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论辩胜术 >

第19部分

论辩胜术-第19部分

小说: 论辩胜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闪避答问术的主要作用在于防御而不在于进攻,但也往往能表现出论辩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

一个论辩家不但要善于进击,还必须善于有效地保护自己,因而就很有必要掌握闪避答问术这一论辩防身的技巧。

 186



671。论 辩 胜 术

借代闪避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在论辩中,当碰到一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提问时,我们不妨用借代的方法,借用其它事物来代替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样便可以达到回避对对方问题实质性回答的目的。比如:据说,有人曾向耶稣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向凯撒大帝纳税吗?”

耶稣一听,马上明白了提问者的诡诈。因为如果说“没有纳税的必要”

,这个人即可以叛国罪告发耶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说“应该纳税”

,就会使他的弟子失望,表明他是屈从皇家权力的人,而当时的民众都在重压下挣扎呻吟,痛苦万状。

这时,耶稣向旁边的人借了一枚罗马金币,然后问发问者:“金币上面的画像是谁?”

“是凯撒大帝。”

“那么属于凯撒的东西就应该给凯撒,属于神的东西就还

 187

论 辩 胜 术。

71。

给神吧!“

耶稣在对方的狡诈发问面前,使用的就是借代闪避术。

他借用一枚罗马金币来代表对问题的答复,而对问题的实质则不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的目的。

要使用好借代闪避术,关键是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事选择好恰当的可以用来代替的事物。比如,有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作家梁晓声。

记者是一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

在进行一些交谈后,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未料到对方竟会提出如此难以回答的怪题。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对于对方的难题,梁晓声巧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作答,反而把难题转移到了对方自己头上。又如,当作家陆文夫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发言时,有位西方人问道:“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回答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对于对方的提问,巧妙地借用礼品盒来作答,既

 188



871。论 辩 胜 术

避免了对这一敏感棘手的问题的直接回答,又显得和谐得体,他那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言辞,使得听众席上发出会意的笑声。

 189

论 辩 胜 术。

971。

反还闪避

反还闪避术就是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而自己则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比如: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传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一次又一次地巧妙地把问题推回给了对方,回避了对方的问题,这就是反还闪避术。

反还闪避术不但可以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有时还可以取得扭败为胜的论辩效果。在论辩中,本来是论敌用来

 190



081。论 辩 胜 术

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转移到对方的头顶,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比如,有这么一次论辩: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尽,多言未必有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

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是个大学生,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于是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反还制敌术,答道:“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

甲方代表,你呢?

是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呢?

还是当作公有财产?

或者是公私合营的呢?“

甲方代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是哑口无言。

使用反还闪避就像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抓起来反投过去一样,结果是在敌人的头顶开了花。使用这种方法必须当机立断,不可拖延,稍有迟疑,就有失败之嫌。

 191

论 辩 胜 术。

181。

转意闪避

转意闪避就是故意歪曲对方问话的原意,然后进行回答,借以达到回避对方问话目的的答辩方法。

小仲马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作家。有一次,一个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小仲马回答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对方问话的原意显然不是在于打听小仲马是不是蓄络腮胡子,但是小仲马巧转话意,一句变答,便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对方的纠缠。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孩子问妈妈关于生殖的深层问题,这问题认真说不行,不可正面回答;胡言乱语有失科学性。怎么办?请看下面一则对话:孩子:“妈妈,我是你生下的吗?”

妈妈:“是呀。”

孩子:“你怎么生的?”

妈妈:“在医院生的。”

孩子:“人是怎么来的?”

妈妈:“看猴吧,孩子,猿猴是人类的祖先。”

 192



281。论 辩 胜 术

非常明显,这个小孩询问妈妈“你怎么生我的”

、“人是怎么来的”

等问题,用意是在于打听生育分娩的具体过程,这种问题是不便向小孩直接挑明的。于是这位妈妈便采用了转意闪避术,将对方问话的原意改换为“在什么地方生的”

、“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然后用“在医院生的”

,“人是由猴子变来的”等来回答,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问话实质的目的。

使用转意闪避术必须注意,语言表达必须委婉含蓄,隐蔽自然,不留斧削痕迹。又如,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可他日常开支方面很节俭。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馆去投宿,要求住一间最便宜的房间。

旅馆经理巧言相劝道:“先生,您为何要住便宜的小房间呢?

您儿子住宿时,总是挑最豪华的房间呀!“

洛克菲勒答道:“不错。我儿子有个百万富翁的父亲,可我没有呀!”

经理的问话中,略有微词,似乎洛克菲勒是小气、吝啬的人。可是洛克菲勒从容作答,将自己是否有钱的问题巧妙地改换成了父亲是否有钱的问题来回答,这样既道出了创业者的真实性格,又没留下刻意省钱的痕迹,从而顺利地摆脱了困境。

 193

论 辩 胜 术。

381。

类别闪避

有的概念是以事物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比如;“我班有40名学生”

,这里的“学生”是以学生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

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类别,比如,“我班的学生有两类:男学生和女学生”

,这里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的类别。反映事物个体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类别的概念是不相同的,不容混淆。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场合,为了回避对方提问,不妨故意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来达到目的,这就是类别闪避术。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谦和地请中外记者提问题。这时,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不怀好意地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句话实质上是讥笑中国贫穷,同时又想套露我国国家机密。对此,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此语一出,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静听周总理作解释。周总理接着说:

 194



481。论 辩 胜 术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一番妙语,惊动四座,激起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

对于这位外国记者的提问,周总理既没有直接拒答,来个“无可奉告”

;更没有指责对方动机不良,而是采用类别闪避术,将以事物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转换为以事物类别为反映对象的概念,用人民币面额类别的总数作答。这样既拒绝了对资金总额问题的回答,又不破坏招待会的和谐气氛,显示了周总理非凡的应对才能。

同样刘墉与乾隆之间的一次论辩也是如此。

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想难难大臣刘墉,问他:“京师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

刘墉一伸两个指头:“俩人儿!”

“怎么只俩人儿?”

刘墉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这不是俩人儿吗?”

乾隆又问:“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人?”

刘墉答:“回奏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

刘墉说:“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马年’,

 195

论 辩 胜 术。

581。

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属‘马’,故此说一年只生一个。而一年当中,什么属相的人都有死的,不管死多少,总离不开十二属相,所以我说一年死十二个。“

刘墉由于巧用类别闪避术,便有效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难题的目的。

 196



681。论 辩 胜 术

条件闪避

条件闪避术就是通过设定某种条件来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目的的论辩方法。

有些语句脱离一定的条件,单独地来看,它是假的;但是,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把它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来讨论,它又可以是真的。

因而当我们要回答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设定条件来缩小我们语句的适应范围,从而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比如南齐王僧虔就曾用这种方法巧妙地回避齐太祖的提问。

南齐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下。一天,齐太祖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