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行研制坦克的同时,日本还注意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法国装备的“雷诺FT”坦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很快便引进了这种坦克,并开始了仿制。
法国雷诺公司早在1916年5月就开始研究制造一款装甲车辆,这就是后来的“FT”坦克,通常被称作“FT…17”。法军一共订购了约1000辆。在配备37毫米炮的型号进行测试之后法军订购了又650辆。在战争结束前,法军共得到了2697辆。有记录显示至一战结束时,FT交货量为3177辆,其中514辆交给了到法国参战的美军,有3辆卖给了意大利。至1921年,法国共生产了3728辆FT,包括2100辆机枪型、1246辆炮型、39辆75毫米自行火炮、188辆指挥坦克和155辆供坦克学校教学之用。
“FT”坦克是配备旋转式装甲炮塔的坦克。其炮塔在顶部,发动机尾部,驾驶员在前部。“FT”坦克的车体为将钢板铆接式,引擎位于车体后部,车体两侧各有一副履带。车体顶部安有一个可转动炮塔。坦克乘员为2人,驾驶员及车长兼炮手。武器为一挺“哈乞开斯”8毫米机枪或37毫米低射速半自动火炮。
德国战败投降后,让大量造出来对德军阵地玩车海战术的“FT”坦克没了用武之地。战后法国将囤积的大批“FT”坦克向海外倾销,买主多达十几个国家,包括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巴西、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当然也包括日本。以至于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部队都装备了“FT”坦克,而且往往是装备的第一款坦克。
在1920年日本购买了120辆配备机枪或者火炮的“FT”坦克,用于装备其骑兵部队。日军将这种问世于1917年一战期间的坦克命名为“丙”型战车。日军骑兵军官对其装甲厚度和越野能力非常满意,但对其时速只能达到7公里则颇有微词。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演练之后,日本军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组建至少一支装备装甲车辆的骑兵侦察部队。但在1922年,军部又改变初衷,认定只有步兵才能装备装甲车辆。随即这些坦克被调配给了各陆军步兵师团。
在1921年前后,部分“丙”型坦克更换了日本自制的3式重机枪或11式37毫米炮,但因原炮塔太小而导致37毫米炮的操作十分困难。以至于后来所有的37毫米炮均被换成了重机枪。
除此之外,日本还尝试自己进行了多用途坦克的开发,即“丁”型轮履两用坦克。日本三菱公司设计的这款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轮履两用军用车辆做技术验证。因为在平坦地面尤其是公路上,轮式车跑得比履带车要快很多,而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履带的越野能力又大大优于车轮。所谓轮履两用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一辆坦克既有轮子又有履带,这样就可以行遍天下了。
1921年第一辆原型车建造完成。车体基本上是用钢板铆在一起的盒子状,前部略微向后倾斜。唯一的武器是架在前部的一挺8毫米机枪。对该车的测试后发现其实际应用起来很麻烦。从车轮模式转换到履带模式相对容易,只要将轮子慢慢升起,让原先悬空的履带慢慢落地就可以,15分钟就可以搞定(实际也够长的,莫非是靠手摇?)。而从履带模式转换到车轮模式却十分麻烦,因为车轮的悬挂系统设计得强度不足,无力将坦克车身连带履带抬离地面。要想完成转换则首先要将坦克开到两道和履带同宽的平行斜坡上,再将车轮降下但悬空着不接触地面,之后再倒车直到车轮接触地面为止。如此的转换方式麻烦无比。如果是在战场上,找到现成的两道斜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底盘过于复杂而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或者外力损坏。最终军部对这种设计失去了兴趣。而后来三菱的设计师也把这种脑子进水的设计扔进了垃圾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日本的坦克部队毕竟还是建立了起来,虽然单以坦克方面而论,日本仍然落后于中国,但日本的追赶速度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由于日本的工业基础仍然强于中国,加上日本高层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差距,因而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不足为怪的。
(三百零八)财政部长杨朔铭
(三百零八)财政部长杨朔铭
“日本还会有机会赢得胜利的”永田铁山看着窗外驶过的一辆辆坦克,充满激情地大声说道,“一定的一定”
河合操有些惊讶地看着永田铁山,似乎对这个平日里不动声色的人今天表现得这样激动感到不解。
“想要赢得胜利,还得要把握好机会。”河合操大将的话让永田铁山瞬间冷静了下来。
“是的,日本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永田铁山说道,“而且不管是什么机会,都需要牢牢的把握住。”
“那就是说,你也认为,和苏俄的合作是必要的了?”河合操听出了永田铁山话里隐藏的潜台词,看着他说道。
“只要对日本有利,哪怕是和魔鬼合作。”永田铁山坚定地说道。
“你想过没有,如果日本和苏俄结盟对抗中国,将一定会和米国发生冲突?”河合操问道。
“日本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和米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永田铁山说道,“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听了永田铁山的话,河合操大将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发出了一声粗重的叹息,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日本和支那,只能有一个成为亚洲的领袖国家。”永田铁山说道,“支那已然是米国的盟国,日本和支那和冲突不可避免,和米国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你说的对,日本从现在开始,不能浪费任何一个机会。”河合操想起了现在西伯利亚的前任上原勇作,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仿佛他现在也和上原勇作一样,置身于西伯利亚的荒原之中。
“支那国内的总统选举已经结束,徐世昌以微弱多数战胜了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曹锟,成为新任支那政府的总统。”永田铁山说道,“这样的结果,怕是内阁和参谋本部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是啊,徐世昌只不过是一介文官,无兵无钱,此次竟能胜过国内实力最为强横的军阀首领,的解出人意料。”河合操说道。
“那是因为,徐世昌的背后,有人支持。”永田铁山冷笑了一声,说道。
此时,杨朔铭的身影,又不知不觉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支那国内,还有比曹锟更强的军阀吗?”河合操问道。
“当然,那个取代段祺瑞的人就是。”永田铁山说道。
“不过,这个人不是已经不再担任‘战争部长’(指边防督办)了吗?”河合操知道他说的是谁,问道,“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吧?不象曹锟,可以坐拥三个富裕的省份。”
“他的解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这个人的可怕之处在于,无论他担任什么样的职位,总会把这个职位的能量放大到最大。”永田铁山说道,“如果我们的情报准确无误,这个人才是中国国内实力最强大的军阀。”
“为什么这么说?”河合操惊奇的问道。
“他现在虽然已经不在是权势超过总统的边防督办,也不是海军部长,可以说兵权尽失,但他对中**队的影响却还在,而他在担任两广巡阅使期间,已经安排他的手下接管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四个富庶的省份。”永田铁山说道,“而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新兴企业‘人和集团’便是由他控制的,他的家族和中国国内的江浙财团,晋商财团以及海外行商集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潜势力可以说遍及整个中国。而且此人有很深的美国背景。和他相比,曹锟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土财主。”
“原来是这样,那徐世昌如果是他在背后支持,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奇了。”河合操说道,“只是我不明白,象他这样一个拥有如此强大势力的人,为什么不自己来当这个总统呢?”
“这的确很令人费解。”听了参谋本部总长的话,饶是永田铁山足智多谋,也感到不解,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之色,“他其实本来可以成为第二个袁世凯的。而这一次,听说只当上了财政部长。”
“当支那政府的财政部长,可是大大的赔钱买卖。”河合操也有些吃惊的说道,“真不明白他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职位。”
根据河合操等人对中国政府的了解,虽然美国方面表示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改革财政,但现在的中国政府,财政收不抵支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差不多有一半的省份都不向中央政府解款,中国政府似乎对此也无能为力。中国海军的重新扩建和参加欧战,所费多来自于杨朔铭搞的“体外输血”和英美两国的贷款。而想要把这样一个大烂摊子整明白,绝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支那已经是现阶段日本的最大威胁了。”永田铁山说着,眼中闪过一道寒光,“他的一举一动,我们也需要密切注意。”
“他现在已经去了新疆。”河合操和永田铁山回到桌前,河合操又看了看迁政信的报告,说道,“也许很快就会回到北京了,听说他总是乘座飞艇在天上飞来飞去,他也不怕哪一天飞艇出现事故丢了性命。”
“我倒是非常希望这种事情发生。”永田铁山冷笑了一声,说道,“希望他能够做到足够的小心谨慎。”
两人正说着话,窗外的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挡住了太阳的光芒,让屋内的光线一下子变得暗淡了下来。
两人再次来到窗前,抬头向天空中望去,只见一艘巨大的飞艇正横亘于蓝天白云之间,永田铁山看到飞艇巨大的尾翼上那醒目的日本太阳旗徽标,一时间不由得心潮起伏。
在中国航空业快速发展的剧烈刺激下,日本的航空事业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这艘巨大的飞艇,便是日本最新制造的大型硬式飞艇。
“胜利是一定会属于日本的一定”永田铁山忍不住仰天大声的呼喊了起来。
新疆,迪化,机场航空塔。
头戴瓜皮帽身穿马褂的杨增新站在新建成不久的航空塔上,看着远处碧蓝如洗的天空和一轮烈日,不由得感到有些头晕目眩。
可能是站得有些久了的关系,他拄着拐的身子也变得有些发抖。
“他杨瀚之这会儿也该到了吧?”樊耀南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一边说着,一边示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取椅子,让大家坐下来等。
“再等等吧。”杨增新宽厚地笑了笑,在一位侍女的搀扶下,缓缓在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最近一阵子天气时好时坏,他是从天上走,弄不好碰到沙尘了也说不定。”
“是啊,这沙尘暴可不是闹着玩的。”樊耀南说着,也坐了下来,“不过,这飞艇在天上来去自如,倒也方便。”
“方便归方便,但这造价也着实惊人。”杨增新说道,“听说一艘飞艇的造价抵得上一艘军舰,还不算这停泊之场的费用,这东西对他们年轻人来说,是新奇好用,但与民生发展,却未必有什么助益。”
听了杨增新的话,樊耀南在心里颇不以为然。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思想眼界远比杨增新为高,只是碍于上峰的脸面,才没有贸然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