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

第20部分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20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攻势。只是,在那期间,共产党人先后接触到张、杨二人,申以大义,并强调国难当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应该把枪头对准侵华的日军。张、杨认为所言合情合理,尤其是东北军,更希望返回老家。

  据载,张学良曾二度向蒋介石哭谏,但是未被接受,反而屡遭训斥。12月9日,西安有大批学生举行*,要求停止「安内」,合力「攘外」。但蒋介石就此致电张、杨二人要他们对这些「闹事的」示威*者「格杀勿论」。不过张、杨并未听令,却把蒋介石及其同来的大员全抓起来。这就是震动中外的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其实当时,蒋介石并不是住在西安市内,而是设行辕于市外临潼的华清池。他抵达后,曾对统率「东北军」的张学良及「西北军」的杨虎城提出两项选择:要吗,就开到前线去进剿西北红军,并由中央军在后面接应;要吗,就被分别调派到福建和安徽,陕甘剿共由中央军替代。又因张、杨二人所部,非蒋介石黄埔嫡系,故此他们在听讯后,顿时感到进退维谷。一方面是,在此之前东北军与西北军均曾与红军交锋,已经连吃了几次败仗,好不容易暂停不打。若然战争再起,肯定军力大损。另方面是,若然被分调至东南,一是离老乡更远了,二是两军自此分散,又多添了一重恐被中央军蚕食的顾虑。相对之下,宁可抗日。然后,在12月9日那一天,有大约一万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示威*。但当军警开枪把一名*学生打死之后,群情激动,队伍转向,他们要直奔临潼的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听到消息后,即电告张学良阻止,否则便要派出军警严厉*,并连说「格杀勿论」。据说张学良挂了电话后,立即驾车追至灞桥,栏截学生队伍,力劝他们别去,以免遭受开枪枉杀。学生路上哭声震天,高喊宁死也要救国。当时有人带头大声要求:「国难当前,一致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曾对学生们扬言:「我在一个礼拜之内用事实来答复。」

  果然,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带兵在临潼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并同时在西安囚禁了与蒋同来的高级将领陈诚及卫立煌等人。翌日,全国报章登载此事。西北一日报的标题,把此事件概括如下:「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八项,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当时,张、杨所提出的八项主张就是: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大会。中外的反应这样:首先日本认为有机可乘,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对立,怂恿亲日派何应钦发兵攻西安;英美两国则主张要和平解决,力求能保住蒋的性命和统治,唯恐南京为亲日派控制,对他们在华的利益有损。南京国民党方面是,何应钦自任为「讨逆军总司令」,派军队及飞机进攻西安外围,并发电报叫另一亲日者汪精卫从意大利从速回国;但宋子文与宋美龄则亲自飞往西安找张、杨二人进行谈判。据说张、杨二人在事变前本没具体计划。于事发之后,电*中央,并嘱派人前来共商救国大计。毛泽东等经过研讨,分析事件两大可能:一、若是除蒋,必将内战,这便削弱全民抗日国力;二、若是联蒋,一致对外,才是促成共同救国之道。于是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赴会,说服张、杨二人;又迫使蒋介石接受放弃剿共政策,国共携手抗日救亡。至12月25日蒋介石终于同意各方所提的谈判条件,西安事变就此和平解决,张学良亲自送蒋及宋氏兄妹返回南京。

  无疑「西安事变」是对*发展的一大转折点,也同是中国国运的一大转折点。因为,自此,中国人暂缓不再花精力去打中国人;而是,联合一致,齐把枪口对外。至少,在言论宣传上如此,在随后部署上如此。但也不是一蹴而就。它还有一段力经各方推动过程。先是蒋介石发布了声明,矢言抗日,协议公开。而真正地采取行动又拖一年。不管怎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个人的「滑铁卢」。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张、杨二人的兵谏行动是对中国人民有功的;但是,蒋认为不然。所以,当张学良陪伴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张学良被囚禁。另外,杨虎城也被捕,关进监狱。国民党败退大陆前,还先把杨虎城处决。至于张学良则命运稍有不同。蒋介石1949年退往台湾时,把张带走,继续软禁。直至蒋介石去世了,张学良还是阶下囚。又蒋经国死后,张才回复自由。那时张已年过八旬,他选择定居夏威夷。最后在那终老。张留下了口述*。

  又,在「西安事变」前被逮捕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七君子,却要在监狱中待了足足一年,后因「七七事变」了,才全获释放。政治与公论,常不是同步。

  从*史学观点看,自1927年国民党展开清共起,至1936年蒋介石同意抗日止,为「十年内战」时期。因为在这十年内,国共明显对立。中国共产党自南昌等地举戈反抗,组成红军,集结江西,组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抗衡。蒋介石对江西*中央瑞金根据地发动五次的围剿,迫使*转移,绕道北上延安。*史称万里长征。蒋介石再调派张学良及杨虎城率东北军和西北军续进行剿共。直至发生西安事变才化敌为友。这之后便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至少双方表面连手,共同一致抗日。

第3章,第6节:七七事变,中日开战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7节:抗战初期,胜少败多

  第3章,第7节:

  抗战初期,胜少败多

  抗日战争,一般是指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所发生的日军侵华战争,特别是指八年抗战,即是,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因为历时八年,所以如此称谓。不过,亦有一些史家把上限提至「九。一八」事变,因为那是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事件开端。然而,因中国政府未起而抗日,所以,一般史家多数弃而不用, 因为据称那是侵华,不是抗日。

  史家把以上抗日的前后八年,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阶段。既称:初期、中期、后期;又称:御敌阶段、相持阶段、最后阶段。所谓「御敌阶段」,是芦沟桥的七七事变起,至武汉、广州失守后为止。大概由1937年7月 至1938年10月。在这以后,日军因为发展战线范围太广,兵力过份分散,无法集结进击。于是,开始加强诱降的手段和策略,一方面是意图保持已占城市,另方面是吸纳汉奸以华治华,这遂进入一段较长期的「相持阶段」。其跨度由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的最初几年;前后六年。至于「最后阶段」是中日双方于结束前在西南地域那段互相攻战,然后,是日本向盟军投降同时亦在中国停战。

  现时史家指出,当年蒋介石的御敌策略,有成有败。成,是把日军大规模地诱至华南,使其陷于地窄山多的地盘内,无法运用重型武器,削弱其后深入进攻。所以,他弃平津平原而集军于淞沪之战,逼使日军南下,锁于华中丘陵。败,是对抗战没有作好部署计划。尤其是在淞沪弃守撤退时候,决定流于仓促,大军崩如山倒。继而迁都重庆,南京迅速失陷。守城总司令唐生智本率十五万兵抵敌三天后先跑了,余众十万又打三天,城破之后尽皆殉职。逃离者极少数。又日军进城后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历时长达两月,死难者三十万。日军可恶!人性可悲!

  中国方面整个御敌阶段的过程大致是这样:七七事变发生,平津相继失陷。中日交锋移到淞沪。上海的那场保卫战曾进行三个月,国军还是输了,撤退乱作一团。苏杭接着失守,同日宣布迁都。日军遂沿长江向西进军。之前曾声明可死守六个月的南京守卫战,只曾战斗了六天,于12月13 日失陷。国民政府已于11月21日迁重庆。

  1937年国共再携手合作。8 月底双方达成了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进行独立的对日游击战。 9月,国民党开大会通过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原则,搁置「安内」,共同「攘外」。全国分为五大战区。基本以国军为负责正面战场,展开御敌抗战,主要阻敌西进。所谓「五大战区」的划分在初期大致由北至南,沿海而下,然后自东移西。第一战区(河北、山东)初由蒋介石担任司令官,继由程潜接任;第二战区(山西、察哈尔、绥远)由阎锡山任司令;第三战区(江苏、浙江)初由冯玉祥担任司令,淞沪战争起由蒋介石兼;第四战区(广东、广西)由何应钦担任司令;第五战区(安徽、湖北、河南)初期司令蒋介石,后由李宗仁接替。同时,全国军队 (即原中央军及其它各地方派系军,包括改编后的红军在内) 又改叫集团军,番号由1开始,命著名的将领分别统率,如薛岳、陈诚、顾祝同、张发奎、孙连仲、余汉谋、胡宗南、卫立煌、蒋鼎文、罗卓英等,又八路军亦叫作「十八集团军」。此外,合南方各地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

  在华北、华东、华中最初战事中,以淞沪之役保卫上海的战斗最为激烈。中日作战长达三月,虽然最后失守,但,却就此打破日本三月灭华之谈。同时,北平、天津早陷。日军挥兵进入山西,迫向太原。于是,另有保卫太原会战,这是属于第二战区,由司令阎锡山统军,有杨爱源第6、及傅作义第7集团军等负责率领正面御敌。另外加上朱德所率18集团军三个师从旁以游击战配合。 9月25日八路军第 115师在*统率下开赴山西后在平型关东北设伏,曾大败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于中途,杀敌逾千,并檄获大批辎重车辆及马匹等。因这是日军西进首吃败仗,不独粉碎了日军不败神话,并为全民抗日打了兴奋针。此役规模虽小,但却列为大胜,曾使*名声大噪。此外,八路军第 129师在刘伯承统率下也曾于10月19日晚成功突袭一日军机场毁机二十四架。然而这些都是小胜。平型关还是被日军攻下了,继于11月8日太原亦告失陷。

  与此同时,日军在华北的战场进军山东。省长韩复渠放弃泰山天险而自顾逃命,济南失守,全省沦敌。蒋介石在河南将他扣捕枪决,据云,杀一儆百,以安民愤。

  进入 1938 年后,中国最大的防御战有二,其一是徐州会战,其二是武汉会战。徐州位于江苏,海陆要道,属于第五战区。由司令李宗仁统领正面抗战。日军则由矶谷师团自东推进,后来板垣师团自北南下夹攻,最著名的御敌战役是台儿庄。根据记载,此役国军集兵达六十万,日方亦遣兵廿四万,双方曾力拚于台儿庄内。先是日军发动 攻势,占去该镇四分三地,后来中方合围反攻。鏖战由3月 23日起至 4月7日止,双方伤亡惨重,中方二万,日方亦一万多。最后日军撤退。此役国军胜利。但也只是暂时。因日军于5月 19日攻下徐州,继而进逼武汉。

  史载,为了阻敌西犯武汉,使有时间多作准备,蒋介石下令于 6月 11日炸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