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济史的趣味 >

第32部分

经济史的趣味-第32部分

小说: 经济史的趣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鲁士,1866
 1640年之前,普鲁士的税制是由各地区领主征收,这有三项缺点:没效率、不公平、做不好。为什么在16401806年间,能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见解,其中最为人知的论点,是以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为代表的诠释:普鲁士的税制组织已经官僚化,因而比领主的无制度性税收有效率。
 他们认为普鲁士的税制有5项特点。(1)官员有明确的阶层,由高一职级的,监管下一职级。(2)明订官员的责任与权利义务,在这之上有国家级的行政法律来规范。(3)官员的等级依才干与考试分派,而非行政性的指派。(4)官员有终身职的保障,不可任意解职。(5)官员有固定的货币薪资(而非实物),退休后有养老金。
 
 腓特列二世(174086在位)
 韦伯认为欧洲各国的政府结构,在17世纪初期,虽然已有世袭制和官僚制的混合体,但普鲁士的优势,在于官僚制特别突出,已有现代国家的官僚体制。有些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1718世纪的普鲁士还相当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开始发展官僚体制。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共同的问题是:官僚化就会让税制效率化吗?
 韦伯认为官僚化之后,会比君王领主制「有更优异的效率」,但也有人批评,他把官僚行政过度理想化。要反驳韦伯论点,最有力的证据是:普鲁士的官僚化,是在17941810年间完成的,而在此之前,税制己经改革得相当有效率,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税制的效率化,是在16401786年间,以缓慢线性的方式进行:在164088年间有初步改革,16881713年间受到挫折,171340年间重回改革轨道。这些都在行政体系官僚化之前就已完成。
 更明显的证据,是腓特列二世1786年逝世后,税制效率有过激烈的衰退,而此时的官僚体系早已完成。简言之,官僚化与税制效率并无因果关系。腓特烈二世时期,打过几次耗费高昂的战争,去世时国库还有5。1千万Thaler(塔勒,旧德币,1塔勒=3马克),这是前任国王Frederick William一世(171340在位)遗款的6倍。
 韦伯的「官僚说」与史实不符,但因影响广泛,反而成为主流见解。现在大家已理解到,官僚体系有许多不效率的地方,所以要解释普鲁士的税制效率,必须回到历史实境找寻原因。其中最简捷有力的论点,是腓特烈二世时期,发展出一套既不受官僚体系约束,又更能有效控制税务官员的手法。为什么普鲁士能建立出独特的效率税制? 
 以经济的结构来说,普鲁士并不适合发展出有效率的税制。主因是原有的封建制度根深柢固,其次是经济比其它国家落后,第三个原因是交通与运输条件不佳。普鲁士在17世纪时,从领土和人口上来说还是个小国家,中央税务署和各地税务局的连络,至少要好几天,甚至要好几个星期。18世纪时,普鲁士的国土大幅扩张,但交通与运输的进步跟不上,因而在税收上造成许多麻烦,加上各地封建势力的抵抗,税收成本明显增高。
 过去的税收基本上是包税制:中央要求各省每年上缴多少金额,各省收到命令后,要求各县每年上缴多少。各县再向各乡镇要求上缴额。各地的实际税收额,与实际上缴额之间的差额,就是各层级的盈余。普鲁士税制的一项特点,是只对城镇课税。为何不对农村乡间课税?因为地主大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必然会团结抗税,所以把税源集中在抵抗力较弱的城镇工商业与居民。这样的简化有好处:可以大幅精简税务机构的组织与人员规模:18世纪时有3千位税务人员就够了,和同时期的欧洲各国相较,实在是「少得惊人」。
 普鲁士有何秘方?这些论点较难用数字左证,分述如下。
 (1)普鲁士国王对各阶层的官员有直接控制权,有人称之为王权制,也有人说这是「朝廷的绝对主义」。这种王权制大约始于1640年,终于17941806年间。1806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由法律条文规定的现代文官制,也限制了君王对官员的指挥权。在财政效率最佳的16401806年间,两位国王直接控管各级官员,腓特烈二世甚至还亲自处理税务。要发挥「朝廷的绝对主义」,必须有两项前提:(1)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太多(小国寡民);(2)国王的雄才大略。为何1806年之后就无法发挥「绝对主义」?因为普鲁士的领土,在强大的军国主义下扩张3倍,人口增加10倍,税收的效率跟着下跌。
 (2)税务官员的薪资,以专业考试和业绩考核为基础,目的是避免无能的冗员(降低成本),增进税收效率。税官的主要招募来源是退役荣民,雇用这些受过军事训练,尤其在战场受过伤的退役者,有几项好处:(a)忠心耿耿,愿意接受国王指派。(b)以雇用替代免费的荣民福利,公私互利。(c)荣民人数众多,容易挑选有才干者。(d)荣誉感较强,不易被贿赂腐化。(e)荣民之间有军队的关系基础,可相互牵制掌控。这些优点让普鲁士的税收成本大幅下降:每收到100元,只需付出13元,在1764年时全欧洲最低。
 (3)组织上采取阶层制,各层级的官员有明确工作业务,同职等的官员,可在各地轮调。绩优者往上调升,绩劣者向下调配,制度灵活不僵化。
 (4)监控系统明确,国王与中央级官员,可直接监管税务组织,另派督察人员暗中访察。各阶层之间相互监督,目的在打破派系,减少集团贪污,以及因单一主管所造成的监控缺失。
 (5)在官僚体制内服务的优点,是有稳定的薪资与工作保障,但主要的威胁是被撤职查办。前面提过「朝廷的绝对主义」,这是惩罚税务官员的主要手段:相当任意也相当频繁,腓特烈二世在174086年间,开除过14的省级税务长官。严厉的好处是贪污率很低:在鞭长莫及的时代,严厉是必要手段。在官僚体系尚不完备的时代,官员无法有效自保,只好让统治者为所欲为。还有三种制裁方式:高额罚金、处死刑、没收财产。
 官员有统一薪俸,整体而言待遇不错:高阶官员的年收入约有400到800 Thaler,低阶的有20到70(平均约40)。高薪的目的是「养廉」,否则贪污会严重化。高薪的另一个风险,是就业权没保障,长官或国王有任意裁撤权。如果税收的业绩超过目标,缴库后的剩余还可分红。
 如果上述的做法那么有效,为什么1804年之后,要改为对官员较有保障的官僚体制?主要原因是客观条件的改变:从19世纪初起,欧陆的交通与运输有重大改善,从前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监督不易的状况,已变成讯息传递快速的状态。这样就不必让官员分红养廉,文官的职位有法律保护后,朝廷的绝对主义相对萎缩。另一项原因,是普鲁士的领土扩大3倍,人口增加10倍,经济快速成长,税源变多变大变广,人治的成份逐渐由法治取代。

参考书目
Kiser; Edgar and Joachim Schneider (1994): “Bureaucracy and efficiency: an analysis of taxation in early modern Prussi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187204。

39长子继承制是日本战前经济成长的阻碍?






学界过去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才是经济成长的要素。1960年代后逐渐理解到,软件面恐怕也相当重要,例如宪法是否奖励经济活动、专利法是否能有效保障新发明。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有惊人的成长,但为何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到1940年之间,没有类似的经济奇迹?现在发现有一项重要因素:战前的农业部门成长不足,几乎是停滞的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主因有两项:(1)农业部门的资源被扭曲了,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率。(2)农业部门的资本累积不足,导致起飞困难。如果这两项障碍不存在,战前平均每个工人的所得,不致于只有美国的33%,应该可以提升到美国的50%。接着要追问:是哪项因素造成上述的两项障碍?答案可能是:父权制下的长子继承制,迫使长子留在农业部门,不能自由转入城市与工业部门,造成农业部门的资源无效率,以及资本的累积不足。
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1885年时大约1;400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64%。奇怪的是,这1;400万农业就业人口,一直维持到1937年都没改变。虽然农村移往都市的人数,在18851937之间不断增加,但为什么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这么稳定,不会随着都市与工业部门的增长而减缩?这种奇异的稳定,和其它新兴国家很不相同。背后必然有非经济性的因素,让愈来愈无效率的农业部门,维持固定的就业人数。战前的农业技术,不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型」,若一直维持1;400万的就业人口,农业部门的资源必然会被扭曲而无效率。
在新兴经济里,城乡(或农工)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必然不同。如果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应该会有一边(城市的工业部门)会愈来愈壮大,另一边(乡村的农业部门)愈来愈萎缩。经济体内的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会流向效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战前的农村就业稳定,背后的非经济性障碍(即自我设限),应该不是法律性的(否则政府会排除它),而是习俗性的。
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这项障碍是长子继承制呢?日本是个服从性高的国家,有长子继承家业的观念,但有什么总体(宏观)的证据,来解说战前农业部门的特殊稳定性呢?有一项较间接的证据:战后的民法修正后,长子就没承袭祖业的义务与经济动机,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立刻大幅下跌。单是这点恐怕说服力不足,以下做较全面的铺陈与分析。
若从平均每个工人的所得来对比:(1) 1885年美国工人的所得约是日本的3。4倍,也就是说,日本工人的所得大约是美国的13(或33%)。(2) 18851940年间,日本工人的收入,稳定维持在美国的30%50%之间。(3)战后日本经济急速起飞,19471972这25年间,日本工人的所得增长5倍;(4)到1990年代初期,美日工人的所得已相差不到20%。这4点说明:18851940这半世纪间,有个奇怪的因素,在阻挡日本经济起飞。
再回到前面解说过的农业就业人口,现在用较具体的数字来表达。1885年时稍微多过1;400万,这个数字长期而言持续下降,但到1940年时,也比1;400万少不了多少。简言之,战前农业就业人数非常稳定。但在194050年间,这个数字从1;400万不到,成长到将近1800万。可能是因为在战争期间:(1)都市人口疏散到乡间;(2)工业部门就业困难;(3)农村部门粮食较充足。较特别的是,1950年之后,这条就业线以45角度下滑,2000年时只剩下230万左右。
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在战后会下跌这么快?或者反过来问: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的下跌,要晚到1950年才出现?农业不是技术进步快速的部门,亚洲开发中国家的农村,边际生产力早就「小于零」。这表示就业人口过多,早就该被推向都市部门、工业部门、海外。日本政府必然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知道经济要起飞的前提,就是农村部门要「减肥」(减除多余的就业人口)。但为什么没去做,或做不到?
东京大学的Fumio Hayashi(林文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