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阴阳脸 >

第35部分

阴阳脸-第35部分

小说: 阴阳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当十日登床,扬擢风雅”的记载,但因自己有急事须立刻赶回苏州处理,不得已于九日午后两人只好怏怏而别。 
此后余怀一直由姜如须陪同在苏州四处清游,头上估计又戴上了那顶凡不戴者均以违法论处的古怪的凉笠,上面的红缨如同鲜血或者火焰,想象它骄矜的色彩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或残山剩水间频频出没,该是多么刺眼且让人黯然神伤的风景!尽管如此,我们文章中的这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物依然让自己尽可能显得意态潇闲。他在灵岩山凭吊吴宫残迹。在西崦虎山桥拜访当地义民徐玄初。他甚至与故人林若抚在光福寺后的山下童趣盎然摘杨梅。在万峰禅院与“论经之余频涉世谛”的吴中高僧剖石和尚讨论因果,色相,和朝代更替。空余时间除了继续写作手头那本指摘前人谬误,考订典章沿讹的批评著作,大半在与姜如须、王公沂的即兴式闲聊中被打发。有一次他们宿酒微醺在舟中联句,面对如梦家国,如水人生,仿佛要暗中比赛谁更大胆似的,那些触忤时忌,完全可以被用来作为意图谋反证据的诗句脱口而出,又是“朔马躏幽燕”,又是“低头泣杜鹃”。当时南明鲁王、桂王残余势力尚在舟山、福建、两广一带纠集郑成功、张苍水等图谋恢复,因此仅诗中“南云通北粤”一句,在大兴文字狱的清代初期恐怕就是不止一颗脑袋的事情。事后可能他们自己也为此感到害怕,催舟急归,加上当时又天气突变,以至在当天的日记里留下了“薄暮至横塘
,风雨飚作,电光绕船,船几没”这样惊险的记载。 
第三章
余怀出游(3)
三位女性 
《三吴游览志》以日记的形式展示了作为前朝遗民的余怀日常生活的一个时间剖面。它的魅力当然完全在于它的真实。而我在此前的叙述中有意略去其中异性的部分并非故意卖关子,而是想以更为集中的方式加以描述与交代。如果我们打算相信他文中所记已没有任何隐瞒,那么先后出现在他旅行中且有特殊关系的女性共有三位,而且全都集中在华亭,这大约可以被用来解释他在当地的逗留时间何以如此之长。由于这册日记当时并没考虑要成书出版,故而书中对自己私生活部分的记录应该大致真实可信。如前述丹阳的暧昧与昆山飞舟追丽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一般读者可能很难接受他在两性问题上所表现的轻狂乃至放荡。也许在他们看来,与其说余的身份是一名遗民作家,不如说更像是当今国外影视界或娱乐界的某位二流明星。然而,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士大夫阶层,一位名士玩女人的手段以及数量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被视作他才气与知名度的一个衡量标准。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在当时全国色情业流行的主流话语:一个富翁如果有幸搞了一个名妓,这是可恶的伧父行为!相反,如果一位才子搞了她,则可以被认为是文化盛事。 
将小家碧玉蕙如与余怀在华亭结交的另外两名女性区分开来,是因为她最初与作者之间的那种“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式的纯情关系。她不像出现在余怀以往生活中的那些投怀送抱的歌妓或者善解风情的闺阁诗人。事实上她的家也确实住在水边——与一位性情乖僻的当地文人薛薜雨彼此相邻——并在余对此人的一次例行拜访中偶然相识。作为一名略通书画文翰又自负美貌的小城佳人,她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这位名闻天下的才子有着相当的兴趣,同时在内心又告诫自己不能表现得过于热情。不清楚初次见面时彼此情感的发展程度,但在当晚的日记里我们饶有兴趣地读到余对他的朋友能够有幸与美人“暮蔼晨吹,芳馨相接”的地理环境的羡慕和妒忌。这以后两人的关系若即若离。直到有一天余情思若狂从薛薜雨家里出来,“渡小桥扣竹扉,蕙如幅巾纨扇,扶病以出,真可谓南方有佳人矣。……”由于原文以下紧接着就是余别去时留赠的两首内容丰富的情诗,我想任何有心的读者都相信这里有一部分文字应该已为作者省略或此书编辑出版者所删去——出于为贤者讳的良苦用心。这种忌讳想必可以为我们所理解,因为就在当天早晨,他才刚刚把当地另一名绝色女子送出他的私人游艇——连同他作为赠品的文采斐然的七章诗。后面那首甚至还是分手前
不久才“抚摩其胸口占”。在不到十二小时的时间内分别与相互认识的两名美女幽会,这样的速度与精力,应该可以让前辈高人如西门庆先生者感慨后继有人了吧! 
这名“雾鬓烟鬟,娇嘶若病”,一大早从余怀舟中出来,娉娉婷婷消逝在沿河烟柳中的女子名叫陆楚云,职业身份是当地剧团的演员。她的身世几乎与她的容貌一样楚楚可怜,十二岁不到就离开家乡嘉善,在南京的风月场所为客人侑酒,此后又学音律歌舞。清兵过江后她与曲中姐妹流寓华亭,以演戏为掩护继续自少女时代就开始的卖笑生涯。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风尘女子对来自权势与财富的性要求几年来她一直持鄙夷的态度,唯一能令她心悦诚服的是名声与才气。这同样也是秦淮这所学校教育的结果。二十四岁的皮肤白头发黑的柳如是因此主动委身于六十四岁的皮肤黑头发白的钱谦益,从而成为这方面最鼓舞人心的经典。她与余怀的欢好看来属于典型的男女间的一见钟情。从后者抵达华亭后第二天偶然在朋友陪同下看她登台演《拜月亭》一剧,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登门访艳,成为她那“窗壁洁清,几榻香静”的闺房的座上佳客。半个月不到我们这位旧时代的追星一族已出现在余怀舟中——为自己的崇拜付出代价——而且一进船舱就是整整三天不出。有关此人的另外一件事想来也很有意思,数年前有朋友偶然告诉我她与吴梅村也有一腿,我的第一个直觉就是肯定与余怀有关。这次为写作此文找来吴的全集细读,果然一下就在诗全集卷八找到了
吴的两组赠诗,而且数量竟有十四首之多。时间是壬辰上巳(公元一六五二年春天)也即余怀相好此人的两年以后。另外在余的日记里也找到了他离开华亭前一天,曾特意请张友鸿画一楚云小像带在身边的记录。旧时代的文人看来还是有不少东西可让我们学的。至少对当代文艺圈的那些为女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的所谓名人影星,这一条小小资料就足以令他们全都无地自容。 
陆浣月的情况相比之下肯定要简单得多,她的年龄大约与余怀仿佛,而彼此的友情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前朝——一六四四年的初春。这位风韵犹存的嘉善名妓的艳名二十年前就已在秦淮传播。日记中没有出现两人的风流记载显然事出有因。事实上她的真实身份是楚云的养母,而前述名士美人间的那场快餐式爱情暗地里可能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尽管她的徐娘风韵对余仍然有着相当的魅力,但我想即便是最具有想像力的人,也不大敢相信他同时将母女两人搞定那种纳博科夫小说里才有的荒唐情节。有关陆浣月的记载在她女儿钻入余船舱以后再也未见出现,因此将她的形象定位于两人情事的媒介者与推动者可以大致无疑。 
诗词、赋、札、旅行杂记 及其它 
与我们的主角以往的任何一次出游一样,公元一六五○年春天的这趟完美旅行的战利品除友情、女人、美酒佳肴、江山胜概和市井风俗,还有大量感时伤怀、寄情寓事的即兴式作品——与日记混杂一起——既作为他勤于著述的良好个人习惯,也是后人看好这本薄薄小书的一个主要理由。民国初年上海进步书局在重刊此书的编者提要中,也曾采取将它与陆游的《入蜀记》相比较的方式,并认为后者由于有事无诗所以不免要略输一筹。如果谁有兴趣对全书作一详尽检搜,就会发现它们的数目加起来总共有八十八篇之多——速度上甚至超过了一天一篇。假如我有统计局官员的才能,相信一定会绘制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图表,以对得起这些才气纵横的华翰词章。然而事实上我当然没有,因此只能勉勉强强以时间为经城市为纬,将它们罗列出来,于是就成了下面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样子: 
丹阳 《赠方坦庵太史》七律二首。 
无锡 《海天落照歌》七古一首。 
苏州 《虎丘新绿歌》 七古一首。《采茶记》传记一篇。《过姜如须旧宅》七律二首。 
昆山 《昆山女郎荡桨歌》七古一首。 
华亭 
《来鹤楼用少陵重游何氏山林韵》五律四首。《赠子山诸君》七律二首。《野庐诗叙》序一篇。《春宴即席》七律一首。《忆武静》词一首,调寄停云。《集张冷石庋书处,分韵得莲字》五律四首。《赠楚云》七绝六首。《再赠楚云》七律一首。《和少章庚寅吊楚湘》七律一首。《赠女郎蕙如》五律二首。《薜雨山亭题壁》七律一首。《奉和友鸿咏系舟图》七律一首。《饮张止鉴宅分韵得声字》七律一首。《赠屏间墨竹》七绝一首。《戏作佛谒》六言古诗一首。《忆楚云》七律六首并序一篇。 
苏州 《思美草堂论旧分赋》七律二首。《孤舟夜雨歌简如须圣野》七古一首。 
太仓 《长句赠吴骏公》七古一首。《谢骏公招宴》七律二首。 
崦西 
《崦西访旧》五律七首。《光福寺山行》五律三首。《舟中夜饮与人话旧》五律五首。《次韵平圃》五律一首。《赠崦西诸友》七律四首。《与姜如须舟中联句》五言排律一首。《暴风叹》七古一首。《寄如须札》书札一通。《折杨柳歌辞》拟古乐府十六首。 
好不容易抄完这张目录,尽管知道对读者的耐心将是一种折磨,但由于它的诗题和写作顺序对我们的阅读所可能产生的帮助,我还是不忌惮烦将它辑录在这里。除了这些,我对散见书中的一些即景式议论和记事也非常感兴趣,何况有些文字在我看来本身就可以独立成篇。如在太仓与当地朋友聚饮时“公沂扫地焚香,右民洗茶晒药,余企脚北窗下观书。时久雨乍晴,山碧欲滴,用惠泉水泼峒山寺后茶,烧兰溪猪,煮太仓笋,喫松江米饼,饱餐摩腹,绕堂而行……”的那一段生动描写,简直就是一篇漂亮的晋人清言。另外对吴梅村邸宅历史、花石、建筑、沿革、园艺如数家珍的描绘,也比吴的自叙文章来得更有意思。还有就是四月十九日日记里他与王公沂在华亭买书的那张书单,书名分别是《王弇州史料》 
《云栖法汇》 《三国史》 《玉茗堂集》 《五雅》 《四梦》 《元白长庆集》 《弇州别集》 《杜诗》 《金瓶梅》 
《水经注》。既可帮助我们了解他的涉猎兴趣,同时对清初坊间流行刻本的品种与范围也提供了大致的概念。其中值得特别提到的当然就是《金瓶梅》,由于清廷禁刻琐语淫词的法律要到《明史》案发后的一六六三年才颁布,因此我们有幸看到在公元一六五○年江南春天的大街上,这部书与伟大爱国诗人杜甫、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白居易,以及自学成才的著名水利专家郦道元的书放在一起,显示一种和谐的文化之美。据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他此前十二年甚至还在南京与曾波臣、陈老莲等观赏过“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而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我们遗憾地看到此书一直被禁锢,甚至它的全刻本至今我们仍然只有在国家图书馆或专卖盗版本的地下书摊才有可能找到。 
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