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255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55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护好马匹对于骑兵来说极其重要,马匹对于骑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是骑兵的双腿,要是没有了马匹,骑兵就不再是骑兵了。
    在历史上因为马匹出现问题而失败的战役不在少数。  据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拔都西征之所以撤兵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马瘟使得蒙古战马病死许多,蒙古军队没有再战之能被迫撤军。  当然,拔都撤军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窝阔汗台病死,而不是马瘟流行。  不过,这事倒是提醒了李隽:保证马匹的健康是骑兵取胜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的话音才一落,李庭芝他们同声赞扬道:“好主意!”
    “皇上思虑周详,事无巨细皆在皇上掌握中。  ”文天祥非常钦佩地道:“皇上,臣以为这事可以着落在胡苟头上,要他挑选一批人来接受培训,再分派到军队中去。  ”末了还感叹道:“胡苟这人不仅猪养得好,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兽医!”
    廖胜功不无自责地道:“皇上,臣虑不及此,实是惭愧。  ”
    “你又不知道西方历史学家的谬论,何必自责!”李隽在心里如是想。  笑道:“我也是一得之愚,你们就不要尽拣好听地说。  ”
    顿了顿,道:“大战之际,不仅要治军,还要论功,要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如此一来才能将士用命,战无不胜。  把我们现有的军法改改。  对战功的奖励还要加强,要让将士们知道,杀敌有功,朝廷一定会重奖他们。  ”
    文天祥想了一下,反对道:“皇上,奖功罚过本无可厚非,可是朝廷对军功的奖励比起以前丰厚了许多。  要是再追加奖励的话,是不是太过了,臣请皇上三思。  ”
    奖励军功是好事,秦朝奉行法家之道,凭借一套完整的军功奖励制度取得巨大的成,但是秦国地作为也留下了一条沉痛的历史教训:奖励军过太过,必然会陷入穷兵黩武地怪圈里,对于长治久安非常不利。  文天祥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是着眼于长远考虑的结果。
    李隽明白文天祥的意思,道:“履善所言不是没有道理,军功的奖励一定要丰厚,这是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是不能有丰厚的回报,将士们地家人得不到属于他们的荣耀。  他们的生活无法保证,将士们就有后顾之忧,难以放手杀敌。  当然,丰厚的军功奖励不能太过长久,这一仗打完了,朝廷再适当削减。  ”
    秦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一条没有“因时而改政”,秦始皇还沿用了战争时期的特别法令用于天下大一统之时,可以想象得到。  要是秦始皇采纳他儿子扶苏的建议。  废除一些战国时期用于争霸天下地法令的话,秦国或许不会亡。
    李隽这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在决战时采取重奖军功的策略,等战争结束了再改回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时而改政”,既可以保证决战的胜利,又不致使承平之时陷于征战不休地怪圈。
    这是远见卓识之举,李庭芝他们钦佩无已,道:“皇上圣明!”
    “兵贵精,不在多。  如此规模的大战,朝廷拥有足够数量的军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也不能无限制膨胀。  军队过多,既不利于打造精兵,对于国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我一直在想,是该把现有的军队进行裁撤了。  ”李隽沉思着道:“现有的军队中还有不少思想落后,拘泥于旧框框的人,应该让他们退役。  ”
    廖胜功委婉地反对地道:“皇上,大战之前裁军的话,恐怕对朝廷不利,臣请皇上三思。  正如皇上所言,军队里面是有不少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我军变革的人,但是臣以为他们拥有丰富地作战经验,性格坚韧,孔明可以用草人借箭,他们总比草人强吧?即使不能派上战场,还可以用他们来处理其他事情,比如管理后勤,管理运输之类。  ”
    他地话很有道理,大战之前应该是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不是裁军,而李隽居然选在这时间裁军,真地是让人无法不发表异议,文天祥附和廖胜功的意见,道:“皇上,廖将军之言极是有理,臣也以为现在裁军不太妥当,还请皇上三思。  ”
    “精兵好象是一把刀的刀尖,而军队本身就是刀身,要是没有刀身则没有刀尖,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则不能有精兵。  ”杜大用分析着道:“皇上,廖将军所言很是有理,臣也以为当前朝廷不是裁军,而是还要征召适龄男子入伍。  ”
    陆秀夫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不谙军事,本不该多言,但此事极为重大,臣不得不言。  皇上,臣以为廖将军,杜将军,文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  精兵来自于良好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精兵则无从选拔,臣不赞成裁军。  ”
    他们的话说得很对,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很难打造出精兵。  要有精兵,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用我们现在的例子来说,我们引以自傲的国球,世界独大,之所以能有如此盛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事国球运动的人不少,基础好。  国球的基础有多好呢?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打国球?不会打国球。  还能叫中国人吗?要是没有人人会玩国球的盛况,国球还能世界独尊吗?这很难说了。
    兵法说地“兵贵精,不在多”,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出从何处得到精兵。  训练只是造成精兵的一个因素,从足够多的海选人数里面挑选出优秀的兵员则是另一个因素。  廖胜功他们的意思非常明显:维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军队,才能从中海选出优秀的军人。  这是深谙兵道之言。  不是无用之语。
    “祥甫以为如何?”李隽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庭芝不愧是杰出地政治家,道:“皇上成竹在胸。  臣不敢多言。  臣以为此时裁军对朝廷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
    “祥甫,你……”文天祥万万想不到李庭芝居然会赞同李隽的看法,脱口就要质问,李隽笑道:“履善,让祥甫把话说完。  ”李隽已经发话了,文天祥自然是不好再说。  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庭芝,生怕他再出什么惊人之语。
    李庭芝并没有马上发表看法,而是走到地图前,道:“诸位大人请看,这里是淮东,这是淮西,这是江汉之地,这是四川。  这是云南,这是汉中,这是关中,这些地方都是朝廷刚刚光复地地方。  我想请问诸位大人,朝廷收回这些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是失地都要收回来。  文天祥他们不知道他的真意何在,张大了嘴巴不知道如何回答。
    还是文天祥愣了愣才回答。  道:“这些地方都是华夏之地,朝廷自然是要收回。  ”
    这是再正确也没有的答案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  然而李庭芝却否决了,道“履善此方差也。  这是华夏之地,凡失地朝廷皆要收回,这点没错。  但是,事有轻重缓急,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先收回来是后收后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原才是华夏的根本重地。  朝廷为什么不先收回中原。  而是先收回这些地方呢?”
    陆秀夫回答道:“这是皇上制订地战略,为的是让朝廷越战越强。  立于不败之地。  ”
    “陆大人所言极是,那么我还要请问陆大人,要怎样才能使朝廷越战越强?”李庭芝跟着问道。
    文天祥代答道:“当然是要调动这些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中原决战中去。  ”话说到这里,嘴巴张得老大,可以塞下一只鸡蛋,道:“皇上,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皇上,臣赞同裁军之议。  ”
    “廖将军,你们呢?”李隽看着廖胜功他们问道。
    话都到了这份上,要是还想不到李隽的用意,廖胜功就不是廖胜功了,恍然大悟,猛拍脑门,抱怨道:“我真是,怎么就没有想到此节呢?皇上,臣赞同裁军。  ”
    杜大用和陆秀夫也明白过来,道:“皇上,裁军之事,臣无异议。  ”
    “知我者,祥甫也!”李隽很是满意廖胜功他们的表态,道:“祥甫,你接着说。  ”
    “遵旨。  ”李庭芝指着地图,道:“现在军队主要是来自于江南,岭南之地,淮东淮西和四川之地也有一些。  相比之下,江南和岭南之地的军人人数最多,也就是说目前的战争负担主要是江南和岭南承担了。
    “卫我中华,捍我家园!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是把战争负担压在江南和岭之地的话,对于这两地地经济发展很为不利。  现在的江南和岭南,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应该做,却没有人去做,除了这两地经济发展较快外,大量的丁壮入伍从军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要是把他们裁撤下来,这些军人返回家园,人手不足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江南与岭南的经济发展就会更快更好。
    “诸位大人说得很对,在大战之前大量裁减军队与当前情势不合。  皇上地意思是从淮西淮东,四川,云南,关中,汉中,江汉之地征召新兵入伍,接受训练。  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还可以更多,只要朝廷需要,要多少有多少。
    “另一个好处就是战争负担的承担更趋合理化,不会把负担压在某一地或是几地。  造成这些地方因为负担过重而出现经济凋弊。  ”
    李庭芝一席话把各种利害关系全剖析明白了,廖胜功他们哪里还能有反对意见,只有钦佩之情。  李隽的构想已经不仅仅是与战争有关,还与朝廷地长远发展有关,这真的当得起一个词语“宏图大计”。
    “皇上,臣以为从这些地方征召新军,可以把条件提高点。  把那些志在光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征召入伍。  ”廖胜功马上献计。  道:“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些新复之地疮病未复,不宜于大量征召,才能保证这些地方的稳定与发展。  二是从优征召,可以得到优秀的兵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成精兵。  ”
    杜大用接着道:“皇上,臣以为应该马上向这些地方派出军官训练这些新兵。  ”略一估算,道:“可能军官不够。  可以把军事学院里的学员提前毕业派出去。  一者可以增加大量地军官,二者也可以给他们一个从事实务地实践机会,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带兵经验,决战之时才能便好地发挥作用。  ”
    “皇上,臣以为这些地方有不少少数民族,当此国难之时,应该让他们也入伍。  ”陆秀夫再献一计,道:“汉武之时就在使用少数民族之兵不说。  还在大量使用匈奴降兵,其效果史书有载,臣就不多说了。  臣以为,只要朝廷做好工作,不岐视他们,给他们和汉军一样地待遇。  让他们有相同的升迁机会,他们也会效死沙场。  ”
    汉武大帝为后世讥评,但是他在用兵方面的确是开了一代先河,不仅大量使用少数民族士兵,还敢使用匈奴降兵,而这些匈奴降兵作战英勇,并不在汉军之下,这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事件。  也有不好的事情,就是赵信这个匈奴人最终投降了匈奴,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汉武有此气魄。  朝廷为什么就不能有呢?此议不错!就这么办。  ”李隽振气开声地道:“你们能这么想。  朕真地是很高兴,比看履善马屁文章万篇还要让人高兴。  ”
    后半句话是开玩笑。  引来一片笑声。
    “皇上请放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