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68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668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月份,杜小蕾向全体代表大会提交了总额为十七万九千亿元的国防预算。
    经过长达一周的审议,全体代表大会最终通过了其中的十六万七千亿元,砍掉的一万二千亿元都是没有必要性的装备项目。
    与前一财年度相比,国防预算增幅高达百分之三十七。
    可以说,这是自二零四一到二零四二财年度之后,国防预算增幅最大的一年。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也不低,但是仍然比不上国防预算的增长幅度。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之后,中国在二零四四到二零四五财年度的国防预算总额相当于二零四三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一,创造了自二零三五到二零三六财年度之后的最高纪录。
    要知道,在对日战争期间,包括战争开支在内的国防开支也仅占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点七。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增加国防预算。
    在同一财年度,美国国防预算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二点八,是自美国侵越战争之后的最高点。
    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与美国的国防预算同比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双方都不遗余力的把资源用在了军事建设上。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把二零四四年当成了中美全面战争爆的起始点。
    虽然战争还没有爆,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两个级大国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积极为战争做准备。
    照这个趋势展下去,十年之后,中美国防开支就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绝对是战争爆的临界点,因为再继续拼下去的话,中美两国的经济都将崩溃。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最激烈的一九四三年,美国的国防开支也只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三。当时,最极端的情况出现在苏联,国防开支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四。
    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国防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说得直接一点,只有战争,才能避免国民经济崩溃,而且得是一场足够大的战争。
    正如牧浩洋所说,制造麻烦的不是中国。
    巨额国防预算得到批准之后,中国的战争机器就全运转了起来。
    因为实际获得的预算比真正需要的多了九千亿元,所以在保证必须装备的制造与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牧浩洋把这九千亿元全部用在了军事基础与军事工业基础建设上,比如扩大军事基地规模,增强军事工业生产力。别的不说,当时大连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等十二家大型造船厂就获得了总额三千六百亿元的基建费用,用来扩充造船实力。
    可以说,牧浩洋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而且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
    有了这三千六百亿元,中国造船厂的十万吨级船台由十二个增加到二十个、五万吨级船台增加到三十六个、三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四十八个、一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八十八个,总体造船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与造船能力有关的,还有造船工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的数量,钢铁生产能力,电力生产能力,机械生产能力等等。只有在这些因素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况下,总体造船能力才能达到理论值。
    显然,这不是军方能够办到的事情,而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一大电力生产国、第一大机械生产国,而且中国造船厂的效率也名列世界前矛,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提前储备人力资源,在战时进行动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总体造船实力,让国家战争机器全运转。
    除了提高造船能力,剩下的五千多亿元,也花到了该花的地方。
    比如,沈飞与成飞各得到了八百亿元的基建经费,把J…31/J…33与J…30/J…32的生产线各增加了一条,确保在战保障时情况下,能够达到年产八千架战斗机的水平,并且确保每条产线都足额配备技术工人。显然,后者才是重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条产线上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技术工人就能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爆后,成飞与沈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半年之内,再扩充四条产线,把战斗机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二万四千架,并且以每年都能扩充一倍以上。
    此外,在这一千六百亿的特殊拨款中,大概三百亿元用来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研制工作。
    没有这笔钱,第六代战斗机最快要到二零四五年底,也就是二零四五到二零四六财年度才会列入装备计划。
    有了这笔钱,意味着第六代战斗机能提前一年上天。
    在谁也不知道世界大战将在什么时候爆的情况下,提前一年获得新式战斗机,绝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时,还有大约二千二百亿元用于扩充军事基地的容纳能力。
    别的不说,横滨港就因此在两年之后,成为了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沿战略港口,而浩洋港、加勒港、瓜达尔港、那霸港与舟山海军基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建。还有八座海外空军基地、四座海外陆战队营地、四座海外陆军基地也得到了足额基建拨款。连当时刚刚租借给中国的苏比克湾也开始大兴土木,在三年后成为了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
    很多人在评价牧浩洋的时候,都记住了他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没有记住他在军事基础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为中**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的英明决定,花数千亿元去增强军事基地与军事工业的基础设施,那么在随后爆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肯定无法爆出远远过美国的战争潜力。
    即便是牧浩洋本人,也认为他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最为重要。
    当然,在二零四四年,牧浩洋先要考虑的还是对印战争。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没有想过去指挥这场战争,毕竟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足够辉煌的功劳,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承认,即便再打一次胜仗,也不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反而会耽搁他人前程。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爆,他也不可能独自挑起大梁。中**队需要一名无往不胜的统帅,更需要大批常胜将军。
    正是如此,六月初的时候,牧浩洋正式向黄瀚林提名,让戚凯威担任对印作战总指挥。
    结果却大出他所料,黄瀚林直接驳回了牧浩洋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总指挥,并且由他全权任命各级指挥人员。
    这让牧浩洋非常恼火,甚至让他觉得,黄瀚林在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别的不说,戚凯威对这个位置觊觎已久,他显然不会知道这是黄瀚林的安排,就算知道了也会认为是牧浩洋影响了黄瀚林。虽然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关系非常不错,加上黄峙博还经常请两人过去喝茶,但是真要闹出矛盾的话,两人说不定会斗得你死我活,而这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问题是,牧浩洋无法改变元的决策,而且黎平寇也支持由他出任总指挥。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牧浩洋只能任命戚凯威为地面作战总指挥,并且在昆明建立地面作战司令部,全权任命指挥人员,并且全权负责地面作战行动。母祁铁仍然是空中作战总指挥,司令部也设在昆明,配合与协助戚凯威。在周渝生拒绝之后,牧浩洋只能任命章玉廷为舰队作战总指挥。
    至于他自己,则留在总参谋部,担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负责协调工作。
    第六十章精锐之师
    在牧浩洋安排指挥机构的时候,陆军与空军的换装工作也开始了。
    先换装的陆军部队是部署在重庆的第十三集团军,该集团军也被戚凯威选为对印作战的头号部队。
    这里,不得不提到腾耀辉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想做,却没有做成功的事情,即用战区制替代军区制。
    从性质上讲,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就是军队的职能。军区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国内稳定与保卫国土,属于典型的战略防御型军事结构。战区制的主要职能是捍卫本土与维护国家利益,属于典型的战略进攻型军事结构。
    可以说,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正是中**事力量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黄峙博起的军事改革,就是要把中**队打造成一支战略进攻型军事力量。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战略转型有关。
    在黄峙博之前,中国的主要利益在国内,即以本土防御战略为主。在黄峙博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中国的海外利益逐步提高,急需一支具备战略进攻能力,能够在世界各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力量。
    可惜的是,如此重大的军事变革,仅仅十五年肯定不够。
    离开总参谋部的时候,黄峙博只为接下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事情,就轮到腾耀辉来做了。
    事实上,这也是黄峙博积极支持腾耀辉出任总参谋长的主要原因,因为腾耀辉是海军将领,而且是“大海军主义者”,注定他是一名积极主张战略进攻的军事统帅,也就会完成黄峙博的军事改革。
    同样的,这也是黄峙博在退役后一直住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军事改革,重点不是海军与空军,因为与陆军相比,海军与空军的根基都不够扎实,所以是军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阻挠者。相反,陆军的影响力足够大,而且注定会在军事改革中遭受损失,所以陆军才是军事改革的阻挠者。腾耀辉是海军将领,在陆军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黄峙博。如此一来,只有黄峙博坐镇北京,挡住那些阻挠军事改革的陆军将领,腾耀辉才不会受到影响。
    即便如此,这轮军事改革进行得也很不顺利。
    有本质上的变化,肯定就有形式上的变化,而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是撤消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七大军区。
    要知道,在腾耀辉当上总参谋长之前,海军与空军基本上脱离了军区。
    也就是说,七大军区,实际上是以陆军为主。
    撤消军区的话,意味着数百名将领、数万名校官、十数万低级军官要么退役、要么打入冷宫、要么丢掉职务,这等于一下动了几十万人的蛋糕,特别是军区制的既得利益者,即七大军区的主要将领。
    为此,腾耀辉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方针。
    当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集团军固定隶属于某个军区的陈规,先把卫戍北京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南京军区,然后陆续对所有集团军重新做了部署,切断了军区与集团军的直接关系。随后,腾耀辉开始裁减陆军规模,把十一个甲类集团军缩减为八个,七个乙类集团军全部并入甲类集团军,借此机会对集团军指挥阶层大换血,从而切断了集团军内部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最后,腾耀辉才在新的陆军指挥体系下,逐步把一些军区合并为战区司令部,比如沈阳军区、北京军区与济南军区合并为中央战区司令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