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可凡倾听 >

第6部分

可凡倾听-第6部分

小说: 可凡倾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第一它就符合这个东西,第二它是商品社会的产物,为什么啊,它的成本太低,好像川剧就这么回事,其实川剧比它博大精深得多,对不对?之所以它要保密是因为它的底牌比较简单,容易学会,我马上教你,你大概一、两天就会了,但是要精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要变得好就不容易了。你这个脸可能不太适宜变脸,变脸要瘦,你这个脸不太好变,脸太大了。所以我觉得它这个保密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你要保密它必然要泄密,必然要解密,这是它的市场需要。
  曹:您自己好像说过这样的话,或许自己身后的声名啊,可能会比生前更甚,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因为它有个距离,有个观察它的距离,距离产生美。
  曹:而且在相当的距离当中也可以在脑子里发酵。
  魏:墙内开花墙外香啊,应该说是现在开花以后香!你看都是,曹雪芹也是他当时开花现在才香,是不是这个意思啊。我在生前已经受到的这种肯定我不说了,你看《巴山秀才》,二十多年前写的戏,现在再看,评价非常高,而且高得不得了,比当时评价还高。这是一种规律。另外一个就是有争议性,我再说《潘金莲》,《潘金莲》在当时争议很大,那么经过尘埃落定以后,你回头再来看,它已经被很多课本收进去了。那么关于我的这些争议,包括我本人,在川剧史上,在戏剧史上,肯定是以后看得更清楚。
  曹:在当代文化界,您跟余秋雨先生一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我想,包括您刚才的言论,也可能在公众中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您觉得为什么会这么受争议呢?
  魏:我跟秋雨啊,秋雨是我朋友,但是我觉得我俩还不一样。最早大概是2000年左右,是自贡,我离开的那个地方,发动的第一场,他们自贡称之为“倒魏行动”。“倒魏”,你看我成萨达姆了,什么“倒萨”,“倒袁”,袁世凯。大概因为我太突出了,我本来应该跟他们一起在那个小地方的,原来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一个人突出了。最早是网络搞我,是从《十二把飞刀》开始。网络的力量好大啊,我又不会网,我又不会辩护,我是网盲,现在我也是网盲,我那个电脑放那儿是摆设。网络是个双刃剑,它不负责任。那些人没有发泄的地方就在网络上发泄,他随便弄,也不经过人批准。
  曹:现在把它称之为“高科技大字报”。
  魏:因为我说是高科技大字报,是现代化黑材料。
  曹:尽管是骂声连连,可是这几年,您一直写得很卖力。除了剧本以外,写碑赋、写散文,是不是也希望通过自己这种强大的创作来抵御那些攻击者?
  魏:但是实际上我这个人,产量、数量是不多,但是质量嘛,因为我是苦吟,苦吟成戏,苦吟成文,苦吟成碑。我是花大力气写的,一般来说不会有太粗制滥造的东西。
  曹:很多文坛的前辈,都对您投以青眼,我们刚才谈到吴祖光先生晚年中风以后,几乎不大会说话,可是他依然认得您。
  魏:他认得我。他去世之前大概半年多一点,有一次我跟秦怡跟黄苗子,去看他,进去以后,都说他不会说话了,“麻木不仁”,完全是老年痴呆,结果我一去,别人问他说:“你认得他么?”他用很小的声音说:“魏明伦。”大家就说,哎呀他会说话,认得认得,大家都以为他认得了,然后秦怡说:“我呢?”“魏明伦。”黄苗子说:“你看我是谁?”“魏明伦。”还是说魏明伦,全是魏明伦。他特别喜欢我,祖光特别喜欢我,当然我也特别钦佩吴祖光。
  曹:您曾经说过在中国所有的作家当中,学历最低的是新凤霞,接下来就是您了,您小学三年之后就再也没进过学堂读书。您刚才自己也曾经谈到你是文人中的艺人,艺人中的文人。那么在这两个称谓当中,您自己更看重哪一个称谓?
  魏:怎么说,这个很难一刀切。因为如果我没有艺人这个身份,没有艺人这个经历,我就不可能成为现在我这种类型的文人,但是整个来看我还是认为我的文人气更重。我自己的追求远远不是一个艺人的成就,我自己还更看重我的文人这方面。
  曹:我记得四川的老作家马识途先生曾经把您跟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因为你们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有同样对社会鞭辟入里地分析,而且说您如果将来写满20出戏的话,可能可以和莎士比亚拼一拼。
  魏:这是我们的老前辈马老对我的厚爱,对我的鼓励,对我的鞭策,我跟莎士比亚是不能比的,比谁也不能跟莎士比亚比。
  曹:除了您嗓子沙可以比。
  魏:为什么呢,除了我本身的条件不行以外呢,是因为我们不是出莎士比亚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就出不了莎士比亚。不但我本人不是,中国的任何剧作家,在这个阶段的剧作家没有一个能够说是可以成为当代莎士比亚的。不是我的问题,不是我的主观努力能够达到,何况我的主观努力还没做到,我有自知之明。。 最好的txt下载网

龙在江湖——李连杰专访(1)
他曾是一代人心中的精武英雄,《少林寺》让他一炮而红,从北京一路打拼到好莱坞,他演过英雄、大侠,也演过草寇,他就是武林高手——李连杰。那么,如今享誉国际的功夫之王是怎么炼成的?他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和风暴?他和利智又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倾听李连杰的英雄世界。
  曹:我们知道你正在紧张地拍摄《功夫之王》,现在拍得怎么样了?
  李:还有两个礼拜就收了。
  曹:我听说成龙跟你十五年前就想要合作,是吗?
  李:对,那个时候应该是1993、1994年的时候。
  曹:怎么拖了那么长时间?
  李:那个时候我们俩都在香港一家公司做。我们俩在隔壁场,我在这个场他在那个场,我俩一起拍戏,他就有一个故事讲给我听,说我们不如就拍这个故事,我觉得挺好,但是当时在香港没做成。没做成因为很多原因,成本大,或者怎么样,考虑很多,有时候一加一不等于二,对不对。到了2000年,我们在美国,他跟我吃饭的时候又商量说,不如我们再拍一部,那个时候我们在这方面就挺接近的了,剧本也付了钱了,电影公司也准备投资了,但是因为两个人的档期,又没做成。
  曹:我倒想你们俩要是打起来一定是非常过瘾的那种感觉。
  李:也不会,我想观众不要期望太大,不要抱太大希望。
  曹:我在想,你们俩打,袁和平应该没什么事了,你们俩可以设计。
  李:不不不,其实很难摆位置,因为好人坏人打就可以打得你死我活,但是俩人都是好人就变成一种比武了,比武到了一定程度就点到为止了。
  曹:我听摄影师鲍德熹说你们俩打得特别特别快,摄影机差点跟不上那种感觉。
  李:因为都有经验了嘛,其实都不错。我觉得很开心,我们合作变成好朋友,除了拍戏,常常谈慈善的事情。
  曹:对,你们俩都热衷慈善,但是观众蛮期待你们俩的这个戏。
  李:我一直拼命地在博客里强调说,不要抱太大希望,因为有时候希望过高,当你看到跟你的希望值不一样,就会有些失望。
  曹:你觉得《投名状》怎么样?
  李:《投名状》是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它基本上不是传统的武侠电影或者动作电影,因为我们过去几年,几部大的电影,《夜宴》、《无极》这些,还有包括《英雄》,都是蛮富丽堂皇的,比如说摄影风格、包装,而这部是比较写实的,导演他很想追求真实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感觉。
  曹:我听导演说你跟徐静蕾拍感情戏让他挺头疼的。
  李:头痛。
  曹:徐静蕾说跟李连杰拍感情戏像拍武打戏,我记得过去徐克跟我说过拍《东方不败》的时候拍一场激情戏拍得也是头痛得不得了。
  李:拍完以后我都不知道是两个人在激情还是被强奸,好像你被人强奸似的痛苦。
  李连杰8岁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15岁时已经连续5年夺得全国武术冠军,这项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在苦练传统功夫的同时,李连杰独创了一套“拳打流星”的练功方法,可攻击前后左右,防范四面八方。他独树一格的“醉剑”更是潇洒飘逸,柔中带刚。在习武的间隙,李连杰还自学中国传统文化,他曾作诗一首:“天高亦有名山在,武林更任剑侠游,常论自身长短处,方能更上一层楼。”他的功夫就是这样炼成的。
  曹:你觉得从小到大,到多大岁数才开始对钱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李:从11岁,工资只有五元钱,那个时候靠补助。因为那个时候到16岁才学徒,可以定工资,之前就是补助。从小家里头比较困难,母亲一个人抚养五个兄弟姐妹,就四十几元钱,所以不容易。我从小就想争光,赚点钱养家口。
  曹:那时候你在体校可以挣多少钱?
  李:我的工资跳得很快,因为拿了个金牌就可以跳一级工资,我13岁拿了几块金牌,就跨过了学徒16元、19元、26元几个档次,一下子到了43元,我16岁的时候又一口气在全运会上拿了五块,一下就跳到了88元钱,16岁。
  曹:那时候相当于教授的工资了吧?
  李:教授,高级工程师或者我们说八级工,70年代88元钱就到顶了。
  曹:我听说那时候你挺有意思的。我看了一个故事,说你那时候去美国比赛,尼克松来看你们的表演,然后说:“哎,李连杰你以后可以做我的保镖。”你说:“不,我得保护整个中国人民。”

龙在江湖——李连杰专访(2)
李:嗯,对。因为出去之前已经有半年的训练,已经知道大部分的外交辞令,问到政治问题比如台湾是否独立、西藏是否独立,我们要表达立场。但有些牵涉到国家的情报、机密的时候,我们就说“天气好吗?运动好吗?”就是这样,改变一些政治的真的从小就训练一些政治的观念。
  曹:有当外交家的潜质。
  李:这是基辛格说的。尼克松问我说“你保卫我吧”,那我说当然我要保卫十亿中国人民,不会保卫你一个人。其实这话并不见得说是我真实想的,但是确实是在那个年代我训练出来的直接反应。这个直接反应使得当时尼克松总统就愣了一愣 ,他想不到,不像孩子说的话嘛,不可能是这个思维嘛。那基辛格就打了一个圆场,说“哎,你长大可以做外交家了嘛”。所以最近美国一些政界的朋友,还常拿这个开玩笑。我记得当时尼克松说了一句话,他说中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很伟大的民族,美国也是。如果这两个大的国家可以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三十多年前的话,到今天听起来,仍然是很有道理。
  1974年李连杰在随访问团经过中国香港表演时,被香港银都公司一眼相中,想请他拍片,而代表团则以李连杰年龄太小婉言谢绝。银都方面说他们可以等,这一等就等了六年。直到1980年《少林寺》开拍前,张鑫炎导演想到了六年前在香港看到的李连杰,果然《少林寺》让他一炮而红。
  曹:《少林寺》当年在整个华人地区都是轰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