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82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682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就按照承诺,向印度援助了五艘航母,以及组成五支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十艘巡洋舰、二十艘多用途驱逐舰、十五艘远洋护卫舰与五艘快战斗支援舰,并且帮助印度开工建造了第一艘攻击核潜艇。除了从美国获得援助之外,印度还从德国采购了八艘高性能常规潜艇。
    进入二零四五年,美国还将向印度交付数十艘战舰。
    在二零四四年,美国海军还在迪戈加西亚部署了一支航母战斗群,并且常年与印度海军进行协同训练,帮助印度海军提升作战能力。此外,美国还向印度派遣了一千多名海军军事顾问,资助印度培训了数百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为了提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美军甚至出动了假想敌部队,对印度海军飞行员进行近实战训练。可以说,在这一年里,印度海军航空兵在训练中烧掉的燃油就有一百多万吨,由高强度对抗训练导致的损失比正常情况高出了好几倍。
    可以说,就算印度海军没有达到美国海军的战斗力水准,也差不了多远。
    当然,在印度海军航空兵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飞行员是返回祖国的美籍印度人,有的还是第三代移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印度人都是有印度国籍与血缘关系的美国人,在文化、价值观、处世观等方面,都更像美国人。要知道,到二零四四年的时候,印度移民已经过中国移民,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亚裔族群。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到二零四三年底,美籍印度人总数已经突破三千万,成为仅次于墨西哥人之外,美国的第二大移民族群。
    当然,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少得可怜的印第安人,其他人都是移民。
    从规模上讲,印度海军比中国海军小得多,但是有足够的资本打垮中国海军的两支印度洋舰队。
    为此,一月三十日,牧浩洋就下令让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
    四支航母战斗群聚在一起,总比分散成两支舰队好得多。
    一月三十一日,牧浩洋成立了特遣舰队,委任章玉廷为特遣舰队司令,在特遣舰队进入印度洋之后,由章玉廷全权指挥战区内的所有舰队,即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都由他调遣。
    二月一日,牧浩洋亲自到机场为章玉廷送行。
    “牧总,还是那件事,什么时候打,你得给我一个确切的说法。”
    “快了。”牧浩洋笑了笑,回答得非常简洁。
    “快了是多久?”
    “反正快了。”
    “牧总……”章玉廷有点不依不饶,可是又不好把话说得太狠。
    “这件事,我们早就谈过,是不是?”牧浩洋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虽然章玉廷是标准的海军将领,没有在陆战队服役,但是他比牧浩洋还高了一截,只是看上去有点清瘦,很有海军将领的特点。“什么时候打,我们说了不算,这是上面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时刻做好准备,在上面让我们打的时候,我们就打,而且要打出成绩来。其他的事情,我也不能多说,你清楚保密规定。”
    “好,给我一个大概的时间总成?”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开口。
    “如果心里没有数,我就没办法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也就不知道该让舰队去哪,总不能在印度洋里瞎转悠。”
    “你担心什么?我给你的都是核动力战舰,你总不会担心燃油不够用?”
    “可是……”
    “就这两三个月的事。”
    章玉廷一愣,说道:“这么快?”
    “四十二军三月底就能完成换装工作,老戚安排先西后东,所以不用等到四十二军完成适应性训练。”
    “你能确定?”
    “怎么,你还不相信我?”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章玉廷迟疑了一下,说道,“虽然我知道不是你的意思,但是我们都觉得,这次基本上都是戚凯威在做主,你这个总指挥只是挂名而已,根本没有挥作用。”
    “你们,还有谁?”
    “这还用说吗?”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别想那么多了,我自己有分寸。你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以为我把舰队交给你了,就能安心睡大觉。在收到捷报之前,我肯定会盯着你,不要让我失望。”
    “要不,你跟我一起去。”
    “你想得美,我才没那个闲情。”牧浩洋又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说道,“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快上飞机。”
    “行,等我到了再跟你联系。”
    牧浩洋点了点头,目送章玉廷搭乘的要员专机升空,才回到轿车上,吩咐司机直接前往元府。
    到底什么时候打,确实由元决定,不过也与牧浩洋的军事部署有关。
    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国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二零四四年六月底,杜小蕾以总理身份访问印度,正式提出,印度要么立即归还侵占的藏南地区,要么立即跟中国进行领土纠纷谈判,而且中国愿意派代表团去新德里,在印度的地盘上进行谈判,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印度必须在谈判开始前无条件驱逐所有**流亡份子,并且向中国移交人员名单。
    显然,杜小蕾的这次访问并不成功。
    回国后,杜小蕾立即出台了针对印度企业与印度在华投资的管制令,并且在全体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战火还没点燃,经济战争就打响了。
    到了当年年底,在中国表明立场,即与印度的纠纷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后,中国的主要盟国与大部分友好国家先后表示支持,巴基斯坦甚至提出,愿意与中国一道解决与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紧接着,针对印度的经济与贸易制裁战争全面打响。
    事实上,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到二零四零年,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就是美国与欧盟,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并不密切,中国搞的贸易制裁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这足以表明中国的政治立场,即印度不服软,中国就要举起大棒了。
    这也是促成印度加快军备建设度的主要原因。
    一月底,杜小蕾再次飞往新德里。
    这次,她不是去与印度总理谈判。用黄瀚林的话来说,总理是去给印度下达最后通牒。。。。T!~!
    ..
第六十六章 不可避免
    在南亚战略上,印度只是美国的一颗棋子。
    虽然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美国已经把战争提上了日程安排,但是在这三年内,美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主导美国基本政策的利益集团都深刻认识到,中国已经在战略上获得了决定性优势,而且这个优势足以确保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保持对美优势。
    显然,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战略上哪怕极为微弱的优势,也能左右两个级大国间的战略平衡,并且在具体层面上被放大无数倍。比如,中国在可控聚变核能上掌握的技术优势,在经济层面上就被放大了许多倍,即中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比美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更加牢固,实际获益也比美国多得多。
    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在二零四零年做的一次调查,以中国为的东亚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已经过了以美国为的北美经济体,如果算上南亚、中东等地区,中国经济体的总体规模也过了美洲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体的效率比美国经济体高,即能够在人口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获得比美国高得多的综合经济实力。只要中国在能源技术上仍然保持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放大,最终在经济上全面越美国,使美国丧失经济主导权。
    这一点,在货币上已经反映了出来。
    到二零三八年,全球气候灾难逐渐过去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接近美元,而到二零四三年,人民币的影响力已经过美元。当年,全球有七十七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人民币直接贸易协议,而继续使用美元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国家只有七十五个;前者囊括的人口总量在十八亿左右,而后者只有十五亿;从经济规模上看,前七十七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三百七十八亿元人民币,而后七十五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一百零三亿美元,约和二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
    这些都表明,美国衰退已经不是预测,而是事实。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美国不力求改变,而且是决定性的改变,被中国“和平越”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要想谋求决定性的改变,唯一的办就是战争。
    问题是,对美国来说,在经济规模已经不如中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中国开战,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显然,美国必须想方设的削弱中国。
    如此一来,印度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正如牧浩洋的判断,美国当局试图通过战略越式展,抢在中国之前完成军事技术革命,把军事实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上,在中国没有完成新一轮军事变革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此抢得先机。
    暂且不说这套战略是否行得通,至少在实施阶段,印度显得至关重要。
    说得简单一点,印度起到的战略牵制作用,能为美国提供数年时间,而美国需要的就是这几年时间。以二零四零年左右的国际局势来看,如果中国盯着美国,即通过进行新一轮军事变革,就得采取相对温和的对印战略,避免中印矛盾激化。原因很简单,在进行军事变革的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肯定会有所降低,或者说军队的作战效率将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对印度动战争。如此一来,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印度武装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就算中国及时完成了军事变革,美国也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迫使中国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权,一直压着中国打,迫使中国在战败之前向美国妥协,或者在几年之后战败。相反,如果中国在此之前对印宣战,打算先消除后顾之忧,美国就能获得足够的战略展时间,并且利用印度削弱中国,同样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掌握主动权。
    由此可见,不管中国是否对印度动战争,美国都能获益。
    只是,实际情况与美国当局预料的有所不同。
    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加快了军事变革的度,特别是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后,中国的军力展度远远过了美国的估计。别的不说,在二零四零年之后,中国的军费开支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中国的物价比美国的低得多,购买力相对较强,人员津贴开支也比美国低得多,因此可以在装备采购与研上投入更多的经费,等于中队能以更快的度进行装备换代。
    结果很明显:美国的战略优势正在一点一点的丧失。
    到了二零四四年,中国的军事变革度继续加快,军事开支再度过美国,而且大部分用在了装备采购上。
    这个时候,美国当局已经意识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开战。
    更确切一点,中国很有可能在印度完成国防现代化建设之前动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后顾之忧。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个变数。
    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直接支持印度,向中国宣战;二是间接支持印度,让中国在这里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