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宦-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加者常达千余之众,旁边助威的太监、宫女更是喊声震天,那场景果真是热闹非凡。它用四五十丈长的大麻绳,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在胸前。拔河者分成两队,向两头用力,在大绳中间拉一大旗为界,把对方拉过大旗为胜。拔河比赛时,常常是旁观者在旁助威,叫喊声惊天动地。而两队队员各挂着小索,背着结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地拉,输者向后却步,赢者向前挺立。这与今天拔河两队面对面向后拉有所不同。唐玄宗还写过一首拔河诗,吟咏其热烈的场面: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击鞠、蹴鞠和拔河显然都属于对抗激烈的健身娱乐项目,一般年少体壮的帝王比较喜欢。但皇帝也不能长生不老,当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便会转而喜欢一些对抗性稍差的娱乐项目。历代宫廷中较常见的有“十五柱球戏”。据晁公武著录《郡斋读书志》一书所载的“木射图”,该项目的运动方法和比赛规则大致是在场地的一端布置15根木柱,皇帝或陪侍的太监站在场地的另一端轮流用木球抛击木柱。15根木柱上分别用朱笔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用墨笔写“傲、慢、佞、贪、滥”诸字。抛出的球击中写有朱笔红字的木柱者为赢,击中写有墨笔黑字的木柱者为输。赢者有赏,输者受罚。这反映出当时的宫廷娱乐健身已与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了。
(5)男宠与凑趣
宫廷中的太监不仅要随时随地侍候帝王后妃,而且要满足帝王的各种需求。帝王后妃高兴时,太监陪他们游玩儿享乐;帝王后妃郁闷时,太监要凑趣解闷儿。历史上还有一些性情怪癖的帝王,有的喜欢斗鸡走狗,有的喜欢游乐赌博,有的嗜杀成性,有的嗜酒成癖,更有甚者,面对宫中数以千百计的美色犹不满足,还对男宠喜好有加。这在伦理道德观念尚不十分健全的秦汉及稍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多见。当时宫廷生活的自由度相对以后的宋、明诸朝来说要大得多。那些踌躇满志的皇帝们在拥有了江山社稷,满足了一颗征服四海、号令天下的英雄心以后,就转而享乐人生,纵情纵欲。他们个个不可一世,睥睨天下,只要能够想得到,便可以做任何愿意做的事情。
汉代就有不少既享受女色又对男色充满兴趣的皇帝,而且置身其中,亲尝个中滋味。能充当皇帝男宠的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宫外的美男子,包括朝臣或京师美少年;再是宫中的美貌侍从,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宦官。然而,皇帝好男色,并不是基于真挚的感情,而是纵欲生活中更富刺激性的一部分内容,是将美貌可人的男宠变成一种玩物。汉代著名的男宠一是李延年,二是石显。
李延年是中山人,出身娼家,虽为男身,但相貌温婉俊美,亭亭玉立,美色可餐,而且歌喉圆润,能歌善舞。汉武帝刘彻见了李延年后,极为喜欢。不久李延年犯了法,按宫规当受宫刑,刘彻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李延年受了宫刑后肯定会更加娇美。果然,宫刑以后的李延年,皮肤白皙光润,胡须消失了,嗓音更加优美动人,尤其是那腰身柔韧丰韵,胜过美女万千。刘彻对李延年大加宠爱,将他留在身边,随侍左右,有兴致就临幸于他,并让他唱歌跳舞。李延年成了刘彻赏心悦目的一个活生生的玩物。
李延年知道,皇上宠爱男色不过是一时的喜好,真正要抓住皇上的心,让皇上神魂颠倒,还得靠女色。只有聪明过人又秀色可餐的女人才会真正获得皇上那颗孤独而傲慢的心,也只有获得皇上的宠爱,才会永葆富贵。于是他想到了暂居在平阳公主府中的妹妹。有一天,李延年被传令侍驾。刘彻看上去心情极好,脸上容光焕发。李延年知道机会来了,便大展柔韧轻盈的舞姿,放开圆润活泼的歌喉,曼舞高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刘彻听罢美曲,为佳人难得而摇首叹息,竟致愁绪难遣,寝食不安。李延年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惬意。后来在李延年的安排下,刘彻在平阳公主家中见到了一位亭亭玉立,一身淡雅装束的女子。那姿容,那清纯,那雅丽,简直是一位下凡的仙女。她正是李延年的妹妹。李妹当场轻歌一曲,并踏曲而舞。刘彻立即被她的舞姿与歌声迷得失魂落魄。从此以后,美艳绝伦的李氏独宠专房,宠冠后宫。于是,李延年和他的妹妹同被汉武帝刘彻爱幸,共同侍寝刘彻。李延年佩二千石印,授协律都尉,赐钱无数。但正像李延年所预想的那样,在他的妹妹死后,刘彻对李延年渐渐疏宠,后来终被处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解闷儿的小厮(6)
另一位以美色迷惑天子,进而大权独揽、搅乱朝纲的是汉元帝时期的太监石显。石显年少时因罪受宫刑,后入内廷充任中黄门。汉元帝不亲政事,耽于享乐,尤其喜欢音乐。石显为人奸猾,巧言令色,且柔美娇嫩如处子,因而博得皇帝的喜爱,并很快升任中书令,把持了朝政。史载,当时“事无巨细,因显自决”,石显成为“(皇)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石显的专权擅政曾引起正直大臣的广泛不满。将军、领尚书事萧望之上书汉元帝,指斥石显胡作非为。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等大臣也纷纷上书元帝状告石显。然而,不管大臣们如何义愤填膺,如何直言进谏,指出江山社稷的危险,汉元帝都一笑置之,认为大臣们上奏书不过是例行公事,尽臣子的职责而已,依旧我行我素。石显恃宠而骄,不可一世,迫死萧望之、张猛于先,京房、贾捐之弃市于后。这终于使那些上书直谏、指斥石显误政的朝中大臣们明白,元帝爱重石显,视为身家性命,宁失天下大臣,也不能没有石显。
石显有了元帝这座至尊至贵、权力无边的靠山,自然可以颐指气使,横行不法。但他清楚地知道,控制朝政仅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于是他网罗心腹,和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等人结为私党。石显看上的人,元帝也格外重视,而且这牢梁、五鹿充宗同样冰清玉洁,十分漂亮,元帝十分欣喜,大加宠爱。三位死党便充当了双重的角色:在宫内共同成为元帝的男宠,以石显为主;在宫外朝中,共同掌管要职,控制朝政,为所欲为。于是,在汉宫和京师便传唱着一首有趣的歌谣:
牢邪石邪,五鹿客邪!
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古代君主的享乐方式多种多样,解闷怡情也聊算一种。繁忙的政务、多变的政局会使君主乏味而紧张,而如何在内外左右的觊觎之下保持皇位的稳固则常常使得君主处于焦虑与不安的状态中。每当这种时候,一些聪明而机敏的太监往往会通过调笑取乐、诙谐逗趣的方式来缓解君主的紧张与压力,这些太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风趣过人、反应敏捷,能让君主高兴。有了他们,再紧张、烦躁的生活也会平添乐趣,也会感到轻松愉快。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这些风趣的太监们除了供君主取乐之外,讽刺丑恶。由于他们风趣机敏,进谏时往往能够含而不露,从容不迫,寓谏于趣。
明宪宗时期,宫廷中有位太监名叫阿丑。他为人机敏伶俐,颇有汉代名伶东方朔讽谏的遗风,而且他极具表演才能,宪宗和宫中后妃都喜欢看他的节目。有一次,宪宗一边喝酒,一边观看阿丑与宫内侍宦的表演。轮到阿丑上台了,只见他醉眼蒙眬神情恍惚地走上台来,旁边一个侍宦喊一声:“宰相到!”阿丑只当没听见。又一个侍宦高喊一声:“圣驾到!”阿丑醉态依旧。这时,一个小太监低声说一句:“汪太监来了!”阿丑一副吃惊的模样,似乎酒意在片刻之间被吓醒,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地跪倒在地,拜迎大太监汪直。旁边的人大为惊讶,纷纷质问阿丑道:“圣驾来了你不怕,却怕汪太监,该当何罪?”阿丑哈哈一笑,答道:“吾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阿丑一不做二不休,借着酒劲,又手持双钺,踉踉跄跄地走到台上,大呼小叫地自称是“汪直”。旁边的人觉得奇怪,问:“汪直怎么拿上双钺了?”阿丑正色答道:“吾将兵惟仗此双钺耳!”边下的人觉得有趣,问:“双钺何名?”阿丑答道:“王越、陈钺也!”
当时汪直督掌西厂,上达天宠,势倾朝野。朝中有手握重兵的权臣王越和陈钺皆趋奉依附于汪直,并被其倚为左右手。三人内外勾结,屡兴大狱,且专横跋扈,人人闻而变色。朝中大臣多有上言直谏者,宪宗不但不治罪,反而怒斥:“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阿丑借演戏之机,冒险讽谏,也为明宪宗敲了敲警钟。明宪宗听了,笑笑而已。
宫廷中敢于讽谏的太监,能如阿丑这般幸运而不受责罚的可谓少之又少。元代宫廷中有一次上演杂剧,扮演卖瓜人的太监吆喝着卖瓜。一位长者走上台问:“这瓜怎么卖?”卖瓜者答道:“一两银子一个!”长者惊问:“怎么这般贵?”卖瓜人长叹一声道:“唉,税钱太重,怎能不涨价!”长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吾穷人,买不起。”说着,一指旁边的南瓜道:“买黄的罢!”卖瓜的大声道:“黄的也要钱!”这最后一句是全剧的高潮与关键,而“黄的”则是“皇帝”的谐音,此话当然是讽谏穿龙袍的皇帝。在台下看戏的皇帝闻言大怒,随手抓起一把茶壶,劈头盖脸地砸了过去。那演戏的太监猝不及防,当即被砸掉了两颗门牙,血流满面。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太监,在戏台上只是因为笑问了一句:“当今常州知府是谁?”便被当场责问:“汝为优伶,何可擅问官守?”随即又被重打,终于在一顿毒杖之后,死于非命。古代宫廷中的太监是毫无人格可言的,真正敢大胆讽谏的少之又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逗趣调笑的玩物。南北朝时期,经过一番兄弟残杀而登位的宋世祖刘骏性情十分怪异,又特别喜好酒色,终日沉湎其中,而且每饮必醉,动辄杀人。对宫中太监都根据他们的高矮胖瘦、圆脸长脸、漂亮丑陋,一一赐给绰号,不论朝堂殿下,尽呼绰号取乐,从不称其名姓。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让亲信太监手拿木杖,整日追随身边,兴之所至,见谁不顺眼就任意杖责。宫中有一位名叫宗灵秀的黄门侍郎,长得却一点也不“灵秀”,一身横肉,肥肥胖胖,拜见起坐极不灵便。刘骏最爱拿他取乐,动辄赐给宗灵秀一点东西,然后看着他笨拙的拜谢,开怀大笑。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解闷儿的小厮(7)
据晚清的太监们回忆,宫里的帝王,尤其是嫔妃们生活寂寞无聊得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闲聊散心,特别是到了晚上,没着没落的,便只好让宫女、太监陪着摸骨牌、讲笑话,乱扯一气,以打发漫漫长夜。闲极无聊之时,太监也得趴在地下学狗叫、猫叫,以博得主子们的欢心。清朝末帝溥仪特别喜欢狗,在宫里养了一百多只,有专门的太监负责,每天喂猪肝、大米饭。其中,溥仪最喜欢的是两条警犬,一名佛格、一名台格。台格十分强健,额头上有一“王”字;佛格非常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