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及其实践(4)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政治风波;紧接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又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骤然陷入危机。面对这一连串猝不及防的国内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再按照*设计的蓝图和党的十三大的部署继续下去,而是将这个蓝图和部署基本上搁置起来了。从1989年下半年至今18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下半年至1992年2月之前。在这个阶段里,注重强调的是“反和平演变”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不提了,还撤销了党的十三大按照*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所采取的许多重要举措。*在1989年5月曾经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地强调:“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但是,从1989年下半年至1992年2月之间两年半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十三大的政治报告几乎是整体上被改动了。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2月至1997年9月之前。在这个阶段里,由于*视察南方谈话的发表,前两年多“左”的思潮甚嚣尘上、改革开放基本上陷于停顿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当时在肯定和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尽力开辟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同时,不仅大大弱化和降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而且避开了*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主体性诉求,只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决策科学化*化以及法制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当然,在这个阶段里,也进行了以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的党政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这也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范畴。但是,由于没有触及传统政治体制的“总病根”,仅仅是在技术性层面上整改,所以,这些改革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实际效果乏善可陈。从实践效果来看,1993年的党政机构改革,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不仅政企分开远未实现,还很快就出现了机构越减越繁、人员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1993年施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于不科学的、官本位色彩很浓的职位分类基础之上,难以割断同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内在联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所规定的多项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第三个阶段,从1997年9月直到现在。在这个阶段里,虽然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并提了,虽然将*理论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定要高举”的“伟大旗帜”了,也提出了“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一系列正确的思想理念,最近几年来在实践中又实行了一些确有成效的“亲民”政策,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关注和保护,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部署中,多是一般性、原则性地提出要健全*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只是对农村基层群众自治采取了一些确有成效的促进措施,而对*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矛盾,即通过实行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以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则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及其实践(5)
毛泽东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否则,“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显著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了通过实行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以改善党的领导这个主要矛盾。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对*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学习不够,重视不够,没有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着力去抓主要矛盾,往往是在一些次要矛盾上绕来绕去地“打转转”,这必然导致在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只抓芝麻,不捡西瓜”,很难从传统政治体制里挣脱出来。比如,1998年以后的几年里,在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普遍实行“竞选”的势头很好,但最近几年,农村基层*发展的势头明显地减缓了,甚至还出现了严重倒退趋向。再比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均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在各种国家政权机关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和地位。我们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疑要坚持这个目标和方向,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将人民代表大会应该行使而实际上没有行使的权力收归人民代表大会,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对其他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领导和监督。但是,自1992年以后的15年来,尽管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而由选民选举、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制度和机制并没有多少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对于其他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职能并没有真正行使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仪式性、程序性的组织形式,远未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又有了明确的规定,不允许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评议了,不允许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个案监督了。这是一种倒退行为,何以谈得上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呢?这两个实例充分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基本上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不仅不可能有根本性、实质性的进展,已经推行了的改革还很容易重新退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
18年来,我们为什么没有很好地看重*设计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呢?一方面,20世纪*十年代交替之际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客观上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推进需要审慎;另一方面,按照*设计的蓝图启动根本性、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难免要面临很复杂的局面,要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而我们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大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长期不重视*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一直不对传统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发起进攻,致使其危害愈演愈烈,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十几年来,*现象蔓延的趋势愈益显著,因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悬殊愈益扩大,医疗、住房、教育这新的“三座大山”愈益沉重地压在了广大老百姓的头上。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蓝图而导致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以及由此造成的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化、科学化决策机制的缺失。这种状况,实在是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了。而且,把根本性、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越是往后拖延,将要面临的局面势必更复杂,将要付出的代价势必更沉重,甚至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难以克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此种令人堪忧的结果,任何稍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是极不愿意看到的。只有浴火的凤凰才能获得新生,在根本性、实质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熊熊烈火面前,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是绝不应该有任何犹豫、彷徨和怯懦的。
有的同志说,自1989年下半年之后,*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原来设计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这个说法不能成立。众所周知,*在1989年退休以后态度很明确,他决心不再过问中央的工作了,要让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独立地承担起工作责任来。他明确表示:“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再则,在国内外相继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特殊情况下,对原来部署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进程作些调整,暂时不再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发动攻击,在一段时间里把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放缓一些,这是合理、必要和明智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党和国家的中枢神经系统动大手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不能不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但是,策略性的调整决不等于战略性的动摇。在1989年下半年之后,*并没有放弃他原来设计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1989年9月,*明确指出:“中国在10年改革开放中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告诫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这里所说的改革,当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1993年经*“逐篇审定”之后出版的《*文选》第三卷,完整地收入了他设计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多篇论著,这更清楚地表明了*在1989年下半年之后仍然紧紧抓住实行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以改善党的领导这个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实质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思路和坚定态度。
现在,*逝世已经10年有余了,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利益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设计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坚定不移地将这个蓝图付诸实施,以尽快改变10多年来因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而导致了诸多突出社会问题和弊端的不正常状态,这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来的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也是对*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
文中引*言论均引自《*文选》第一、三卷及《*年谱》下册原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
袁庚谈政治体制改革试点体会(1)
◎ 关山
袁庚,原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电视连续剧《激情年代》主角欧阳鹏的原型,改革开放中敢闯敢冒的风云人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蛇口视察,对袁庚的改革给予充分的肯定。近期,笔者多次拜访袁庚,就中国的改革走向问题向他请教。86岁的袁老头脑清醒,谈锋甚健,不时有独特深刻的见解。现将蛇口工业区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有关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我印象中,人们对你在蛇口搞的政治体制改革争议很大,你当初为什么冒那么大的风险搞政治体制上的改革?
袁: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和经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的现代化。*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在特区的实践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目前,随着加入WTO,随着开发西部成为国策,特区在经济上已经享受不到多少优惠政策了,特区要增创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