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阉人给使内廷杂役,无疑基本禁绝了正常男性在内廷的存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清代紫禁城内,每天到日落时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低贱差役,均须全部离去,除了皇帝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男性。从专制君主的角度看,这一局面的优长是多方面的:首先,宦官作为阉人,已经不是真正的男人,已经不可能与内廷女性发生性爱关系,这可以满足君主对宫中女性的独占欲望;其次,内廷中既需要粗重使役,也需要警卫,宫中女性对此显然不适宜。宦官尽管失去了性能力,但其作为男性的气力还在,使用他们就可以断绝内宫女性与外廷一切可能出现的联系;再次,君主对内需要隔绝与监视宫廷女性,对外需要监督群臣,但君主确实又需要沟通宫禁内外,以保证权力的畅通。在上下臣工基本都是男性的前提下,使用女子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用宦官则可有效地避免其与朝臣发生过分亲密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原因,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宦官制度。由此而至清末,宦官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兴盛与顿挫相互更替的三个阶段:
(1)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以东汉时期为高潮。
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基本确立,有关宦官的机构设置及选用、赐爵、秩俸、升迁、管束、赏罚等各项制度也渐次成熟。与之相联系,宦官人数迅速增加,宦官阶层内部的分化日趋明显,部分宦官地位上升,跻身于官僚行列,进而使之同时具有了君主家奴与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宦官集团越来越多地干预政务,并因此与外廷官员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宦官干预朝政乃至操纵国柄的现象愈演愈烈,宦官专权对于国家政治所造成的危害逐渐显现。其结果则出现了东汉末年朝廷官员与内廷宦官的长期争斗,宦官势力伴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2)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唐朝时期为高潮。
自东汉末年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宦官势力在分裂割据与王朝更迭频繁的情况下虽几经浮沉却绵延未绝,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新的发展。在这期间,北魏王朝的宦官势力曾一度兴盛。不仅任职范围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由奉侍帝王的内廷官职扩展至外廷朝职与军职,而且常常能够把持乃至专擅朝政,恰如《魏书·宦官传序》所言:“魏氏则宗爱弑帝害王,刘腾废后戮相,其间窃官爵,盗财赂,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其原因则大致与北魏政权的迅速“汉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北魏政权在汉化的过程中广泛接受了汉族政治体制,并连同与封建专制密不可分的宦官制度接受过来;另一方面,北魏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曾遭到来自鲜卑贵族的抵制,而在推行汉化政策迫切需要大批人才的前提下,君主极易把选用人才的目光投向既了解汉族政治体制,又比较信任的“家奴”。另外,北魏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及母后临朝局面的出现,也为宦官参政敞开了方便之门。至北魏末年,贵族尔朱荣发动兵变,将临朝称制的灵太后连同被其宠信的宦官及公卿百官二千余人一起诛杀。这是继东汉以来,宦官势力遭到的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隋唐大一统的强盛帝国建立后,宦官制度的发展又走上了如同东汉王朝相类似的老路,但其体制更趋系统完备,势力更为猖獗。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内廷宦官与外廷朝官的“南衙北司”之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大大加深了唐代后期的政治危机。最终唐末权阉与唐王朝一起相伴走上了覆亡之途。
宦官势力兴盛与顿挫的历史变奏(2)
(3)自宋元而至明清,以明朝时期为高潮。
自五代十国而至宋元时期,宦官虽然也较多地参预政务,但就其发展情形与干政的严重程度看,远逊于汉唐。进入明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又急剧膨胀,就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等几方面言之,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从明初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至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以及依附于宦官的“阉党”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这大致也显示出宦官势力在明代已经全面地介入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进程,以至于清初统治者认为“明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宦官。”
清初统治者从明朝的宦官之祸中汲取了教训,连续不断地发布一系列有关严厉管束宦官的敕谕,进而对传统的宦官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形成了严禁宦官干政的“祖制”、“家法”,并大力裁减宦官人数,尽量压缩宦官机构,明确管理宦官的法规条例。这些措施在清朝统治前期曾起到明显效果,但随着后期“母后垂帘”局面的出现,宦官又获得了干预朝政的有利契机。安德海、李莲英等上层宦官借当政母后之势,颐指气使、权势熏天。然而,中国社会的发展此时已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渐趋深入人心,宦官当政已经失去了现实的基础。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宦官制度终于被埋进了历史的坟墓。
。。
宫廷洒扫奔走之役(1)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宦官的首要身份就是皇上的“家奴”,侍奉皇上及后妃即是宫中宦官最主要的职责。巍峨雄伟的紫禁城内的角角落落都需要太监宫女们洒扫守护,历代皇上及太后妃嫔、皇子公主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宦官的侍奉。宫中宦官所掌上自宣谕传旨、承接题奏,下至洒扫庭除、吃喝拉撒,可谓包括了宫中生活的方方面面。清道光三年谕敕所言:“我朝列圣相承,家法极为严肃,太监不过供宫廷洒扫奔走之役,从不许干预朝政”①,正如实道出了宦官基本的职掌范围。
“洒扫奔走之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委实不易,而且这只是一个泛称。细究起来的话,因为历代皇宫规模浩大,高门广厦数以千计;加之皇室人口众多,自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嫔以至于皇子皇孙难以计数,其日常琐碎差使也就杂乱浩繁。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几类:
(1)随行侍奉,传宣谕旨
在历代宫廷中,都有一些紧随皇帝左右而随时侍奉、传宣谕旨的太监。他们一般通称为“御前近侍”或“随侍太监”,如果细分的话,可进一步分为随朝捧剑、御前牌子、暖殿、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管柜子以及记档太监、使令太监等等。这些人的职级不一定很高,但因其离皇帝最近而在宫廷中相当引人注目。刚入宫的小太监一般不会得到这种差使,而得到这种机遇的太监则往往自认为“出息了”,意思大概是只要能追随在皇帝左右,就离出人头地不远了。
清朝宫廷的机构设置中有四执事和奏事处。所谓的四执事,指的是管理四个方面的事务,设有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下辖太监三十五名,所负责的事务主要是伺候御用冠袍带履和备赏冠服,承应御用甲胄的收贮,随侍执伞执炉及御前坐更。奏事处不设首领,属四执事首领管辖。奏事处共有太监十八名,分为内奏事太监四名,随侍太监二名,记档太监四名,使令太监八名。奏事处太监专门负责传宣谕旨,引带召对臣工,承接题奏事件及随侍御前坐更之类事务以及日常侍奉。相比之下,奏事处太监离皇帝较四执事更近一层,但在管理上却不设首领,这恐怕是基于防止这些人专权擅事方面的考虑。
历朝宫廷的规模都比较大,皇帝即使在宫里也都须乘轿,因而皇帝的随侍太监中还有专门为其抬轿子的,清代称“尚乘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三十二名。清朝宫廷中的太监数量是比较少的,其他各朝负责此事务的太监恐怕更多。皇帝的轿子都用明黄色缎子制成,这也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包括后妃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妄用。抬轿子的太监一般都相貌周正,身体强健而且个头大致相当,以保持轿子行走的平稳。每当皇帝出行,轿子前后都随侍许多太监,有的负责护卫,有的挑着盛放了茶水、点心的圆笼,有的则执伞执炉,力求做到皇帝所用一应俱全,随叫随有。御轿前六七十米处还派有太监,一边走,一边发出“哧、哧”的声音,称“打吃”。宫里的人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凡在屋里的都要立即停止说笑,凡是在外边的都要赶紧躲避,实在躲避不及,则要面向墙壁而立,以免“惊驾”。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张姓太监,眼神不太好。早朝时在御驾前“打吃”,老远看见一个黑影在前面,听到声音也不动,上前挥杖就打,却发现那黑影原来是宫内摆饰的铜鹤,由此人们将其戏称为“张打鹤”。
(2)生活起居,两性启蒙
皇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太监来照料的。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奉的太监最多,这自不待言,其他人也各有数量不等的专门太监侍候。按照清宫规制,皇太后宫中设六品执守侍副总管太监二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太监四十六名。另外,皇太后宫内还设有专门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并设有太监三十六名,其中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这共计八十多名太监,专司皇太后生活起居一应事务。
皇宫中的妃嫔位下专门服侍的太监稍少于皇太后。清宫中每位皇妃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每位皇嫔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另外皇上的妃嫔还有专设的膳房和药房。膳房设七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四名。药房不设首领,属御药房管辖,太监八名。妃嫔位下的太监及膳房、药房太监专门负责妃嫔的生活起居及一应杂务。
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重,因而皇子与公主的待遇历朝都不相同。按清宫规制,每位皇子位下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名,专司皇子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每位公主位下各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专司公主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等级差别由此可知。
宫廷洒扫奔走之役(2)
历朝宫中的生活都非常奢侈,尤其是皇帝,每顿饭都是“吃一要二眼观三”。清代的皇帝每顿饭都由御膳房为其准备四桌菜,每桌二十余品,共计不下百品,从山珍海味到风味小吃,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后妃每餐荤素菜四十品,另外还有各色稀粥、糕点、面食及小菜。每到开饭的时间,传膳声一下,各宫的太监便分别到膳房里的荤局、素局、点心局按照号码,从转动的架子上依次往下取。各菜品都用精致的碗盘盛放,上面覆有银盖。各宫太监用食盒提到各宫,再一样样地摆好,绝不能错乱。等全部摆好,首领太监高喊一声“碗盖”,众太监便会把碗盘上的银盖取下来,并随即由小太监用食盒提走。首领太监于是跪下回禀:“吃的摆齐了!”主子这才入席。
《清宫琐记》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