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劫-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惊动德国政界。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明基不但没借着东风,品牌信誉度还大打折扣。
导致明基西门子出现雪崩式亏损的因素有很多,如李焜耀讲道,“他们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但他们的效率、工作方式和成本,对亚洲企业来讲,很难接受。我们有非常好的方案,但由于漫长的讨论和决策,直接导致明基的手机新品量少、上市慢、利润低”;德国员工的高额人力成本,超出了明基的预期……
当明基与西门子还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时,就有竞争对手在旁煽风点火,“两只火鸡加起来,不可能变成一只鹰”,火鸡也罢,鹰也罢,残酷的事实告诉明基和TCL,国际化之旅的路并不好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娃哈哈“与狼共舞后遗症”
时至今日,娃哈哈与达能的离婚大战闹得满城风雨,仍未落下帷幕。从人们眼中长达十年的模范夫妻变成对簿公堂的冤家。究其根源,十年前“孽缘”就已种下,潜伏良久终成气候,一声惊雷炸响在公众的耳中。
回首娃哈哈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发展中的诸多坎坷和困难,让宗庆后借达能这顶洋帽子,最终引发种种问题。曾有人这样描述娃哈哈借力外资的动机,“那时,达能的角色是宗利用其完成曲线MBO的一个棋子,有了达能的进入,娃哈哈通过相关资本运作进行改制变得简单多了。”
两家开始共结连理,矛盾的伏笔由此埋下。合作开始不久,娃哈哈与达能共同签署《商标转让合同》。但事与愿违,国家为保护民族民牌,突然紧缩外资并购管理政策,并未对娃哈哈商标转让一事进行批准,并将其驳回。娃哈哈与达能瞒天过海,于1999年签了一份阴阳合同,明为使用,实为转让,即后来争论中的焦点《商标使用合同》。合同规定,不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的同意,不能将商标给予其他使用;甲方和乙方理解并同意签署简式使用合同,仅为了在中国商标局和工商局注册之用,而所有管制使用商标的条款和条件则包含在本合同中。
后来谈及商标转让时,宗庆后如是描绘自己当初的动机,“我一再说,我们中国人就有一个美德了,所以也容易出毛病,中国是一个讲情讲理的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你说你答应人家转让了,而且又把钱也收了,现在国家就不批准,你马上把它否定,推翻掉了,我觉得也是不讲道理的。”
本来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宗庆后与达能当初联手瞒天过海,现在打出讲情讲理的幌子,作自己的说辞,这个帽子显然盖得有些荒唐。稍加分析就能明了,倘若真如宗所说,当初举动是为了讲诚信、讲道理,那么制造阴阳合同作何解释?这分明是欺骗国家之举。捡起的是人情小德,交易小德,失去的是法律大德,政策大德,这是多少精明的商人失足泥潭之处!说到底,驱动这个合同签订的,还是企业利益。如今娃哈哈遭到达能伏击,力不足以支持,才拿出民族道义为自己辩解,大呼上当,未免是亡羊补牢。
在一纸阴阳合同铺就的合资道路上,娃哈哈迅猛发展,开始在西部接二连三蜕皮,准备另起炉灶独立向外扩张。其实,开始镂空阴阳合同的始作俑者并非娃哈哈。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股权时,娃哈哈就曾顿时醋意大发,一个男人同时娶两个妻子,这不是明摆着不好好过日子么?但达能不管娃哈哈感受,继续扩充妻子队伍:2001年参股光明,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2005年成为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2006年7月成为汇源集团第二大股东;同年12月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这日子是没法儿过了。
正是达能这些不断激增的股份事实,让娃哈哈看到违规的希望,反正第一个闯红灯的又不是自己,娃哈哈集团也开始扬鞭长跑,遍插红旗,前前后后共成立35家非合资公司,大多数分布在达能不愿意投资的西部地区。到2006年,这些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实现利润亿元,分开单干的娃哈哈收益颇丰。
一个在东部招兵买马,一个在西部建立根据地,阴阳合同早就名存实亡,成为两个不断快速成长的巨人共用的一块遮羞布。
不过娃哈哈这边春风得意,达能那边摘下的桃子却并不好吃,乐百氏被收购后,达能惨淡经营却危机迭起,水土不服的管理方式成为饮料界笑谈。外部不顺,达能此时转身回来,看见小股东不仅把娃哈哈做得有声有色,还违反规矩打拼下来一大片江山。达能开始频频出棋,试图夺回这个金娃娃,借此扭转整个局面。
2005年,达能亚太区新总裁范易谋两把火烧到娃哈哈,一是从当年6月开始对娃哈哈相关企业全面查账;二是2005年10月与娃哈哈集团再度签订《商标使用合同》的修订协议。强硬的娃哈哈对达能不予理睬,照样我行我素,于是达能开始明抢。2007年4月,达能欲要低价并购娃哈哈与达能非合资公司51%股份,娃哈哈自然不肯白白把江山拱手让给达能,一场恶战由此开始。
美加净:靓女先嫁的悲哀
商界常讲“快鱼吃慢鱼”,所以在策略的决定、市场的规划以及产品的研发等方面,一向是兵贵神速。
但现代商场的逻辑同样难逃古老哲学的宿命,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应用到合资企业中的本土品牌的命运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例证。先行一步,当时看是福,回头看是祸。
90年代初,是一个外资开始横行的时代,国门大开,外资企业迫不及待的涌入国内,开始在中国开拓他们的疆土。而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吸引外资的浪潮,创造种种优惠条件来吸引外资眼球。面对伸过来的多个绣球,外资开始挑剔,于是“靓女先嫁”成为大趋势,而美加净就是嫁给庄臣的幸运企业之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必然诞生的光荣,就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注定要犯的错误。在物资紧缺的年代,美加净是那个时代年代人的护肤大使。创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加净,在中国同类品牌中已有了历史的味道: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都出于美加净之手,毫不夸张地说,美加净为中国的女人带来了春天。到80年代,美加净已稳坐中国第一护肤品牌的交椅,成为国内整个化妆品市场的行业领袖。到1990年,美加净在全国护肤品市场占有率高达20%以上,美加净香波的市场份额也接近20%,销售收入3亿多元。
随着合资的呼声一浪高一浪,诸多企业都瞅准时机,嫁给了洋品牌。上海家化作为中国化妆品行业中最大的国营企业,在政府招商引资的指令下,将美加净嫁给了美国庄臣公司。1991年,“美加净”商标被庄臣以合资方式收购,作价1200万元。美加净嫁入豪门庄臣,家化获得丰厚嫁妆的新闻风靡一时,不少企业只恨技不如人,找不到好夫家。
然而,这起跨国婚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美加净并没有延续原来的风光,反而被大打入冷宫。究其原因,原来美加净这支中国月季并没有嫁接到国外的玫瑰枝头,而是阴差阳错,飞上大树枝头。庄臣公司固然实力雄厚,但它不是样样精,在家庭清洁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及杀虫产品方面,它首屈一指,但在化妆品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庄臣接手美加净等于门外汉操刀。由于水土不服,嫁入庄臣的美加净开始走下坡路,1992年美加净的年销售额一落千丈,业绩惨不忍睹,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一向被人们看好的美加净开始沉落,在中国市场上已不见它昔日指点江山的气势。
美加净吃尽苦头,娘家人上海家化如坐针毡,后悔葬送了美加净的大好前程。到1994年,趁庄臣公司在全球范围调整产品战线之际,上海家化出巨资把伤痕累累的美加净赎回,期许美加净能够重振雄风。1997年,美加净在被收回三年后,又重新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1998年,美加净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尽管美加净开始复元,但市场上几近处于蛰伏状态。直到2004年,美加净的经营者才开始重塑美加净,在广告、营销等下猛药,企图把昔日第一化妆品品牌重新做起来。此时距离上海家化赎回美加净已经整整十年。美加净尘封10年才开始苏醒,而它的对手早已在快车道上猛跑,把美加净远远地落在身后。
醒来的美加净还未弄清比赛规则,就要参与到国际强手如林的赛场上。美加净的亮点在于老品牌,但在化妆品琳琅的时节,又有多少消费者呼唤老品牌。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等国际化妆品品牌早已在中国市场疯抢蛋糕,留给后来者的蛋糕寥寥,美加净凭借老品牌再分一杯羹,其难度可想而知。上海家化总经理王茁慨叹道:“并没有什么高人指点迷津,只是因为我们有很多机会犯错误。我们有明确的品牌管理意识,可以追溯到1988年。十几年的历史,我们推广了很多品牌,也犯了很多错误。我们一直在错误中学习着。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美加净在忏悔,短短四年,不幸的婚姻付出的代价是步履维艰的发展历程。假如美加净没有走过这段跨国联姻,假如美加净从被赎回后就开始奋起直追……那只是假如,历史不可回转,企业所能做的就是以失败为鉴,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