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此,在宣誓就职后,麦克米伦立即着手加强军备。
只是,仅仅加强军备,只会酿成第二次冷战。
虽然在与前苏联的第一次冷战中,美国大获全胜,不费一兵一卒就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红色帝国,但是为了这个胜利,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数代美国人生活在随时可能全球毁灭的核阴影中,并且付出了难以想像的代价。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半数以上的美国人在自家后院修建防空洞。
再用一场半个世纪的冷战来击败对手,显然不大现实。
军备竞赛要搞,更重要的是得设法削弱对手,让对手无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也就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为此,麦克米伦耍起了手腕。
上任后,麦克米伦按照惯例,首先对西方主要盟国进行访问。在巴黎会见法国总统的时候,他首次提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核裁军。二零一八年初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又向俄罗斯总统提出,为了子孙后代,所有有核国家都应该全面销毁核武器,尽快实现全球无核化。
这些外交手腕,只是麦克米伦走出的第一步。
显然,不会有哪个国家积极相应他的号召。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拥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其他国家放弃核武器,国家安全将更加没有保障。法国要想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并且在欧盟中占据主要地位,就得依赖其战略核力量。俄罗斯要想成为全球大国,恢复往日的荣耀,也得依靠战略核力量。即便是英国,也得为今后可能遭遇的挑战考虑,毕竟美国不可能帮助英国解决所有问题。至于中国,更加不会在削减核武器的问题上松口,至少在常规军事力量具备相当实力之前,不会拿削减核武器说事。
从外交上看,麦克米伦这么做,只是在积极改善美国的国际地位。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美国答应削减核武器,而其他国家不肯答应、或者不做回应,美国就站在了人类文明光明的一面,其他国家则在危害人类文明的共同利益。如果其他国家被迫答应削减核武器,美国就能利用大得多的核武库,向其他国家施压,从而在核裁军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只是,在二零一七年的大背景下,削减核武器绝对是镜中花、水中月。
玩了这个手腕之后,麦克米伦做了第二件事。
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由他亲自任命的国防部长钱德勒。
仅仅从战略上围剿中国还不够,毕竟中国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国,而且在全球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短期内、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也许半个世纪,中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即便美国使出各种办法,也无法完全孤立中国,也就无法阻止中国以不流血的方式成为全球头号强国。
至少在经济上,要不了多久,中国就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与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搞军备竞赛,就算美国能取胜,也需要很多时间,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因此,要想遏制中国,就得在其他地方下手。
冷战不行,只能“热战”。
中国很强大,可是并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比如在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一个连自家的麻烦都没解决掉的大国,有资格去别的地方指手画脚吗?
总在几十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识到,沉睡的东方巨人正在苏醒,迟早有一天会对美国构成威胁。最初的时候,特别是在第一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随着美苏冷战愈演愈烈,中苏又因为意识形态分道扬镳,美国开始积极拉拢中国。前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又在初期全面倒向西方,中国不但失去了继续拉拢的战略价值,还因为意识形态等问题,成为美国新的围剿对象。在这几十年间,美国一直没有松开遏制中国的那只手,即一直在利用台海问题,制约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阻止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大国。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台海矛盾的价值显现了出来。
任何一个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看出,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必然把战略重点转向台海,以实现国家统一为主要目的。
从国家战略来看,中国也确实在这么做。
不管是大力扩充海空军、还是积极扩大在东南亚与南亚的影响力,都是在为解决台海问题做铺垫。
从战略上讲,只有稳住了东南亚与南亚,消除了其他战略方向上的威胁,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完成统一大业。
只是,要想实现统一,中国必须正面东面的邻居。
台海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东海争端绑在一起的,或者说台湾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台海争端涉及到了日本的根本国家利益。
中国必须面对日本的威胁与挑战。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麦克米伦,还有林德伯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德伯格决定从日本本土撤军,为麦克米伦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打下了基础。
说得简单一点,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本战略,就是利用日本的野心,让日本对抗中国,美国则退居二线,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然后从中日对抗中牟取利益。
这个战略很简单,能不能奏效,还得看日本是否肯上道。
目前看来,日本的表现没有让美国失望。!~!
..
第二十一章 点燃导火索
如果说美国是台海问题的始作俑者,那么日本就是台海问题的利益攸关方。()
对美国来说,台湾不过是围剿中国的战略链条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最多只能从台湾突破第一岛链,获得进入西太平洋海域的战略通道。因为在台湾北面有琉球群岛、南面有菲律宾诸岛,所以台湾仍然处于美国的战略包夹之中。即便中国进入了西太平洋,也要面对美国精心部署的第二岛链,还得跨越大半个太平洋,才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美国有着非常巨大的战略纵深,丢掉第一道防线不会立即产生明显影响。
对日本来说,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在进入西太平洋之前,中国只能在东海方向上对日本构成威胁,日本只需要加强西部地区的战略力量就能应付。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日本的战略安全已经严重恶化。
原因很简单,志愿军没有全部撤走,而且朝鲜欠下巨额外债,迟早会把军事基地租借给中国。获得朝鲜的军事基地之后,中**队就能进入日本海,从北面威胁日本本土,让日本不得不延长战略防线。
如果中国获得了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将面临全面包围的威胁。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日美同盟协议摆在那里,除非中国有信心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而且在海洋上战胜美国,不然就不会攻击日本本土。
对日本来说,最应该考虑的不是本土安全,而是战略航线安全。
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料进口国,日本的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非洲农垦团的粮食、中东的石油、东南亚的橡胶与澳大利亚的矿石,都需要经海上运输,而其中超过六成由西南战略航线输入。
这条航线,必须经过台湾周围海域。
试想,如果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控制了台湾周边的国际航道,即便是规模有限的战略封锁都能搞垮日本。
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就跟随美国,多次重申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利益。
随着美国逐步退出西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防线,日本出于基本安全考虑,必然会积极填补美国留下的势力真空。
事实上,日本就是这么做的。
在西表岛建航空站、在与那国岛建海军码头,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台海,增强在西南战略航线上的军事存在。
相对而言,中日在钓鱼岛上的主权争端根本算不了什么。
日本对基本战略安全保障的要求无可厚非,中国实现统一大业的追求也很正常,因此双方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足以让双方兵戎相见。
美国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点燃导火索,让这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不可放弃的利益干上一架。
现在,这个时机成熟了。
年初的时候,钱德勒就嗅到了中日间的火药味,特别是在日本宣布增强冲绳群岛的军事部署之后。
侍机制造矛盾,把中日推上战场,不是钱德勒的决定。
这么重大的事情,国防部长也无权做出决定。
只是,钱德勒非常清楚麦克米伦的想法。
宣誓就职之后,麦克米伦做了很多事,但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选民已经对他感到失望。明年,新的大选将再次开始。在此之前,麦克米伦必须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选民的支持。
他要做的,就是引爆一场没有美国参与、却能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这场战争,让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已经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构成了切实威胁,从而用民众的意志来主导未来的美国政策,帮助他通过多项有助于增强美国战略实力的重**案。
对麦克米伦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引爆中日矛盾。
只是,这件事绝对不能与美国扯上关系,不然美国就有可能卷入中日军事冲突。
麦克米伦把这件事情交给了钱德勒,因为出任国防部长之前,钱德勒是CIA局长,还是退役的四星上将。
按照麦克米伦的指示,钱德勒做了精心部署。
三月份,中国的情报船在钓鱼岛附近被日本海上警备厅的巡逻舰撞沉后,钱德勒向西太平洋派遣了一艘攻击核潜艇。为了掩人耳目,或者说避免扯上关系,这艘潜艇部署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而不是关岛的阿普拉港。
这艘潜艇只有一个任务:侍机在中日之间制造事端。
经过两个月的耐心等待,机会终于到来了。
“情报船事件”之后,虽然中国非常克制,没把集结的舰队派过去,只是在舟山群岛海域搞了一场特别有针对性的联合登陆演习,搞得台海局势一度火药味十足,但是中国海军没有退缩,而是把行踪更加隐秘的潜艇派往东海东部海域,监视附近的日本舰船,以及勘测海底地形。
日本也没有退缩,针锋相对的派去了潜艇与反潜巡逻机。
只是,这些对抗全在台面下进行,双方都没有大肆声张。
为什么要这么做?钱德勒非常清楚。
在局势恶化到必须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之前,中日都缺乏必胜的信心,或者都认为能够通过非战争的方式获得更多利益。更重要的是,军事层面上的秘密对抗,并没有涉及到双方的核心利益。
中国大搞军事现代化,已经使台海局势恶化。
早在二零一六年,刚当选的台湾“总统”李明奎就不顾退居二线的刘俊实反对,提出新的军火采购案,包括拿二百四十亿美元从美国采购一百六十架F…35A战斗机,并且重新提出采购常规潜艇。
中**队在舟山群岛搞联合登陆演习,让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在针对台海。
结果是,四月份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