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龙腾-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将士的尸体横七竖八倒在了大地上,有地胸口瞬间绽开了大口子,有的头颅被削掉了一半,有的整个身躯断成了两截……
鲜血像喷泉一样从他们的胸口、腹腔、腰间,甚至是头顶涌出。
每一个倒下的将士,表情各有不同,有的愤怒,有的无奈。有的惊恐。有地遗憾,有地不甘,还有的漠然。更多的则是仇恨。
尸骸堆积如山,被随处可见地战马践踏得支离破碎、血肉模糊,大地已变成了腥红的泥泞,不时可见断肢残躯散布各处,使得这城门外的激烈战场成为了双方将士尸骸血肉铺垫出的修罗炼狱。
战斗发展到如此的残酷血腥,不禁让远处观战的李儒等董璜军将领有了反胃呕吐的感觉。
身为主公的董璜的表现则更为逊色,早已被肚中的翻江倒海的难受折磨得脸色惨白,坐在马背上摇摇欲坠,与李儒告别了一声后,在亲卫的保护下,匆匆返回大军营帐中歇息。
正当李儒用无奈的眼神目送董璜离去时,一名士兵匆匆跑到李儒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让李儒原本镇定的神情徒然大变起来。
樊稠所率的董璜军在陇右城北方百里外遭遇马家军援兵,不敌败退,樊稠当场阵亡!
这消息让李儒一下子有些无法接受,一脸的不可置信。
消息中所提到的马家军援兵应该就是这支突然出现在城中的骑兵队了,看人数也不过数千,而樊稠所领的可是一万骑兵,即便是胜不了,也不至于如此快便惨败,主将樊稠还落得个命丧当场,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正当李儒的脑中为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展开各种猜测时,眼前本已的陷入重围的马家军开始突围了。
“挡我者死!”
随着马超的一声大喝,龙吟枪在他的全力施展下,开始展现令人恐惧的威力,枪尖逐渐突起刺眼的光芒,漫天枪影四下飞溅,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周围董璜军士兵纷纷咽喉中枪,倒地毙命。
陷入董璜军重围后,马家军的那些精锐也已折损了数百骑,士气正有所下降,此刻一见到少主马超如此勇猛,斗志徒升,剩余士兵配合马超
,尾随其后,屠戮起躲避马超枪芒的敌人来。
“呜……呜……呜……”!
哀怨的号角声再一次响遍这个饱经战火洗礼的城池上空。远处观战的李儒目露寒光,下令不惜代价剿灭战场中的马家军。
他实在无法容忍兵力如此占优的情况下,还让敌人应付得如此的游刃有余。
但是,马家军却并没有如李儒期盼般,朝着董璜军兵力集中的北面突围,反而在马超的率领下,调转马头,又由北门杀回了城内,紧接着朝薰军兵力最薄弱的西门而去。
原来,这是马超一开始便想好的一条撤退线路,当看到李儒集结重兵在北门外时,更是肯定了这个想法。
马超再勇猛,再无敌,也只是血肉之躯,久战之下也会疲惫,就算能冲出李儒布下的重兵重围,那三千马家军精锐恐怕了所剩无几了,更不用说是否能保护马的安全了。
其实马超的这种做法,如若是发生了战端刚启之时,李儒应该是可以考虑到的,但随着战局的不断演变,李儒已被不断发生的种种变化所困扰,对于胜利的渴望让他再一次的考虑问题的细节上发生了错误,樊稠的阵亡则让他进一步的心急火燎,此刻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剿灭这支马家军,而没有考虑其它诸多因素。
果然,马超率领的这支骑兵队,在没有损耗太大的情况下,顺利地冲出了陇右城西门。而身后,则是大量猛追狂呼的董璜军士兵。
马超回头看了一眼战火摧残后几成废墟的城池,又看了一眼马背上昏迷中的兄弟马,刚毅的脸庞露出了一丝胜利的微笑。
虽然城池失去了,但兄弟安全了。
留给敌人的也只不过是一堆废墟瓦砾而已,已毫无利用价值了。在马超心目中,兄弟的安危远远大于这区区一座城池。
“出发!”
随着马超一声令下,马家军并没有朝北奔驰,而是直接向西夺路而去,那是羌族的地界。
薰璜军亦尾随其后,穷追不舍,马超率领马家军一路且战且退,一口气奔出五十余里,方才把追兵绝尘于后,安然进入羌族境内。
马超本身便有羌人血统,在这里,他们是相当安全的。
在遇到了一个当地的羌人部落后,马超便下令全军就地整休,经过了几日的修养,这二千五百多名马家军将士再一次精神奕奕起来,而马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身体一日日的康复起来。
看到马身体逐渐康复,马超很是开心,同时又有些担心父亲马腾的安危,即刻整军北上,途径西郡,直接来到了西凉城。
自从当日庞德领陇右残余士兵返回西凉,随后数日都不见陇右方面传来消息,马腾脸上不动声色,内心却焦虑万分,最疼爱的儿子和侄子都陷入敌人的重重围困中,生死不知,怎能不让这位西北豪强心焦,若不是出于整个大局考虑,他恨不得立刻大军南下,与敌拼个鱼死网破。
此刻,亲眼看到依旧伟岸神武的儿子马超及精神奕奕的侄子马站在自己面前时,马腾不禁老怀开慰,一反平日严肃作态,满脸的喜色,丝毫不介意陇右城的失陷,看得熟悉的人暗暗称奇。
话说当日,陇右失陷,李儒率大军进入城池。
放眼看去,一片萧然景象,残垣断壁,遍地尸骸,四处尽皆屠杀后遗留的残肢断臂,受伤的战马伏地嘶鸣,半空的秃鹫来回盘旋,耳边不时传来重伤士兵的哀嚎声。
“这就是战争!”
虽然在付出了极大伤亡代价后,只夺得了眼前这座废墟般的城池,李儒还是不禁在心中欣慰着自己,不管怎么说,胜利才是最重要的,死多少人,那只是个数字而已。
经此一役,陇右城易主,马家军伤亡近一万,所余主力五万,固守西凉一线,马超、马兄弟名声大振,与马腾一起被世人称为马家三虎将;薰璜军虽取得了胜利,但兵员损失超过三万,所剩近七万大军士气低落,一时之间也无力北上;金城韩遂居心叵测,五万大军则始终处于观望,一兵未发。
凉州三大军事势力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任意一方都不敢轻易打破这个平衡,西北局势陷入了僵持。
第九部 天下大乱 第一百二十三章 进献玉玺
更新时间:2008…10…19 23:05:33 本章字数:3334
春刚过,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春草和树木已经动,给荒野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仿如一袭轻纱铺地,有风吹过,一片生机无限。
淮南。
直通寿春那蜿蜒绵长的官道上行人不少,或步行,或乘车马,或信步独行,或成群结伙。一行数人人骑马奔驰而过,一路行人纷纷闪避。
马背上的孙策此刻心中可没有丝毫的春意,回想起父亲孙坚攻打刘表战败身死后,这淮南袁术便欺自己年少,侵吞了父亲的一切,连自己都成了他的部下,若不是黄盖等忠心旧将及兄弟周瑜的阻拦,自己当时便差点冲去与其拼命。
回到江南老家忍气吞声了一段时日后,无兵无权的孙策再也无法忍耐了,觉得这样下去将永无翻身之地,便找来周瑜商量起对策来。
在周瑜的提议下,孙坚决定将父亲孙坚当日在洛阳所得的玉玺进献于袁术,以换取兵员,用来扩张势力,平定江东,再图为父报仇。
想到这里,孙策那英俊的脸庞闪现出毅然坚定的神情,手中马鞭愈发加力,马儿一阵嘶鸣后,众骑一溜烟飞驰而过,只留下官道上来往人群驻足观望,议论纷纷。
孙策一行人很快便来到了寿春,进城后不作停留,径直来到了袁术府上。
闻孙策在门外求见,袁术立时眉头大皱。
对于这孙策,袁术是相当熟悉的。仪表英俊,骁勇异常,年少时便崭露出战斗地天赋,当时自己也曾安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但今时不同往日,孙坚身死后,自己以大欺小,侵占了孙坚的所有家当。当日孙策向自己辞行回乡。自己是求之不得。没想到还没过多久,怎地又回来了,难道是来向自己讨要孙坚所遗事物?
正当袁术头痛是否要见孙策时,一旁主簿阎象上前道:“主公,孙策此次前来,必有有求于主公。”
“哦,为何这般肯定?”袁术有些不解。
“孙策年少气盛。怎能久耐寂寞,况且其父孙坚枉死黄祖箭下,此仇怎能不报。”定,“此子前面多数是像主公借兵。”
“借兵?笑话!”
以袁术的为人,又怎会借兵余他人。就看他当年诸侯联军时不发粮草于孙坚,庶兄袁绍数度惨败于萧言时不发一兵支援。便可知其是何等小人心性了。
“但孙策手中有一主公梦寐以求之物。”阎象开始提醒袁术了。
“何物?”袁术此时还在想着以什么借口不借兵给孙策。根本没听清楚阎象的话,随口问了一下。他虽是小人,但极要面子。不想在这件事情上给人落下话柄。
“玉玺!”阎象轻声吐出了这两个字。
“玉玺!”
袁术的呼吸突然加重了,这可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
玉玺,国之重器,自古以来皇权的象征,据闻只要拥有了这玉玺,就表明了你拥有真龙天子的身份,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
汉献帝登机,玉玺失落,始终底气不足,而不为诸侯重视。换句话来说,如若谁得到了玉玺,那就表示着可以有称帝地机会。
有传闻当年诸侯联军伐董,孙坚在洛阳偶得玉玺,回返后袁术也曾熟悉询问,皆一无所得,遂作罢。
此刻听闻又有玉玺着落,袁术哪能不喜。
“玉玺啊。真是个好东西。先生怎知便在孙策手中?”
“空穴来风,必然有因。若那孙策无此绝世宝物,怎能使主公借兵于他!”阎象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自己地道理。
“若那孙策真有此宝物,直接夺了便是!”袁术虽然甚是在乎颜面,但在面对玉玺这等绝世宝物面前,顿时显露出了贪婪地嘴脸。袁家四世三公,如果想再升一步,除了当皇帝,也没有其它办法了。
阎象连忙道:“主公不可,不管怎么说,孙策也是主公的下属,若强行夺取,主公威信何在!”
袁术一脸的不畅快:“难道任由其窝藏玉玺,视而不见吗?”
“主公无需担忧。此
前来,必是有求于主公。届时主公以此宝为抵押依之名正言顺了吗!”阎象心中早有计策。
“哈哈。如此一说,此宝比为吾所有!”袁术心情顿时大好起来,遂令人将孙策带了进来。
“伯符,许久不见啊,更是英姿勃发了。”袁绍一见孙策,立刻装出一副欢喜的模样。
孙策虽然心中对这袁术极为不满,但在人屋檐下,又怎能不低头,何况这次前来还是有求于袁术的。
“袁公,此番策前来。一方面久不见袁公,特来拜见。另一方面家父之仇一日未报,策一日无法安然入寝,望袁公念在与家父相交多年,借精兵数千与策,以报父仇,策必感恩图报。”
袁术一孙策此次前来,果然是为了借兵,顿时装作满脸的苦笑,推托道:“伯符啊,你也是回乡日久,不知这中原局势啊。目前四处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人都养不活,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