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济史的趣味 >

第59部分

经济史的趣味-第59部分

小说: 经济史的趣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动,并未摧残传统部门,反而使其更有竞争力,更趋向现代化(页17988)。
第8章:对华投资的外在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其它落后国家不同,外贸占国民所得的比例甚小,最高时只有12%,对外依存度甚低。1867年,鸦片、纺织品占进口总额77%,1842年的茶叶占出口总额92%。到了20世纪,除茶叶外(茶叶对中国国内经济并不很重要),没有单项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0%以上,可见项目很分散。落后国家的某单项产品,都占出口总额50%以上,中国与其它殖民地的经济背景很不相同,没有出口品过度集中的现象。
外资只有很少部分用在出口业,大部分投入铁路、矿业,很少投入茶、丝、农产品。因对外依存度低,国际行情波动并不大会影响中国经济。进口多是制成品,中国是国际行情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不是行情的决定者(price maker)。虽有桐油、钨、茶、丝独占国际市场,但占出口比例太小,国际行情的变动影响不大,也不影响贸易条件。虽然国际银价下跌,汇率的变动使出口有利、进口价格上涨,但因进口货多为消费性制品,反而使国内自制率提高,减少进口,增进投资,能把储蓄引入投资市场。中国的外贸在18641937年间,只有六年无贸易逆差,但这些差额在国际收支帐上,已被各国对华的投资,以及政府贷款弥补而抵消(页189210)。
第9章:摘要与结论。本书第1章的内容是1937年之前,外国对华投资的概述,其时间、地点、数额、形式及范围,并说明数据来源及方法。第2章叙述中国政府向外借款的数额、条件、使用情形、分析其利弊、中国政府的负担,以及贷款国间的政治瓜葛与对华的影响。第3章叙述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历史、数额、所投资的行业,以及各项经营机构的背景。
以上三章是中外经济关系简史,并作为以下各章分析的背景。第4章分析外资对华活动的影响,提出各项问题,供以下各章解答。一般认为外国在华投资额甚大,第5章证明外资在华的投资额不大。本章分析资金流动、利润转投资率、利润率等因素,证明一般说法缺乏根据。第6章说明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认为外资有碍中国经济趋向现代化,破坏传统经济部门。本章就外资比例、对华影响、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关系,分析双方相互得利,反而有助中国经济现代化。
第7章说明外资对华社会、技术的影响效果,以及对农业、手工业、生产力、国民所得的正负影响。第8章说明外在因素对华的影响,如出口结构、国际汇率、行情、贸易条件、外国资金对华的投资情形,证明外资对华的实质利益,大于表面的害处。第9章将上述各章所得结论摘记,提出研究的结论。
综合本书所述,可以得到几项要点,证明外资确实对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帮助。
(1)中国尚有自主权,外商仅在通商口岸及租界有自由经营权,内陆的矿业与航业仍受严格限制。中国传统部门及广大的内陆市场,并未受到外资破坏,反而受益不少。
(2)以每人分得的外资额per capita计算,1936年只有US8,比率太小,对国民所得影响不大,这和其它落后国家完全不同。
(3)列强真正的投资额并不高,主要都是从盈余转投资,很少把投资利润汇回本国,造成中国经济枯竭的现象,这和其它落后国家不同。中国可耕地少,人口稠密,文化社会根深柢固,不是列强有兴趣大量投资的新殖民区。虽然各国贷给中国政府的款额不少,但多用为军费、赔款,直接投资经济部门的比例有限。
(4)根深的文化、社会习俗、消费偏好,使得外来的消费品接纳力低。加上国民购买力低,通商口岸的新设制造业利润不理想,有坚强的传统部门在竞争,中国政府管制又严,外籍企业虽挟其雄资、技术、政治特权,但获利有限,影响国民经济不大。
(5)外资占国民所得虽少,但触发导引中国经济现代化之功却不可没。尤其在观念、技术、经营管理上,更开阔了华人眼界。也因此外侵而促使中国政府决心现代化,尤其受日本的刺激最深。政府的努力成效虽不彰,但已起了领导作用,创造有利投资的环境。
(6)外资引进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不仅不相克,还能互相提供技术、机器、原料、劳工。各占市场,相互得利,现代部门破坏传统部门之说不成立。
(7)中国对外依存度甚低,最高时也仅12%,自主性甚高,和其它落后国家受殖民母国绝对影响的情况不同。SingerPrebishMyrdal的吸光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外资对华的全盘性影响很难计量算出,也非此书范围。单就经济层面来说,本书的结论认为:外资对华经济现代化确实甚有贡献,提供资金、技术、经营制度;不但未摧毁传统部门,反而贡献良多;虽难免损及某些传统行业,国人心理上有被侵略之感而反外,也易直觉地认为外资有害中国经济,而忽略其实质利益,但其启导之助,国人实自享之。

3结语
开发中国家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受到资本累积及技术的障碍甚大。引进外资与技术帮助起飞,是必要的方法。台湾战后经济能迅速发展,得助外资之功已是定论(参阅黄俊隆〈外资与台湾经济发展之研究〉,政大国际贸易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
侯教授证明近百年来外资对华的贡献,以外国侵略中国经济的观点,并未能和本书一样,举出数据和理论证明。本书要证明此段时期外资在华活动,有助实质的发展,所以在写作方法上,先假设这项结论,而后找出相关证据与学理,证实假设为真。著作引用的数据、数据相当可靠,推理过程都可与论点配合,相当有说服力。在求证过程中,叙述此时期的中外经济关系简史,作为本书后半部分析的素材。第4章提出欲证实的假设问题,由6、7、8章逐一解答,编排顺序甚有逻辑条理。
比重上,前三章占90页,几达全书正文的二分之一,稍为过分详细。例如第3章关于银行业、矿业、制造业的叙述,略显冗长。第4章以后较精简,惟第8章的贸易条件说,虽然精采但稍过详细,可能这是著者发表过的文章之浓缩:“The Terms of Trade of China; 18671936”(参阅书目页282)。
本书的优点是:
(1)列举、引用相当多的实证及学理数据,推翻一般对此问题的错误看法。这些理论与数据都相当可靠,有说服力。
(2)各章节编排有条理,注释资料严谨。
(3)本书是「此理得证」式的写法,找证据来支持假设。若推演过程与数据数据无误,就不易引起争辩。本书出版至今十余年,尚无强有力的反说。著者能客观运用数据,分析可靠性,不会专找有利的证据,而忽视反面说法。
若能再详述下列几项说明,会更有力。
(1)一般人会直觉地问:难道列强在华的经济活动,是想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帮助,而非想从中得利?难道不想尽榨取中国的财富?这个答案在书内未曾说明,试答如下。外人原本想榨取中国财富,但正如本文(第9章:摘要与结论)所述,这些原因使得列强的对华投资,并未像在其它殖民地区一样,得到相当的投资报酬。列强在华的经济行为,很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这是列强对华投资时,所受的客观条件限制,并非他们不想榨取。在列强的经济「侵略」下,中国所受的帮助却「意外地」大于损失。
(2)著者仅在导言中,略述持外资对华经济侵略者的看法。若能将这些说法更详尽的归纳,列举其观点,说明其论点与根据何以不正确,比较本书论说与其它看法的异同,将会更具说服力。在经济发展学理方面,仅在导论中述及一般的「吸光」理论,以及在第7章双元经济中,提到一些相关理论。也许著者认为,这些理论已够支持本书论点,况且本书目的不在讨论这些学理,对研究历史的读者已相当足够。但对研究经济的读者,若能较有秩序、深入的理论,说明中国与其它落后国家基本形态的差别,在说理上会更完美。
(3)可能是印刷上的小错误:页198著者对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的定义为PiPe (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而页270 注47的定义却相反。
(4)页97算出1936年外资总额约为34。83亿美元,若当时中国人口4。5亿,以per capita算,每人分不到8美元。著者也许只是要指出,外资在华的数量以每人分得额来算,比其它落后国家少很多。但这种算法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外资在沿海通商口岸,画了一条经济界线,隔成现代与传统两部门。广大的内陆人口,除了铁路和部分矿业外,与外资几乎毫无关联。所以用per capita来算,并无实质意义。
关心此问题的历史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即使抽掉帝国主义的激发因素,即使中国仍停留在闭锁经济,其内部仍会自行改变,不一定要藉助或归功于外来势力的影响。中国当时内在的经济、社会力量,也一定会促进畛域观念的融消,与大群意识的产生(何炳棣(1966)《 中国会馆史论》页114)。
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来影响,因为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并未真正「开放」中国市场。外来势力只占据商业化程度最高、市镇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未使原来「华美隔绝之天下,一变而为中外汇通联属之天下」。外来的经济势力,沿着海岸通商口岸,画出一条「新式花边」的经济边界。这条边界内侧的传统部门,仍是「华美隔绝」。
有些学者认为,1930 年代农村经济破产的主因,是外国经济侵略。另有些人过分神化外来力量,对中国各种现代化的帮助。侯教授对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正面效果的证明,并未有价值判断的色彩(参阅刘石吉〈清代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台大历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组硕士论文,1975年6月,页16、1089、1357)。
侯教授也提出好几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如:近代内战、外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外资介入对社会、文化、心理、政治的影响如何?各国情况有何异同?可比较中、日及东南亚诸国的情形。文化、宗教、社会、家庭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何?中国主政者对西方经济侵入的反应与决策如何?他们的经济思想为何?(参阅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可了解晚清政治人物的经济思想,以及外资在华活动之对策理论根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5年影印,书末所附书评甚精采。)清末民初留学欧美者,受西方经济思潮影响,他们返国后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为何?(参见汪驹一着: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921949)。这些经济政策正如冒出海面的冰山,欲探其根源,仍应研究其广深的思想背景。研究此时期的经济思想,才能更了解中国对经济入侵所采对策的来龙去脉,史实才可得理论印证。
原刊于1979年6月《中兴大学合作经济系刊》
2008年4月3日修改文字 

附录2
李明珠论华北饥荒






Lillian Li (2007):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 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xix+520pp。

中国经济史学界,早已熟知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