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论辩胜术 >

第33部分

论辩胜术-第33部分

小说: 论辩胜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例中马丁与一位姑娘的谈话就是如此。

一次,美国滑稽大师马丁想请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吃晚餐,于是,他按照哈佛大学著名数学教授贝克先生的计策,对这位姑娘说:“我有三个问题,每个问题请你给我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好吗?”

姑娘表示同意。于是马丁接着开始提问:“我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回答我的下面两个问题吗?”

姑娘:“愿意。”

马丁:“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晚饭吗?

‘那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呢?“

姑娘:“……”

 337

论 辩 胜 术。

723。

这位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因为如果回答“是”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肯定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一致的,则第三个问题也必定是肯定的,即同意和他一道吃晚餐;如果回答“不”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否定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不一致的,这样第三个问题也是肯定的,即愿意一道进晚餐。于是马丁成功地达到了他预定的目的。

马丁取胜的诀窍就在于使用了牵连问式。他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连结在一起要求对方回答。对方不管回答什么,都难以逃脱为她设置的陷阱。

 338



823。论 辩 胜 术

否定问式

是非问句是使用语气词“吗”的问句,提问者把一件事情的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类问句中如果带有否定词的时候,简单地回答肯定或否定,就往往会造成歧义。比如:“你不是日本人吗?”

若回答“是”

,可以理解为肯定“是日本人”

,也可理解为是对“不是日本人”的肯定,得出“不是日本人”的结论;若回答“不”

,可以理解为“不是日本人”

,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不是日本人”的否定得出“是日本人”的结论。

在论辩的某些场合,巧妙地利用这种含有否定词的是非问式所构成的歧义,往往可以使论辩对手不知不觉中落入我方设置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技巧我们称之为否定问式。

比如,下一例中的苏椰正是利用否定问式使她父亲乖乖地落入她设计的圈套之中的。

一天,梵学者与他女儿苏椰发生了争论。

苏椰:“你是一个大骗子,爸爸。你根本不能预言未来!”

学者:“我肯定能!”

 339

论 辩 胜 术。

923。

苏椰:“不,你不能。我现在就可证明它。”

苏椰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些字,折起来,压在水晶球下。

她说:“我写了一件事,它在下午三点钟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请你预言它究竟会不会发生,在这张白卡片上写下”是“或”不“字。要是你写错了,你答应今天就买辆赛车给我,不要拖到以后好吗?”

“好,一言为定。”学者说着在卡片上写了一个“是”字。

三点钟时,苏椰把水晶球下面的纸拿出来,高声读道:“‘在下午三点以前,你将写一个不字在卡片上’,可你写的是‘是’字,你预言错了!因为‘在下午三点以前,你将写一个”不“字在卡片上’这一件事并未发生。”

“如果我写一个不字就好了。”学者说。

“如果你写一个‘不’字,同样你也是错了,因为写‘不’字就表示预言卡片上的事不会发生,但它恰恰发生了!

不管怎样你都是错的!爸爸,我要买一辆红色的赛车,今天就买给我!“

这位学者终于落入女儿为他设置的语言陷阱之中。他女儿使用的就是否定问式技巧。她提出一个包含否定词的是非问句:“你下午三点钟之前会在卡片上写一个‘不’字吗?”

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不管肯定或否定都难以逃脱窘境。

 340



03。论 辩 胜 术

懈敌圈套

所谓懈敌圈套术,就是故意麻痹论敌,使对方丧失警惕性,然后对论敌实施突然袭击,进而达到将论敌制服目的的方法。

下面一则案例就是这样。

清朝时,某人控告有人偷了他的鸡。县令传来他的邻居审讯,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都围着案桌跪在地上。县令假装不予理睬,另外审理别的案子。过了很久,又装着疲倦的样子,说道:“你们暂且先回去。”

众人都站起来,县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喝道:“偷鸡贼也胆敢走啊!”

那偷鸡的人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腿,屈膝跪在地下。一审讯,他只得从实招来。

当初县令审讯他们,偷鸡贼先有思想准备,就是不肯承认。

于是县令改换手法,假装审理别的案子,不理会他们,这样偷鸡贼的思想警惕性就慢慢放松了,县令猛然一喝,偷鸡贼便现出了原形。

 341

论 辩 胜 术。

13。

在论辩中实施懈敌圈套术,首先必须是不动声色,使对方思想麻痹;然后是冷不防地发起攻击,这样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失言而不知不觉地落入我方的圈套之中。又如,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天,甲、乙两个争讼者见法官。甲说乙欠他许多黄金,而乙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他,从来没有同他共过事。”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法官问甲。

“在离城三里远的一棵树下。”甲回答道。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情的。”

法官向甲提出这么一个奇怪的建议。

甲去摘树叶了,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去审理别的案子。乙作为旁观者在津津有味地看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处理到高潮时,突然法官转过头来轻轻问乙道:“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知道还有一段路呢?”

法官严肃起来。

乙这才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之罪。

法官在制服诈骗犯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追问乙是不是欠甲的黄金,也不问乙是否知道甲所说的那棵树,而是让甲

 342



23。论 辩 胜 术

去找树叶,接着又去审理别的案件,把乙放在一边,正当乙观看审案进入高潮聚精会神心理武装完全解除时,用看来轻描淡写的一问,便使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话,顺利地达到了将诈骗犯制服的目的。

在很多的论辩场合都是这样,一本正经地进行争辩难以奏效,而冷不防地突然一问,却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论辩效果。

 343

论 辩 胜 术。

3。

以小见大

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说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进行论辩时,可以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某个点、某个方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进而认识到事物整体,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取得论辩胜利的目的,这就是以小见大术。

据传东汉时有个人叫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就问:“你这小孩,怎么不打扫干净房间,迎接客人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扫除天下之不平,哪里会去扫除一室之污秽呢?”

薛勤当即反问一句:“你一间屋子的污秽都不扫除,哪里还能去扫除天下之不平呢?”

薛勤从陈蕃懒于扫地这件小事,以小见大,得出他不能干大事的结论,切中要害。

一个论辩家不仅要能由点进而认识到面,而且还要能高瞻远瞩,由此时此地的眼前结果,进而预见事物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比如,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管

 344



43。论 辩 胜 术

仲病危时,齐桓公前往看望。齐桓公说:“你的病看来已经很严重了,你有什么话要吩咐我吗?”

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堂巫四人,他们将来对您、对国家都很不利。”

桓公说:“易牙是我的厨师,有一次我信口说,什么山珍海味你都做给我尝过了,就是还没有尝过蒸婴儿的味道,结果易牙就把他刚出生不久的第一个儿子蒸给我吃了。他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说:“从人的感情来说,没有哪个人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的,而易牙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爱,蒸给别人吃,他对你能有什么用呢?”

桓公又说:“竖刁身为贵族,知道我喜爱宫中生活,他就自己阉割自己来侍奉我。

他如此爱我,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道:“人没有哪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他竟然自己毁坏自己的身体,他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能真的对你好呢?”

桓公又说:“公子开方是卫国人。卫国并不远,可他侍奉我15年没有回去看望他的父母双亲,他还不好吗?”

管仲又反驳说:“公子开方连他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真正对你好呢?他们都是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啊?”

桓公终于有所悔悟,答曰:“善!”

管仲以其忠臣贤相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对易牙、竖刁、公子开方等人的几个生活片断的精辟分析,剥开了他们的伪装,

 345

论 辩 胜 术。

53。

识破了他们的韬晦之计,预测了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作出了一番精彩的论辩。历史的发展也完全证实了管仲论断正确性。管仲死后,由于齐桓公没有听信管仲的话,这四人果然作乱,将桓公囚于一室之中,不给饮食,齐桓公乃以白布裹首而绝。

使用以小见大术必须注意,其中的“小”必须有代表性,必须与“大”有必然联系,注意不要犯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错误。

 346



63。论 辩 胜 术

以问侦破

在论辩中,为了达到了解论敌意图的目的,我们在不暴露自己真实意图的前提下,向对方提几个问题,迫使对方回答,从中了解对方的实情,这种方法就是以问侦破术。

请看这么一件事例:1987年6月,在江苏省某公共汽车上,一个青年小伙子主动地向邻座的小林姑娘热心地介绍自己:“我姓洪,是南京师大毕业的,现在阜宁师范学院任教,我父亲是××县的县委书记。”

一个既有地位又有学历的县委书记的儿子,对这位身在农村,心想县城的小林姑娘确实有不小的诱惑力。

下了汽车,“洪”邀姑娘去看电影,并向姑娘许诺:“你农村户口没关系,我可以帮你找个工作,将来户口粮食都不成问题,我父亲也会考虑的。”

林姑娘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洪”趁机向姑娘借钱,并到林家去玩。林父是位老干部,听说“洪”是教政治的,有意试试他的学问,问道:“小洪啊,你说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是不是一个意思?”

 347

论 辩 胜 术。

73。

小伙子吱吱唔唔答不上来。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洪”竟一无所知。

这使林父疑窦丛生,他想:阜宁没有师范学院,再说教政治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哪能不知道一分为二?

“洪”先后向迷了心窍的小林姑娘骗钱8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