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儿女风流事-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儿个天不错,早晨就有火烧云,现在依然是成片的云层,而且高高的,清风吹不动似的。这在炎热的夏季是个好现象,云彩遮着阳光,比较凉快,人们也会因为天气适宜而打起精神。
临近学校,只见八方而来的学生陆陆续续向大门走去,明显比往年多。鉴于这两年连续有学生考上大学,中学领导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已经把全公社各个村子的小学七年升级到中学,统一管理,初中和高中从此区别开来。在乡下,上大学几乎是闯出庄稼院的唯一出路,教育部门既然恢复高考制度,而且已经有中学生考上了大学,这无疑给家长们树立很大的信心,那么鼓励和支持孩子念书自然顺理成章。
文俊和关东刚进操场,便看见讲台上有好几位老师忙活着,有的摆放座椅,有的展开标语,还有的调试麦克风。他们在布置会场主席台,看样子今天的大会一定很隆重。
两人走进原来的23班教室,举目一看,已经来了十几名同学,有赵飞,刘云等人。男女生正在分别扎堆谈天,就像久别相逢的朋友,抢着说话。
“文俊、关东,哈哈,你们咋才来?都急死我了。”赵飞劈头就喊,然后上前握手。
这小子今天特别高兴,笑眯眯的,眼睛都没有缝隙了,金榜题名,人生两大喜事之一,怎能不兴奋?毫无疑问,他的命运一下子改变了,如同麻雀变成凤凰,登了高枝。文俊跟他紧紧握手,上下打量,见他身穿一套蓝色涤卡中山装,干净利落,也显得成熟不少。
文俊点点头:“你小子有点像电影《决裂》里那个农村大学生,嗯?还差一副近视镜,对了,可别学他‘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啊!”
赵飞笑了:“嘿嘿!说什么呢,我是那种人吗?”
三人聊的正热乎,周跃进忽然闯进来。他上前就抱住赵飞,搂得死死的,赵飞险些喘不过气来。再看看周跃进,整个黑铁塔模样,膀大腰圆,标准的东北大汉。
由于多日不见,这次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同学们抓紧时间,或是拳打脚踢闹着玩,或者信口开河侃大山,唯恐以后没了这个机会。今天,23班只来了三十名同学,不到一半,大家疯够了,就相互打听各村没来的同学,询问什么境况,难免一些伤感。
第92章 上台发言
铃声响了,各班开始集合,师生们带着椅子或板凳依次进入大操场。这时,会场旗杆上高悬的大喇叭播放着动听歌曲,基本是流行的电影插曲,唱片机里发出来的,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祖国之爱》等,一听就知道是李谷一唱的。同学们大都喜欢她的歌,平时议论起来都叫她“谷二大姐”,硬给人家改名了,也不管李谷一知道后会不会生气。
主席台上坐着校长文清等人,正在喜气洋洋地交谈。大会开始,主持人自然是教导主任马富贵,他确实是个人才,讲起话来根本不用书稿,出口成章,而且抑扬顿挫,嗓音洪亮。学校有几次开广播会,学生在教室坐着听就行了,这种情况往往是马富贵组织的,主要是读报纸,宣传政策新闻。他念报纸的音调掌握非常准确,几乎没有错别字,若不是大家知道马富贵在发言,很可能以为转播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节目,不服不行。
“大会进行第一项,有请县教育局谭局长等领导进入大会主席台。他们的到来,将为我校增光添彩,请大家鼓掌欢迎!”马富贵的开场白仍是那么响亮,富有煽动力。
全校几百师生同时鼓掌,声音响彻云霄,大家引颈观看,只见穿着讲究、斯斯文文的四名陌生男子从校长室走出来,然后稳步踩着阶梯上了主席台。一位年近五十岁的“眼镜”还热情地跟台上每位老师握握手,然后示意都坐下,接着他也坐下。不用介绍,他就是教育局长谭大人。
台上除了老师还有其他人,其中包括赵飞、童万春和刘云,三位同学胸戴红花,春风得意。刘云比较显眼,想想看,一个有背景的漂亮女孩儿,品学兼优,自然万众瞩目。台上还坐着一位特殊的中年男子,紧挨着刘云,他不是别人,就是公社秘书刘景文——刘云的父亲。他是代表金榜题名学生的家长来交流“教女有方”成功经验的。
大会一晃进行了三项,上下激昂,掌声至少响了十几次,然后是刘秘书作报告。他不愧是政府大秘,讲话水平不次于马富贵。又是几阵掌声过后,马富贵宣布:“大会进行第四项,请文俊和关东两位同学上台,谈一下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成长经历,大家欢迎!”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擒拿恶魔这件事情太大了,谁人不知?那么小英雄长得究竟什么样?没见过两人的外村学生都想一睹为快,使劲儿拍巴掌,盼着主角快点出场。
掌声如此激烈,哥俩始料不及,但他们知道,不能立即抬屁股上去,那样会显得不谦虚,应该装一会儿,于是坐着那里没动窝,等待再次邀请。这时,班主任董超老师直起身子来到近前,露出难得的一笑:“你们咋还不霎愣点?有什么就讲什么,怕啥?”其实他清楚,这两个小子怕过谁?
文俊为董老师那温柔的一笑所感动,这个笑容太值钱了,虽然算不上倾城之笑,却也千金难买。于是,他拉着关东的手起身向讲台走去,顿时,两人身上吸引了无数目光,掌声也随之响起。外村的学生真是大开眼界,只见两位英雄一个威武,一个英俊,都是正气在身,走路铿锵有力,果然不同凡响。
主席台上也没消停,马富贵正在跟赵飞展开一面锦旗,搭在桌子前面,面向台下的学生。大家这才认出锦旗上面的对联,前面的同学不禁念出声来:“阳光新苑出少年,大地慈母育英雄!”
有的学生称赞起来:“好,阳光大地,少年英雄,谁这么有才?”
文俊和关东登上讲台。马富贵忽然发现没给准备座位,有点尴尬,便向台下喊:“董老师,董老师,你派人把他们的椅子拿上来!”
关东赶紧回答:“马主任,不用了。您总教育我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们是学生,应该站着说话,这样比较自然,也表示对大家尊重。”显然,他这些话是给县里领导听的。
关东不是故意拍马,而是想借机缓解一下师生之间的误会,因为以前马富贵对这哥俩的印象不太好。马富贵多精明?立即听出关东的弦外之音,就看看教育局长。那位局长果然满意地点点头,称赞说:“马主任,难怪你们学校出好学生,素质就是不一般。”
马富贵受宠若惊,他不敢揽功,咧嘴一笑:“这都是上级的教育指导方针起了作用。”说完,他向董老师摆摆手,示意不用拿椅子了。
台下人头攒动,还有烤人的目光,够火的。哥俩定定神,挺胸抬头,到底是干过大事的,立即适应了这个场面。文俊想:如果是战争年代,他这个团长手下何止几百人?几千人也不在话下,如果上台就心虚,那还当什么团长?
马富贵说:“因为临时决定的,没有事先让你们准备发言稿,但我知道你们口才不错,那就别客气了,露几手吧!这个这个。。。。。。看看谁来发言?”
幸亏哥俩事先有准备,想到了这一步,临阵没有惊慌。文俊回答:“其实我们也没做什么,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这样吧!请台下的同学提问题,我们做回答,这样可以减少啰嗦,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留给上级领导讲话。您看怎么样?”
谭局长听罢又是满意地点点头,冲着文俊一笑。马富贵像接了圣旨,赶紧照办,他对着麦克风说:“今天,我们采取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请文俊和关东同学来回答,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英雄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好吧!现在就开始,哪位同学先发言?”
“我发言!”台下立即应声站起一个人,来的好快。
大家顺着声音望去,见那人站在学生堆儿里,却不是学生,是大人,除了一部分外村的新生,多数师生都认识此人,他是刘喜文老师。真是出人意料,难道老师还要请教学生不成?连台上的文俊和关东都有些莫名其妙,哥俩只好瞪眼瞧着他,听他说什么。
第93章 师生那份情
刘喜文以前教过文俊和关东,觉得很了解学生,特别是文俊那小子,在他眼里不过爱耍小聪明,看过一些古书,喜欢张扬,可以用“墙头芦苇”或“山间竹笋”来形容。难以置信的是,看上去华而不实的小子竟然跟两个同样大的伙伴把凶悍的恶魔擒拿归案,实在匪夷所思。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那小子美滋滋地站在讲台,成了风流人物,刘喜文再也不敢小瞧了。在盛丰中学有史以来最热闹的欢呼场面,他忽然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老师的功劳。可台上的弟子认可老师的功劳吗?是不是有机会提醒一下?刘喜文正琢磨这件事,偏巧教导主任整出个互动的话题,简直是有意给他创造机会,他岂能错过?于是,这位老师顾不了别的,率先抢个头彩,大声问道:“两位同学,你们成了英雄,除了自身的努力,是不是跟外界因素有什么关系呢?”
文俊看看关东,差点笑出声来,两人是红二团的最高首长,岂能不明白这位啰嗦先生的寓意?虽然他的提问颇有争功之嫌,比较“赤裸裸”,但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刘老师讲课确实啰嗦,但教学目的明确,爱岗敬业精神可嘉,这点有目共睹。不过他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仍旧属于民办教师。看着人家郭文辉老师一下子就吃红本、领工资,一年之内来个大翻身,要说他刘喜文不着急那是瞎话。但着急解决不了问题,转正需要一个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容易吗?因此,刘老师急于出头露面无可厚非。
那还犹豫什么?在谭局长面前为老师们加加花吧!可谁来美言呢?关东没忘了文俊是一号首长,就请他回答。
文俊也没客气,清清嗓子,开始发言:“首先声明一下,我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偶尔碰到恶魔准备害人,不得不管。我相信在场的每位同学如果遇见这个场面都会挺身而出的。当然,我和关东同学,还有在盛丰中学念过书的刘彩霞同学成功地制服坏蛋,没有令乡亲们失望,追究原因,并不是我们个人的因素,而是正义力量的胜利,更是老师们多年栽培教育的结果。。。。。。”
作为即将离校的学生,文俊的最后一次作文总算没跑题,正合乎老师的意思。台下,凡是教过小英雄的老师没有不舒展眉头的,特别是刘喜文,脸上早已露出笑意,津津有味地听着。他想:这小子看上去虎头虎脑的,实际一点就通,还真挺聪明,懂得回报,妈的,敢情以前看走眼了。
既然谈到老师,文俊就从小学开始一个一个地说,甚至担心落下谁,当然,常鬼子也不能不提,他毕竟是老师,提提他也显得自己大肚能容。这次,文俊重点描述了那吉庆老师对自己成长所做出的非凡贡献,他还把自己小时候说成是“淘气包子”,顽劣不羁,就是这位老师根本性地改变了他这个学生。
文俊反复讲着那吉庆,只有一个目的,想引起教育局长的注意。果不其然,谭局长盯着这位夸夸其谈的毕业生有一会儿,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转脸向左边的文清校长打听那吉庆现在什么情况。
文清校长早跟谭局长熟悉,他们都住在县城,而且以前都在县教育局工作,是同事,只是文清犯了一点“立场”性的错误,被发配到乡下。但两人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