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58部分

齐鲁文化-第58部分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炖下渥蟮忝烦⑾闼旨Γ比纬Τぁ⑻丶杜氲魇Φ娜诬醮笫ξ渚呐胫啤P炖掀烦⑼晟笞睾臁⑼馑掷锬鄣南闼旨螅蛔〕圃薜溃骸霸诰┏蔷吞登嗟河忻煜碌牡谝患Γ裉炱烦⒑蠊幻恍榇!�
  香酥鸡的原料为当地750克的当年仔公鸡,宰杀除净毛后,在鸡的腹部横开一个小口,掏净内脏,冲洗干净,放在砧板上用刀背将鸡翅骨、鸡大腿骨砸断(不能破皮),用手错开下腿骨,再用剪刀从开膛处伸进鸡肋骨的两侧,剪断胸骨,同时用力将鸡胸部压扁,处理完后将鸡放入盆中,用花椒、精盐等调料将鸡身搓匀,然后用丁香、大料、白芷、肉桂、香叶等近20种原料和中草药进行腌制,大约4小时后即可上笼蒸熟。蒸的时候只能用旱蒸法,决不能加水。因为加水会使鸡肉中的蛋白质在受热后大量游离于汤水中,降低鸡肉的营养成分,影响鸡肉的鲜嫩度。鸡蒸好后,要趁热将米酒涂抹鸡身,一定要抹均匀,以免炸制时出现鸡皮色泽深浅不一的现象。
  炸制是制作香酥鸡的关键。首先须选用未使用过的精炼油,其次是应采用旺火滚油(油温掌握在七成左右)一次炸成。仔公鸡进入高温的油锅中,油会大量进入鸡体内,促使鸡表皮水分大量渗出,等鸡脱水变酥,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改刀成6厘米长、2厘米宽的条,拼成鸡原样摆入盘内,蘸花椒盐即可食用。
  14油爆海螺
  油爆海螺是明清年间流行于登州、福山的传统海味菜肴。山东沿海盛产海螺,以蓬莱沿海出产的香螺最为有名,此螺不仅味道鲜美,质地尤为脆嫩。清人郝懿行在《记海错》中写道:“今登莱海上……无数,名类实繁……或大如拳壳厚而嶙峋,如蒺藜饶刺,俗名招招子。”这里的“招招子”就是香螺,如今当地人依然称其“招招”。香螺的肉质油爆海螺特别细嫩,适宜旺火速成,即爆炒。
  制作油爆海螺最为出名的商铺要数“胡家馆子”(青岛开埠以前的店铺)。当时的大师傅姓王,山东福山人,是位厨艺高手,拿手菜就是油爆海螺。此菜应选用近海捕捞的大海螺,个大皮薄,取出海螺肉,用精盐、醋搓净粘液,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切成01厘米厚的薄片。王师傅能将一个大海螺一刀一刀均匀地片成九九八十一片,片片薄如纸,然后放到开水中稍氽一下,捞出控净水分。在炒锅内加入熟猪油,用旺火烧至十成热,下入海螺肉,肉与油稍一接触即迅速捞出,控净油。炒锅留少许底油,放入葱段、蒜片爆锅,用少许醋一烹,随即倒入海螺肉和精盐、清汤、湿淀粉兑成的汁水,翻炒成包芡,淋上芝麻油即可出锅装盘。经过急火爆炒的海螺肉片,码在盘子里后能够清晰地看到盘底部的花纹,螺片入口肉嫩鲜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12)
光绪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曜陪同大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到青岛视察海防,点名品尝这道赫赫有名的油爆海螺。没想到,李鸿吃下一片后拍案叫绝,竟亲自到后厨召见制作此菜的大师傅,油爆海螺的名声由此越发响亮。
  15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是临清传统名吃,因卖主总是将水豆腐切好并放在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出售而得名。
  水豆腐是用上等黄豆经脱皮、水泡后磨成汁,用布滤出豆浆,倒入锅中烧开,在加卤水精心点制而成,具有白嫩、细腻、香甜,营养丰富、便于食用、易于消化吸收等特点。
  在临清,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卖“托板豆腐”的人。他们用手推车、自行车或肩挑的小担,经营着用白布包着的颤悠悠、水汪汪、热乎乎的水豆腐。尤其是早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托板豆腐”的小商贩。人们清晨起来洗漱完毕,如果不想在家用早餐,就骑车上路,在途中将车子停在路边,来到豆腐摊前说:“师傅,来几块托板豆腐”。由于吃豆腐的多是熟人,师傅会边与之寒暄,边将豆腐细细切来,一块块排在木制托板上,然后恭恭敬敬地递过去。买主接过托板就势弯腰,将板上豆腐块一一吃下,直至吃得满口香甜。吃完后将托板还给师傅,付钱走人。由于吃的时候必须低头弯腰,因此有人谑称为“撅腚豆腐”。
  托板豆腐的特点是清淡、温软、洁爽,能够唤醒人的味蕾,同时又以其湿润体贴着人的口舌,清新的豆腐气息让人的嗅觉获得安慰。最主要的是吃下之后不像喝下豆浆那样感到一肚子的温热,也不像吃油条那样满口的油腻。吃过托板豆腐,只有悠远的豆香味常留在口,使胃肠也变得舒爽起来。
  16烟台焖子
  烟台焖子是烟*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曾经风靡烟台大街小巷。
  相传:100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来烟台晒粉条。一次,他们刚将粉胚作好就下起了大雨,接着就是连续几日的阴天,粉条根本无法凉晒。时间一长,粉胚就会变酸变坏。情急之下,门氏兄弟将粉胚用油煎熟,加蒜拌好,请乡亲们来品尝。乡亲们吃过都说味道好,于是帮着门氏兄弟支锅立灶,开始煎粉胚卖。很多人品尝之后都说好吃,便问此食品叫什么名字,可没有人说得上来,其中一个较聪明的人认为此品是门氏兄弟所创,又用油煎焖,就脱口而出“焖子”,此名由此传开。
  如今的“焖子”选用上等地瓜粉,先将地瓜粉和好,制成焖子,待其凉透后切成小方丁,放到锅中两面煎至发黄,铲入盘内,浇上麻酱、蒜泥等佐料后食用,具有热脆、香辣等特点。
  二、主食类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所产的各品种粮食自然成为当地主食类小吃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变换着自己的特色,为人们呈现出种种美食。
  1糁
  山东临沂地区有一种味道独特的传统名吃——糁。糁又叫“肉粥”,是指用肉作成的汤羹。以前,当地百姓每天早晨都要喝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的糁。
  糁
  关于糁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中,其写道:“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此外,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杂言》中也写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但这里所说的糁是否就是现在临沂地区的糁,还无从得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13)
比较有根据的说法来源于《临沂县志》,该书记载糁是明朝末年由临沂人创制,历经多年演变与改进,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
  除了史书记载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糁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两个。
  其一:东晋时期,由于灾荒严重,一对穷困潦倒的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这对夫妇非常感动,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回报。
  有一次,王羲之身染重病,夫妇二人知道后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便把家中仅有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给杀了,打算熬成汤送给王羲之喝。熬鸡汤时,他们还专门在汤里加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驱寒中草药。本来,他们想把鸡炖得烂一些,由于是在晚上熬煮,看火的丈夫因过于困倦而睡着了,致使鸡汤煮了一整夜。
  第二天,看着已经黑糊糊的鸡汤妻子非常生气,但家中又没有其他东西,他们只好将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当时王羲之虽然卧病在床,但吃了一些中药后病情已经有一些起色,只是感到口干舌苦、没有食欲。他看到夫妇二人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驳了人家的好意,勉强尝了一口。没想到,品尝之后感觉神情气爽,病也好了一大半。于是,兴高采烈的王羲之随手写下“米参”二字,后来人们将其称做糁。
  其二:“糁”与乾隆皇帝有关。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如今的郯城码头镇时,感到有些饥饿,决定尝尝当地的名吃。旨意一下,当地官员急忙献上了味道独特的早餐。乾隆皇帝品尝之后,觉得自己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问道:“这是啥(糁)?”地方官员不明就里,只是紧张地点头回答:“这是啥(糁),这是啥(糁)。”于是,糁流传开来。
  关于糁的制作,据《礼记·内则》记载:“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也就是说,最早的糁是用牛、羊肉加工而成的。后来糁传到内地,由于内地人喜欢食用鸡鸭,所以糁便用鸡、鸭肉制作。
  通常情况下,制糁要经过选料、制汤、合成糁三步,主要用料有肉、麦米、面粉、葱、姜、精盐、五香粉等。以鸡糁为例,如果是制作30碗,就需要母鸡1只、麦米25克、葱75克、姜150克、五香粉15克、盐75克、酱油100克、胡椒粉15克、面粉500克、味精12克,此外还需要准备适量香油、醋和水。
  制作时,首先在锅中加水,待旺火烧沸后放入鸡,熬煮3小时左右撇去浮沫,下入麦米、葱、姜等,小火煮2小时,待鸡肉熟烂时捞出晾凉,把鸡肉撕成丝,放在碗中。然后将精盐、胡椒粉、五香粉、酱油等放入鸡汤中,开锅后放入调成糊状的面粉。再次开锅后将其盛入装有鸡肉丝的碗中,点上少许酱油、味精、香油和醋就制成了汤薄味浓的鸡肉糁。
  喝糁时,讲究热、辣、香、肥,如果用一碗热糁配上油条、烤牌(一种烧饼,当地的特产)一起食用,那将是非常美好的早餐。
  如今,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扬,临沂已经有数十家专门制糁的店铺,就连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糁馆,所做糁种类多样,口味也各有千秋。
  2周村烧饼
  提起淄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拥有众多人文古迹和天然景区,除此之外就是种类繁多的传统名吃。其中周村烧饼更以其薄如纸片、香气宜人、入口酥脆的独特风味,在淄博的传统小吃中脱颖而出。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14)
周村隶属于淄博市,坐落于鲁中地区,周村烧饼是周村的特产之一。
  关于周村烧饼起源于何时,已经无迹可考,但传说其主要源于汉代的“胡饼”。
  据史料记载:周村烧饼明朝中叶,周村云集着大量商贾,当地经济极为繁荣,各种小吃应时而生。当时,用来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当地面食师傅对其进行了改进,烤制出薄、香、脆、酥的烧饼,这种烧饼就是周村烧饼的雏形。
  当时,周村人都将此烧饼称作香酥烧饼或大酥烧饼。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周村的这种烧饼逐渐流传开来,外地人为了记住该地区烤制出的独特烧饼,便将所有周村地区烤制的烧饼都称为周村烧饼。
  据当地老人回忆,“周村烧饼”之所以具备“薄、香、酥、脆”等四大特点,应归功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面食师傅,因为最初的周村烧饼也是面皮较厚且不酥脆。一次,郭云龙师傅在烤制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的部分薄而香脆,再加上些许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爽脆异常。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最终研制出了形圆色黄、薄如纸片、入口酥脆、不硬不艮、多食不腻、易于消化、正面有均匀密集的芝麻仁、背面有天然形成的细密小孔、可存放数周仍保持酥脆的周村烧饼。这种烧饼投放市场后,深受大家的喜爱。l880年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