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32部分

齐鲁文化-第32部分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文物被李清照视之如命,因她与前夫赵明诚共同创作的《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此后李清照渐渐发现彼此的志向情趣大异。张汝舟见自己不能俘获李清照的心,也不能支配她的行为,便恼羞成怒、拳脚相加。李清照将人格看得比生命更珍贵,在此情况下决定与其分手。但封建社会里的女人无法离婚,无奈下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向李清照讲述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情,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但依照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必须坐两年牢。李清照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上的奴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表明自己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虽然李清照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过多的打击使李清照心力交瘁,但她依然在与命运的抗争中顽强地活着。南渡后的诗文、词章、内容风格为之一变,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确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的多是闺情,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与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显现出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的平仄、声韵、音律等文体性特征,得出诗词“别是一家”的结论,为诗和词划清了界限,使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李清照还将词人分为两派:以晏殊、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为代表的“不知”者;以晏几道、黄庭坚等为代表的“能知之”者。这种划分基本与后人所称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相对应。李清照也被后人称作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在他出生前的13年,中原已沦为金人的国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占领。金人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朝廷在求和派的控制下,不但放弃收复河山的大计,还采取丧尽民族气节的投降政策。辛弃疾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幼目睹生灵涂炭的惨状,又经祖父辛赞的教导,年纪轻轻就心怀复国大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齐鲁英杰(30)
22岁时,辛弃疾曾组织数千人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第二年奉命南归,被高宗授予官职。当辛弃疾踌躇满志意欲壮大军队恢复中原时,却处处受到排挤,没过多久就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虽然如此,他依然心怀故土,矢志收复河山,并曾以独到的眼光写出《美芹十论》,准确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和作战方针,只是朝廷主张求和没有采纳。
  辛弃疾生性豪爽,非常看重友情,与朱熹、陈亮等人交往甚笃。朱熹死后,朝廷严禁朱熹之学,其门生、友人无人敢去送葬,而辛弃疾以61岁的年纪前往哭送。他与陈亮的交往,更广为后人所传颂。
  1178年,辛弃疾任临安大理少卿,当时同僚吴交如因病过世,但家贫无钱买棺入殓。辛弃疾知道后感叹道:“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厚赠银钱给死者的家属,并上疏皇帝,请求抚恤吴交如的遗眷。此时,“人中龙、文中虎”的永康人陈亮来到临安,上书孝宗,建议迁都建康。陈亮是一个有经济之才、坚持驱逐金人、反对道学空谈心性的杰出思想家,还是气概豪迈的大词人。陈亮非常仰慕辛弃疾,急欲相见。当时辛弃疾住在临安城郊,宅前有一条小溪,溪上有木桥。据传说:陈亮骑马来访,但马到桥前停止不进。陈亮3次挥鞭催马,马只是盘旋跳跃并不肯前进一步。陈亮大怒,拔出宝剑斩断马首,然后步行过桥。辛弃疾看到此番情景不由骇然,急忙出来迎接,此后两人结为至交。
  隆冬的一天傍晚,大雪纷飞,辛弃疾卧病在床,忽然家人来报:“东阳陈亮来访。”辛弃疾急忙下床迎接,并命家人备好酒菜,与其边饮边畅叙心曲。当两人论及时势而谈到北方沦陷地区人民的苦难时,都慨叹不已。悲愤至极,辛弃疾从墙上摘下一把宝剑,递给陈亮观看。陈亮抽剑出鞘,寒光一闪,湛如秋水,实乃好剑。辛弃疾说此剑是自己在历城起义时,一名战士的父亲所赠,真实表达了中原人民抗金的坚强意志。当追述起当年威镇山东,使金人闻风丧胆的农民领袖耿京时,辛弃疾不由唱起新近填写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随着歌声,陈亮舞起宝剑,寒光闪闪、冷气森森。歌声停歇,他收住宝剑,盛赞辛弃疾歌词的悲壮,辛弃疾则赞扬陈亮剑术精湛。
  辛弃疾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向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受打击。空怀复国强兵的本领而无处施展,心情自然很复杂、矛盾,于是他把爱国心绪投入词作中,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辛弃疾因此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词风继承了苏轼诗风,以慷慨雄奇、沉郁苍凉为主,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龙腾虎跃、生机勃勃,毫无“妮子之态”;笔下的山水等自然景物,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又有雄浑冷峻之壮烈。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他的作品体裁多种多样,风格富于变化,内容极其丰富,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主题。在这些词篇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辛弃疾把词作为呼吁恢复国土、激励抗金的武器。当南宋军民取得征战胜利时,他赋词赞颂;当朋友赴召或升迁时,他赠词激励其为恢复中原大业尽心竭力。当然,他在更多词中抒发了个人的报国心声,倾诉自己驰骋疆场的渴望,发泄报国无门的不平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此外,词中还对南宋主和派的屈辱妥协进行了尖锐批判,指出主和是误国罪行,并谴责得势佞臣对有志之士的*。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辛弃疾热爱祖国的情操。

第六章 齐鲁英杰(31)
第八节金元朝时期
  金元朝时期,山东处于边境地区,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统治者还拒绝融入中国文化。尽管如此,齐鲁文化依然百花齐放,并与金元朝内部的其他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交流,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
  一、全真教士:丘处机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少名邱哥,自号长春子,金元时期为栖霞县滨都里(今山东蓬莱)人,全真道掌教人。
  丘处机自幼父母双亡,祖父是农民无钱供他念书,但他天性聪明、立志求学。19岁那年丘处机画像,丘处机到登州府宁海州(今山东牟平)昆嵛山全真庵学全真道。不久由丹阳真人马钰指引谒见重阳真人王喆,受到王喆的器重,命他掌管全真道的文书经典,使其有机会学习道教文献。
  22岁那年,丘处机曾随师傅重阳真人到过汴梁(今河南开封),重阳真人去世时,25岁的丘处机将亡师迁葬于咸阳刘蒋村。两年后,西行来到宝鸡县的磻溪,从此开始专心修炼、博览诗书。33岁时,丘处机从磻溪迁往陇州(今陕西省陇县)西北的龙门山继续修炼。从公元1174年中秋后入居磻溪算起,他在磻溪6年、龙门山7年,13年的修炼使他的知识和社会影响迅速增长。
  1186年冬,丘处机离开龙门山,迁居咸阳终南山。5年之后,于1191年10月离开终南山。1208年,金朝正式敕赐丘处机所住的庵为太虚观。由于李元妃重道,又加赐《玄都宝藏》6000余卷。皇室的这个举动影响很大,致使众多达官显贵纷纷信奉道教。
  1219年,已经72岁的丘处机居住于莱州(今山东掖县)昊天观。当年12月,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听随行的中原人介绍丘处机法术超人,派亲信近臣札八儿、刘仲禄请丘处机前去讲道,传授长生不老术。经过一番动员,丘处机于1220年的秋天率弟子从山东莱州动身,经宜化(今河北宜德)、呼伦贝尔、怯绿连河、蒙古高原、金山、昌八里(今新疆昌吉)、阿力麻里,塔刺思河、塞蓝 (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撒马尔罕、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沙勃兹),最终于1222年初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
  成吉思汗得知丘处机到达的消息后,马上差人迎接他到自己的行宫相见。他发现丘处机仙风道骨,分外高兴地问道:“有何高见于我?”
  丘处机知道成吉思汗想得长生不老之道,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国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点头同意,直接询问:“你有什么长生不老药献给我?”丘处机的回答是:“世上只有卫生之道,可使人延年益寿;从来没有长生之药可保永生。”当成吉思汗问什么是卫生之道时,丘处机解释说“清除杂念,减少私欲,保持心地宁静”。
  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并指使文武百官相送数十里。丘处机回到燕京后建立了白云观,成为“帝者之尊师,亦天下之教父”,并受命掌管天下道门,全真道由此大盛。
  1227年6月,丘处机身患痢疾,于7月9日病逝,安葬在白云观(北京西城区),墓至今尚存。丘处机一生有《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磻溪集》、《鸣道集》及《西游原旨》等著述传世。此外,清朝皇帝乾隆曾书有一副匾联对其一生进行评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齐鲁英杰(32)
二、农学家:王祯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活在元朝的初、中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生卒年代不详。王祯曾做过几任县官,关心人民疾苦,积极劝桑兴农,发展农业生产,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作了《农书》。
  在王祯生活的时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王祯的家乡东平位于山东西部,是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处,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人们重视农业的思想与言行均对王祯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王祯担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的县令。在任期间生活俭朴,曾捐出薪俸兴修学校、桥梁、道路,并鼓励农民扩大种植。王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被人们称为“惠民有为”。
  《农书》是王祯留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