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第5章,第5节:
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所谓「三面红旗」是指:一、「总路线」,二、「大跃进」,三、「人民公社」。「总路线」就是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毛泽东等领导人试图要激发全国人力物力进行生产,想在短期内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之国。
当时的口号是「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大跃进」的旗帜下,要人「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作的创造精神」。而「人民公社」的目的是「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整体地说,推出「三面红旗」是想「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大致连续推行三年,头一年火红火热,后两年问题多多,到1960年年底「大跃进」结束了,但是「人民公社」继续,全国确定为三级制,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政社合一,是农村的体制,它一直至1984年才告取消,被「乡政府」替代了。
「三面红旗」,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被现时大部份人贬斥为是「大灾难、大失败、大笑话」。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它们曾发挥过正面的作用。
首先要明白当时为何要这样发动。除了加快建设,还欲急起备战。原因有几方面。一、毛泽东刚访俄归来。他在莫斯科时看到共产阵营一派团结,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党参加了会议,认为国际革命形势大好,此其一。而且,当苏联提出要赶上美国时,他亦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铁产量超过英国,曾经夸下海口,此其二。可是,他认为苏联的工业太缓慢,不宜效法,决定另辟蹊径,此其三。加上,中国在1957年提早完成第一个五年生产计划,又连续三年因风调雨顺农村普遍出现大丰收,领导层与群众全都信心十足,此其四。此外,他相信国际间两大阵营难免一战,而中国最大的危机是,当新的冲突来临时,美国将乘机协助蒋介石*,因此,为了作好应战准备,就要加紧生产,全国增强国力,此其五。还有,他预感到,中苏关系会因分歧而生变化,至于是否导致兵戎相见属未知数,也要作好自力更生、独立上路的新打算,此其六。
所以,毛泽东在政治局提出他的计划。*后来回忆说,我们没有反对,也因此要负责;因计划通过并为以上的种种动员群众投入生产,那时人人心雄志热。
最初,只发起「大跃进」,特别对农产量要求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它一翻。然后,就涉及到工业的范畴了,如何把钢产搞上去,提上日程。于是,土法炼钢开始,处处争相仿效。群众有热情,干部想立功,就一窝蜂干起来,把科学技术简单化。不仅在农村,连城镇后院,都堆起火炉,齐齐在炼钢。继而,是因集体行动需要,又因大型工程创建,人民公社就出现了。那是因为,利于一起作息,争分夺秒,大家食大饭堂,既分工,又合作。原本的构想亦有其可取的优越,并可能是走向共产的快速路。
其实,人民公社也不是突然而来的一项奇想。它有一段发展过程。*在建国前在解放区已经实行类似的集体农村合作社;解放后有些地方仍在继续,甚至组成扩大,这是它的雏型。毛泽东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它加大。他说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样,从1958年8月起,农村的合作社纷纷联合建社,都是照毛的建议,通称人民公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自此形成政社合一,等于乡镇的代名词。
持平而论,人民公社也有不容抹杀的成绩。先说它的好意图,优点有,一、全盘打破了私有制,的确朝向共产过渡;二、调动全部生产力量,集体地作息和生活。至少把资源(由机械到牛马,集中起来运作)及人力(由农民到技工,包括其它专业)统筹起来,按计划逐区逐项地进行建设生产。没有机械的地方可以有机械使用;没有水利可以集体进行加建,没有医疗可以从此有了服务。这是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之下如何做到分配普及的好方法。
但又,为什么却行不通?甚至发生了大灾难?
可以分作几个方面讨论:一、天公确不造美。连续三年旱灾,收成大大减少。这是后来检讨时宣称的「天灾」。二、干部胡作非为。有故意及无意,可分四类情况。一、出于竞相第一。于是在产量上吹嘘,于生产前有不切实际的产量要求;于虚报后,造成上缴要补贴反效果;结果所余有限,社员捱饿。二、出于调动不当。因炼纲采矿及参加大型筑堤修渠,少了人手下田,亦影响了收成。三、出于知识贫乏。在指挥时有各类非科学行动命令,造成资源浪费,成绩弄巧反拙,譬如,在炼钢时需燃科大举伐林、拆窗取铁、刀锅变料,这些都是稍欠常识的幼稚。四、出于品德*。干部中有种种劣行,譬如,公报私仇,恃权压众、判断不公、营私宠亲,都是把群众及事情搞垮的不良的因素。这些都可以归进为属于「人为」之列。
至于现时被有些人强调的公社使人欠缺劳动积极性,那是当上述诸多错误出现后,才形成的负面发展。
「三面红旗」所以被形容为「大灾难」和「大失败」,据说在那三年中全国范围内大约饿死了二千万人。但钢产量是,1958年比1957年翻一翻,由335万吨到1070万吨; 1959年再翻到3000万吨。有多少属废铁,没有具体数字。另外不少公社曾大办特办万头猪场,万头鸡山等,投资相当庞大,未知成功失败。其它弊端来自干部,统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等。至此群众对人民公社的信心和热情消退了,这场被誉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运动失控。海外反毛者讽它「大笑话」。
而事实上,毛泽东等人不是盲目地只顾下令。也曾一再了解情况,并且做了相应改革。若然重点地讲,过程分三阶段。第一年,先由农业过渡到钢铁大跃进;第二年,进行纠正错误;第三年,继续发展直至结束。其间,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政治局在庐山会议前段都在试图检讨一些错误。只是会议开到后段时,由于毛泽东对彭德怀发动了批判,便突然把原本反「左倾」变成为反「右倾」,中断了各范畴上进行的纠正。至1961年年底,大饥荒出现大逃亡;大跃进基本上结束。然而,人民公社继续,为了便于领导,在全国各地设定为三级,即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政社合一体制。至1982年新宪法规定在全国组乡政府代替公社。过渡至1984年,
这条没完全走通的共产快捷方式人民公社,宣告取消。
无疑,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创举上,最终并没有获得全体人民的支持,也没有博得其它共产国家的认可。算是,失败多于成就。但是,亦有学者指出,它的一大二公,仍是未来理想。同时,它在推行中建立的大型水利灌溉等,为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第5章,第6节:
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拒绝与苏联在中国领海及太平洋区域组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被认为是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决裂的直接关键事件之始。毛泽东在后来谈及这问题时也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想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他亦是指这件事。
冲突是这样发生的。1958年4月到7月间,*就双方签署的互助合作条约内容,要求苏联给中国提供建造潜艇设备。就此,苏联叫当时驻华大使尤金找中方领导人谈到在中国领海及太平洋区域合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的建议,并表明要把它作为交换。由于事出中方意外及有关细节的含糊,毛的反应是反感和愤怒。当尤金返俄会报后,赫鲁晓夫遂决定赴华与毛泽东面谈。
据当年翻译员忆述,二人见面后即开始讨论。赫鲁晓夫花了半个小时先讲冷战中苏联与美国在世界范围以内的对峙形势,毛泽东听得不耐烦,直截了当打断他问:「你来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把话题转入「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上。但是,当双方在谈条件时,对话明显走向对立。其间,毛泽东的不满非常直接,对主权问题的态度坚决,这曾使赫鲁晓夫当场感觉得意外和不解。
也许要了解个中的问题与冲突,应从中苏关系于五十年代如何由好变坏的逐步发展谈起才可找到端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对苏联阵营靠近,这是好的起点。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等,可算是密月期。1953年史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了苏共新领导人,意味着新转折。然而,赫氏于1954年访问中国时竟把军港旅顺提早归还中国,这应被视为是他争取与*保持良好关系的表示。可是,到1956年,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公开批判过去对史大林的个人迷信,并配合苏联与美国密商进行缓和过渡,提出「三和路线」,极力主张在当时世界两个对立阵营内,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就持有不同的意见。之后不久苏联和铁托的南斯拉夫建交。*认为,赫鲁晓夫这些做法,不但完全否定共产主义阵营一直所强调的阶级斗争,并对史大林强加批判,又对马列主义中有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间不可调和冲突作出了修改,*都公开表反对,不以为然。
然后,就进入1958年4月,*要求苏联按照两国协议,给中方提供已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但,苏方竟然藉此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一座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与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这无疑是改变协议上的承诺,多少还带有老大哥意味的威胁。毛泽东认为,此举属侵犯主权,是苏联企图在军事上想控制中国;他拒绝苏方这些要求。毛、赫会谈不欢而散。
现时有一些研究中苏关系的学者认为,毛泽东当年对苏联的这些提议太敏感,并且不恰当地把苏联的意图当作过去满清与国民党时期帝国主义曾强行在华驻军那样地相提并论,说毛坚决拒绝反应太过强硬太不实际。总之,这个论点把中苏交恶的导因归究到毛泽东个人身上,甚至是说他在谈判时太着重主权的归属,从而导致了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但亦有观点称,事实并不尽然。因为中苏两国关系决裂的发展过程是复杂和多面的;即使在谈判上述两项合作时,毛泽东也不是采取了完全拒绝的态度。
让我们实事求是地看看当日双方所提的条件。
一、在有关组建「联合舰队」的问题上,本是根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