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不面-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塔姆这边,看到自己的骑兵被打散,不但面不改色,而且嘴角还微微上翘。原来他就企图依靠骑兵吸引意军的炮火为步兵的冲击创造有利条件。现在步兵已经冲到距离意军阵地1000米以内。最后的胜利就要靠他们去取得了。
朴实、英勇的阿军步兵没有辜负骑兵的牺牲和塔姆的厚望。他们根本不在乎伤亡,着了魔似地向前猛冲。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是一群被咒语控制的野兽。而在阿军勇士眼里,意大利的反击火力不过是向洪流里投进的小石子,激起几个涟漪罢了。转眼之间,阿军已经冲到距离意大利阵地五、六百米的地方了。
在意大利人6公里多的防御正面,加上坦克上的机枪,他们一共布置了近百挺的轻重机枪,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过德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的机枪密度。上百道火舌每分钟喷射上万子弹如飞蝗扑向阿军。但是,今天他们居然现,在这样的火力密度前冲击的阿军步兵居然没有崩溃,他们依然执着坚定地向自己冲来。
最近的土人已经冲到100米以内了,那些家伙甩出手榴弹已经可以够到意大利人的阵地。梅西现自己手心的汗水已经使他无法紧握望远镜了。这时他看到厄立特里亚士兵已经崩溃了,他们扔下手中的武器,不顾一切向着东面逃去——这个阿军唯一没法起冲击的地方。可是那是一片沙海,他们逃得过阿军的杀戮,逃得过自然地惩罚吗?
这时,一声声闷响传入梅西耳中,那是领袖的小明:定向地雷,每一枚地雷的威力就相当于一个营的步兵齐射。在地雷爆炸之后,沿着意大利人的阵地和土人的冲击队伍之间出现了一个100多米宽的空地。在这个区域内没有一个站在的人,只有地上的尸体和倒地呻吟的伤员。虽然,这已经不是意大利人第一次使用定向地雷,但是亲眼目睹之后,还是极大震惊了土人的神经。
就是那一瞬间的停顿,意大利人的反冲击打响了。30辆坦克搭载着150名冲锋枪手,跃出战壕,向土人冲去。最让土人感到恐怖的是,有些坦克居然可以喷出一道火龙。这些喷火坦克就是梅西的秘密武器:L3/35/lf。该车于一九三五年由的Ⅰ系列改造而成,在机枪座的位置装上了喷火器,而喷射剂箱则装在动力室顶,容量约六十升。但试验现此容量远远不够,于是采用了一辆两轮拖车,可以容纳五百升燃烧剂〔75%的柴油和25%的汽油〕。喷火器的射程约一百米。
一旦被这火龙喷到,中弹者并不会马上死亡,而是哀号着,扭曲着燃烧的身体一直被彻底被烧成一段焦炭为止。这样的残忍场面和骇人的惨叫声极大地刺激了在场的每一个阿军士兵。终于,第一个阿军士兵扛不住,大叫一声,扭头就跑。然后,连锁反应,先是几个士兵逃跑,接着是一小群,最后是整片的士兵崩溃了。他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们的勇气似乎在这一刻全都蒸了。几千的阿军开始向自己的阵地狂奔,而他们的身后意大利的坦克则不紧不慢地跟着,射出致命的子弹,收割他们的胜利。
看到这样的一幕,塔姆知道自己失败了,英勇的战士再一次败于先进的科技。虽然同样的一幕幕曾在欧洲一再地上演,但当亲眼目睹时老派军人塔姆还是不能自制地流下了眼泪。
“一个时代结束了。”梅西在指挥部里默念道。然后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意军向阵地前的阿军尸体行军礼,表达对他们勇敢无畏精神的赞扬。
正文 第49节、密谋
一架Z501正在红海的上空缓慢地飞行。这种冈特公司1935年交付的新型飞机是一种单引擎长航程的水上飞机,不错的性能;使得意大利人一直使用该型飞机直至五十年代(有关Z。501的介绍详见:机上的前殖民部长,现在的相特使德。博诺已经进入了睡眠状态,因为Z501动机远离机身,所以他轻轻的鼾声在机舱中响起。毕竟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昨晚和领袖商谈了一个通宵后,他的体力已经透支了。飞机降落在马萨瓦岛后,经过简单的加油,检查又马不停蹄飞向伊法格,在那里他的老朋友海尔。塞拉西。古格萨公爵正在恭迎他的到来。
在曼爵爷为国捐躯后,古爵爷借机统一了提格雷地区的大小军阀,成为了有实无名的“提格雷之王”。而当大阿哥的十五万人被围歼的时候,古格萨公爵在意大利山地师的“配合”下穿越了意军在托戈贝里的防线回到了提格雷的西部山区。现在意大利人准备将他推到更高的权利之巅。
伊法格是塔纳湖西边的一个小镇,而塔纳湖是埃塞俄比亚最大湖泊,湖区雨量充沛,盛产谷物、油料作物和咖啡,畜牧业和渔业都很达。古格萨公爵的五万大军正在此休整。
“我尊敬的朋友博诺先生,这次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又准备给我送什么礼物啊?”古爵爷在自己的大帐中,见无旁人开门见山地问道
“阿比西尼亚之主”。看到古爵爷这般的“坦诚”,博诺也单刀直入切入正题。
“我国1931年的宪法开章明义地宣布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家族是唯一合法的皇族,我怎么会有机会呢?”看来古爵爷很聪明,他接着说:“我可是个守法的好公民。”
“不会脏你的手”博诺恶狠狠地说,其实他真的很想上去给这个黑鬼一个大嘴巴。谁说这些土人是低智商的笨蛋,玩起政治来一个个比欧洲人还精明。但是优良的城府使得他马上恢复了平静,接着说“大阿哥已经死,二阿哥也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海尔。塞拉西现在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企图用最后的赌本翻盘。你说他有几分胜算?”
“我看是没有赢得可能性。”古爵爷看了一会天花板,转过头对着博诺笑着说:“不是还有个三阿哥萨尔。塞拉西和两位公主吗?”
“就几个孩子,你也怕吗?”博诺轻蔑地看了他一眼:“一国之主不一定是皇帝,这个在你们国家的历史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样的好机会你难道不会把握吗?”
古爵爷长时间的沉默,使得整个会谈的气氛变得很感慨。整个大帐里只能听到提斯厄萨特瀑布的轰鸣声
这次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这个安静的窘境。只见几十名武装白人冲进了古爵爷的大帐。为的正是古爵爷的练兵总教头阿尔贝托。帕西诺,现在的他将压箱底的意大利6军少校军装翻了出来,穿在身上,同时手握一支冲锋枪,身上挂着手榴弹。而和他一起的正是在阿克苏姆向古爵爷投降,而后成为土人军事教官的那批意大利人。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古爵爷尽量用提高声调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帕西诺看了古爵爷一眼,却向着博诺跨出一步,然后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意大利6军第一突击队少校指挥官帕西诺,向您报到。”
博诺看着古爵爷紧张的样子,尽量克制自己不笑出来,淡定地介绍到:”这是我们伟大领袖送给你的一支神兵,他们将帮助你控制欢乐宫。只要你把他们带到亚的斯亚贝巴。”
原来,在侵阿战争伊始,先知的化身、伟大的领袖墨索里尼就吩咐博诺在驻东非的情报与政治局和军队中挑选暗杀、爆破、狙击等方面的高手组织一支突击队,准备对塞拉西皇帝进行“斩”,但苦于一直没有好的机会。而且侵阿意军总参谋部认为干掉塞拉西皇帝后,也不一定能改变战局,所以计划就被取消了。但后来,古爵爷的“反水”让一切变得有可能,突击队的成员作为“战俘”来到了古爵爷这边,并以“教官”的形式潜伏下来,并通过与阿军人的教学了解熟悉他们的战术战法。现在,就是他们出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分割线
就在古爵爷和博诺密谋的时候,北线的12个意大利也开始对二阿哥马康南的部队开始了最后的总攻。
这完全是一次教科书般的攻势。这次意大利人动用了12个师,过15万人的兵力,2个山地师从马康南部的左翼包抄,10个步兵师从正面攻击。而马康南的部队不过是五万余人,在阿比西尼亚的战场第一次出现了意大利人在兵力上占优势的局面。而这一切就为了尽快的解决马康南部,以便腾出兵力展开与塞拉西皇帝的最后大决战,
侵阿意军的每个意大利步兵师都编有一个炮兵团。这次侵阿意军总参谋部集中了10个炮兵团,过300门重炮对马康南部进行炮击。上万炮弹在第一时间把马康南的后卫部队砸得稀巴烂。
在猛烈的炮火后,以第一装甲旅为先导的坦克群开始对阿军进行分割。而此时,马康南部已经开始崩溃,所有的土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逃〃。
战斗很快变成了追歼战,意大利步兵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暴露无疑。同样使用双腿机动的意大利步兵无法对装甲兵已经分割的阿军经行包围。如果不是阿军斗志荡然无存,不思反击,那么孤立前突,失去步兵协同的意大利坦克将是相当不错的靶子。最后,南面的塞拉西皇帝收容了大约两万名从阿拉马拉塔溃退下来的散兵游勇。
但这一切在巨大的胜利面前被掩盖了,意大利人将在今后高强度的战争中付出更大的学费后,才明白这一点。
而现在的侵阿意军总参谋部,胜利是唯一的主题,他们急不可耐的罗马去战报:击毙、击伤、俘虏阿军15000人。马康南生死不详,现正全力审讯战俘中。
周末给自己放个小假,字少点,还请大家海涵
正文 第50节、决战(上)
今夜;罗马的市民们在又一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从遥远的东非传来捷报,在歼灭大阿哥以下十五万人后,英勇的意大利军人在阿拉马塔又一次打败了二阿哥部共计五万人。一个传言在人群中迅的流传着:侵阿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
但是在威尼斯宫,一个睿智得足以照亮整个地中海的男人,伟大的领袖芒果同志却不能舒展他紧锁的眉头,面对着巨大的阿比西尼亚地图又一次陷入了思考中。
本来作为奇兵的“梅西战斗群”穿越沙漠后,应该牢牢卡住阿军南逃德赛的去路,阻止阿军进入这个阿比西尼亚中部的“天然堡垒”。但是,他们虽然可以击败土人的大军却无法战胜无情的大自然,整个战斗群到达德卜勒泽哈伊的实际兵力大大缩水(详见47节)。凭借手中单薄的兵力,他们虽然粉碎了瑞典顾问塔姆的进攻,但也被塔姆余下的部队牢牢钉在德卜勒泽哈伊,自保有余,进攻无力。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塞拉西皇帝的二十万大军随时可以绕道德卜勒泽哈伊退回易受难攻的德赛地区。那么战局就不可避免地持久化,而这是芒果同志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本来芒果打算派第一装甲旅再次穿越沙漠对梅西战斗群进行增援,同时抽调用于封锁阿国与英属索马里边境的东线部队向德卜勒泽哈伊进,力争堵截塞拉西的大军。但是,考虑到沙漠行军对部队装备、人员的巨大损耗,侵阿意军总参谋部否定了这一计划。他们认为凭借装备、组织、训练的优势,正面攻击的意军可以击垮塞拉西皇帝的二十万大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