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逐鹿记-第4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攻上城楼之后,他受到了守军的猛烈反击,跟随在他身后的几个亲卫都死在对方的围攻中,王伯当仗着武艺高强,仍然牢牢地守在城头,在他身后,就是一具云梯,他的士兵们正源源不断地从云梯往上爬,他只要守住这个立足点,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他。
“喝!”
王伯当暴喝一声,手中的长矛闪电般往前一扎,一个靠近他的士卒被他刺中下腹,矛尖进入对方身体几寸之后,他再用力一搅,将对方的下腹破出了一个大洞,然后闪电般将长矛收了回来,脚步轻快地往后移动一小步,躲过了一个敌卒偷袭的横刀,随后,他放在后面的那只脚的脚尖轻点地面,身子由后退突然转为急进,对面那个持刀的敌卒躲避不及,被他刺倒在地。
惨叫声猛地响起,和先前那个同伴的呻吟声相互应和。
对面站立的几个敌卒脸汗露出了一丝惧色,他们刚才有好几十个人,都是军中的悍卒,也是金墉城的城守用在关键时刻的预备队,就是刚才他们的反击,杀了登上城头的王伯当一行人一个措手不及,王伯当身边地十来个亲卫都已阵亡。只不过,那伙人也阵亡了一大半,原本,他们以为加把劲。就能把这个身着漂亮盔甲,一看就敌军高级将领的头颅砍下来。不料,经过几次交锋,他们不仅没有砍下这个敌人的脑袋,甚至无法把对方向后逼退。
“嗬!”
王伯当像野兽一般咆哮着,紧握手中的长矛,他全身上下满是鲜血,这些血,有地来自于他身上的伤口,不过,大部分都是别人地。
云梯上。不时有士卒爬上城头,然后三个三个的形成战斗小队,向外扩张开来。
目睹这一切,与王伯当对峙的士卒们面露惧色,由于夏军的攻势极其猛烈,每段城墙上都有战斗,守军已经没有了援兵。眼看登上城头的夏军越来越多,作为军中的老兵。他们自然知道大势已去。
没有交换什么眼色,王伯当对面的守军各自大喝一声,调转身,向后逃去,他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放弃抵抗。将后背交给敌人是非常愚蠢的事情,不过。由于绝望,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知道亡命向前奔跑,希望能逃得性命。
其实,他们也并非没有想过投降,不过,因为是老兵,所以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候放下武器投降并非什么明智之举,由于城头的战斗激烈,双方都杀红了眼,谁又能担保敌人不会杀得性起,顺手将投降的人也砍了呢?因此,快速离开战场,那才是真正地保命之道。
其实,王伯当已经身疲力乏,只是在勉力支撑,虽然知道追杀逃跑的士兵没有任何危险,他也懒得拔足追赶了。
他将长矛柱在地上,背靠着墙垛,哈哈大笑起来。
自从成为一军之将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身先士卒,赤膊上阵了,看来,自己的身手并没有退化,还是能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力杀人!
他拒绝了后面赶上来的亲卫的搀扶,而是挥动手臂,示意大家向前厮杀,站在城头上,入目之处,尽是逃跑的敌军,以及成群结队尾随追赶的夏军。
大势已定矣!
王伯当将身子挺得笔直,站在城头上,风迎面吹来,他感觉自己站在峰巅,心情甚是愉快!
四月十五日下午,夏军王伯当部攻陷金墉,有力地保障了在洛阳周边扎营地尉迟恭部的后勤供应。
和王伯当部攻打金墉时地惨烈相比,刘雅部攻击偃师的行动则没有费一点力气,也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偃师的守将乃是原瓦岗李密的谋臣郑,现为郑国御史大夫。
当初,李密败亡,郑负责镇守偃师,王世充率军围困偃师时,郑的部将打开城门放王世充地大军入城,郑和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位瓦岗重臣被王世充俘获,俘获这些人后,王世充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温言劝降。
其中,祖君彦和少数瓦岗将领誓死不屈,被王世充所杀,郑和裴仁基则降了王世充,裴家父子得到了王世充地重用,郑也位居御史大夫,只不过,郑一职乃是虚衔,王世充其人刚愎自用,虽然,登上皇位时,表示会虚心接受百姓和大臣们的进谏,实际上,却对臣子和百姓地进谏置之不理,郑作为原瓦岗旧臣,自然不敢惹怒王世充,所上的表章皆是投其所好,所作所为只是白领俸禄而已。
当初,李密在童山大败宇文化及,俘获了随宇文化及一起从江都北上的王世充的家族,王世充的老哥王世伟,儿子王玄应,王玄恕,王玄琼等人皆成为了李密的人质。
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战时,郑负责镇守偃师,当时,王世充的家人则被李密安置在偃师,虽然双方处在敌对的状态下,郑却也没苛刻王世充的家人,对他们多有照顾,使其衣食无忧,与王玄应多多少少还有些交情。
后来,因为这段香火情,郑虽然没有得到王世充的重用,却和王玄应关系不错,当王世充东征荥阳时。命令太子王玄应监国,在王玄应的委派下,郑得以出东都,入偃师。负责镇守偃师。
四月十六日,刘雅率领一万夏军包围了偃师城。薛万彻则率领另外一万人往东攻击洛口,想要抢占洛口仓,继而东奔虎牢关,截断荥阳的王世充的归路。
第一日,夏军只是砍伐山中树木,修筑攻城器械,并未向偃师发起攻击。
眼见夏军兵锋强盛,郑心有不安。
看见夏军大兴土木,修建攻城器械的场面后,郑知道。兵微将寡的偃师是不可能守住地,摆在他面前只有投降这条路可走,如若反抗,若是激怒了河北人,性命危矣!
投降!
是的,郑心里面打着投降的主意。
只是,他的亲眷现在作为人质被软禁在洛阳地皇城之内。自己若是投降,亲眷的性命也就不保了。
不过。最关键地是他名义上是偃师的城守,统率军队的则是王世充的一个亲信将领,他手底下并没有多少人,大部分兵力都掌握在那个将领手上,那人对王世充忠心耿耿。决计不会投降。在夏军围城时,他已经对郑说过。誓于偃师城共存亡。
当然,在对方表态的时候,郑也发下了誓言,说是要报答太子王玄应的知遇之恩,一定会守住偃师,等候王师西返。
就在郑在战和降之间犹豫不定的时候,夏军围城的当天晚上,他的府邸来了一个客人。
那客人名叫孙周,乃是偃师城内三江行商社的掌柜,当初,郑为瓦岗大将镇守偃师时和这个人有一些交情,三江行在河北有分行,经常从河北进一些稀奇古怪地玩意,当然,郑对那些奇淫之物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孙周从河北带回来的书籍和纸张,书籍是一些经史之类的书籍,纸张则是郑从未见过的如雪一样白的纸张,在这个时代,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落后,书籍和纸张昂贵异常,正因如此,文化才是一门昂贵地学问,那些有钱有势的世家大族才能掌握文化,学习知识,正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因此,不管哪一个人当皇帝,都不能摆脱世家门阀地支持,他们乃是政权的根基。
不过,由于高畅的出现,在河北,官办的造纸坊和印刷社越来越多,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纸张和书籍地价钱越来越便宜,因此,文化知识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了,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确是有据可查啊!
不过,由于战乱的原因,河北出产地书籍和纸张进入河南之后,仍然保持着昂贵的价格,并且,不容易得到,因此,郑才会和孙周这个商人成为朋友,无非是想从他那里得到河北出产的纸张和书籍而已!
这次,孙周趁着夜色深沉时候才来拜访,郑原以为孙周是因为害怕打仗,所以才能乞求自己打开城门让他一家老小出城避乱,夏军只有一万人,偃师也不是太小的城池,只靠这一万人是不可能将偃师围得水泄不通的,因此,夏军只在西面扎下大营,并没有将四个门都围起来,百姓要想出城还是可以的,只不过,现在已经是作战状态,没有城守和负责将领的号牌,不允许百姓随意进出,他们害怕其中混有夏军的奸细。
因为以往有些交情,郑正准备网开一面,给孙周一个号牌,明日让他带着家小出城,要知道,一旦夏军开始攻城,要想再进出偃师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不想,孙周见到郑之后却并未向他提出这个请求,相反,他倒是问郑有何打算,郑自然是出言搪塞,没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打算暴露出来。
他一方面在疑惑对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一方面顾左右而言他。
孙周是生意场上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过,毕竟他这次前来拜见郑带着某种目的,要耗时间,他可好不过郑,因此,他只好开门见山,表露了自己的来意。
不错,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孙周乃是夏国敌情司安排在偃师的探子,负责收集郑军的情报,这次前来拜见郑,就是要策反郑。
对郑这个人,孙周还是有些了解的,他不是那种可以为某个人牺牲自己性命的人物,在这个人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为重要的。
就像当初,李密对他异常看重,把他当作谋主,比起另一个谋士祖君彦来,李密无疑更加器重他,然而,偃师城破之后,祖君彦可以为李密杀身成仁,郑呢?王世充还没有把屠刀举起,他就开口请降了。
因此,孙周对这次劝降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就算不成功,他也不担心郑会杀了自己,毕竟,郑是个聪明人,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的道理还是明白的,他还是会给他自己留一条后路。
果然,郑先是假意怒骂孙周,见孙周不吃他那一套,立刻改变了脸色。
军队虽然掌握那个王世充的亲信手中,不过作为城守的郑偷偷打开一道城门放夏军进城还是能够办到的,只是,郑担心自己这样做,洛阳的亲眷将会受到屠杀,虽然,自己的性命重要,然而,有可能的话他还是不愿意看见那样的事情发生。
孙周很快给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郑仍然可以打开城门将夏军放进城,但是,在向外的宣传中,却说郑奋勇抵抗,被夏军所杀,日后,等打下洛阳,救出他的亲族之后,他可以再恢复自己的身份。
对孙周的建议,郑深以为然,决定依计行事。
于是,第二日深夜,孙周在郑的帮助下,打开了偃师的北城门,事先早就有所准备的夏军从北城鱼贯而入,次日,偃师的城头升起了夏国的大旗。
至此,王世充被夏军东西夹击,困在了荥阳,荥阳与东都的联系被夏军彻底截断了!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一章 裴元庆降夏
更新时间:2008…12…2 15:04:12 本章字数:3422
子夜时分,万籁俱寂。
夜色笼罩大地,封丘城的城楼上,每间隔十多米就竖着一根火把,夜风徐徐吹拂,火光跳跃着,忽明忽暗,在墙垛旁护卫着火把以免夜风将火光吹灭的士兵弯着腰,双手环抱长枪,他们的影子在火光中跳跃,忽长忽短。
守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防止城外敌军的夜袭,负责望的士兵们应该抖擞精神,全神贯注,观察城下的情况才是,然而,实际上,城头上的这些负责警戒的士兵并没有这样做。
有的背靠墙垛坐在地上,睁着一双无神的眼睛木然地望着前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