭老师明明是有非君之见的、甚至有满汉之见的,但他却在得君行道的短暂机会后,做了太像太像'死君'的悲壮行动。老师说谭老师宁肯一死的理由是多重的,其中'死君'一重、为光绪皇帝一死的悲壮,是不是也占了重要的一重呢?甚至是唯一的一个理由呢?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关于谭老师殉难的解释,在五花八门之中,却以这说法更令人惊心动魄了。老师以为呢?〃
  梁启超坐在书桌旁,点着头,又用食指轻杵着头。他的头大大的、眼睛大大的,给人明亮睿智的感觉。在小学生蔡锷面前,明亮睿智之外,更洋溢着一股交情与默契。
  〃关于'死事'与'死君'的问题,在谭老师最后见我一面时,我们曾讨论过。谭老师基本上,是反对清朝的、反对皇帝的。所以在他著作中,我们看到他赞扬太平天国的革命,说洪秀全、杨秀清他们'苦于君官、铤而走险,其情良足悯焉';又赞扬法国大革命,说'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他的排满反帝言行,我们早在时务学堂时就感受到了。
  而一旦被清廷皇帝看中重用,他就'酬圣主'式的殉死了,他前后有这样对立的转变,乍看起来,的确难以解释,而会被自然解释成他在'死君'。但是仔细看去,我认为光绪皇帝在他眼中,已经不是狭义的'君'了,而是广义的'事'了,光绪象征着的是中华民族没有畛域之分,华夷共处、满汉一家;光绪象征的是变法维新、改革腐败政治的诚意;光绪象征的是自己不持盈保泰、不做自了汉、自了皇帝,而去自我牺牲救国救民;光绪象征的不是一个通常的皇帝,而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谭老师眼中,光绪不是'君'了,而是'事'的象征,乃至是同大业共患难的朋友。他们之间已不是君臣,而同是伟大的中国人。正如谭老师书中所说的'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谭老师因此患难有所不避、坐守待死,其实才正是他不肯一走了之的原因,站在'则皆民也'的立场,他也不要单独丢下光绪在北京。
  当然,这也只是原因之一。刚才我说过,每种解释,其实都可以成立,你所认为的'死君'原因,自是又加了一种。谭老师绝不是狭义的'死君',基本上,他是反对皇帝的。在这一点上,他死后十六年,你我又联手贯彻他的思想了。
  古人说:'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谭老师一生三十三年的短短生命里,就是以此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我们中国人奋斗的目标,留下了指南针与血证,他现身说法,为中国人留下伟大人格的榜样,叫我们去怀念、长想。这也正是他跟我们的因缘……〃梁启超说着,泪光已经闪出来了。
  蔡锷点了点头,〃老师说得对,眼看就是干千万万中国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了;眼看袁世凯就当上皇帝了,这成什么话!全世界看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中国人全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