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的趣味-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⒒醣夜┬枋У飨窒螅窍执薹ü鄄斓剑膊皇窍执砺鬯艹浞萁馐偷摹�
历史可以辅助目前观察样本的不足,也能提醒现代的经济学家,当今的理论仍有许多无法充份解释的现象。经济史学者透过集体努力,汇编了更丰富的史料与文献,我们现在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统计数字,有更多元的历史观点与分析工具,能肯定地说:我们比所研究的对象,更了解他们的时代。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你要掌握恶性通货膨胀的特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经验没必要去了解吗?历史是社会的实验室,产生过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经济事件,过去的事情不全然是垃圾。
我儿子读小学时,问我在经济系教什么课?我说:经济史。他的反应很正常:这不是没有用的东西吗?别人都在研究股票和房地产,你为什么做这种奇怪的事,难怪我们家这么穷,住这么旧的房子,也没有好汽车,让我没面子和父母在科学园区工作的同学相比。
我说:那只怪你投胎前没观察清楚。接着我问他:你看过「铁达尼号」电影,觉得好不好看?他说很好看。我说:每个时代都有精采的事,不一定会在其它时代重复发生。电影公司找到「铁达尼号」这个好题材,引起全世界观众的热情,不也是大赚一笔吗?会比研究股票差吗?我就是靠经济史吃饭的,你身上的每件东西、每项玩具、每顿饭都是历史提供的。
我只能用这种粗暴的手法,让自己的小孩噤声,但也担心这会成为他日后嫌恶历史的深层潜意识(被迫屈服于无法认同的事情)。过去的事不就过去了吗?未必。我到了55岁,才更明白孩童与青春期的成长经验,到现今还在操控我的想法与行为。犹太人会忘记历史吗?当然不会。如果你想当个好经济学家,怎么有权利轻视经济史呢?中年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三件事:(1)人生很长;(2)变化很大;(3)想不到的事比想得到的事更重要。如果你认为历史对你没有意义,那等于是确信「想不到的事」对你不重要。不要太铁齿。
现在换个话题:经济理论会影响(经济)历史的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子很多。例如李嘉图主张自由贸易,认为可以让各国的资源交流,使各国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逐渐拉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史学者从1980年代中期起,有不少人投入这个题材,现在已有明确证据显示,李嘉图的理论是对的。Friedman与Schwartz 的《美国货币史》(1963),也是用来支持货币数量学说的重要研究。
Friedman与Schwartz 的《美国货币史》(1963)
反过来问:经济史的研究会影响或修正经济理论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举一个显例:1950年代起,经济发展与经济成长理论迅速兴起,如果没有经济史的研究作根据,成长理论学者怎能掌握英国经济的长期变动特质,并据以提出成长模型?如果对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没做好充份的历史理解,怎能臆造出农业国家的经济发展机制与双元成长模型?(参见Filippo Cesarano (2006):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 theory” 的新综述)
若有机会,你可以问那些在第一线工作的理论家,尤其是研究经济成长的学者,例如Paul Romer或Robert Barro,问历史知识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你大概也愿意相信,爱因斯坦对哥白尼、伽俐略、牛顿的贡献应该都很熟悉吧。
其实历史知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欧洲一直没有人怀疑过。1950年代起,美国执世界科学牛耳之后,由于她的实用主义倾向,加上第三世界留学生的急切心态,才把历史的重要性压缩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过度数学化和逻辑化,在计算机模型建构出来的理论,未必有实际的解释意义。倒不如在人类的共同遗产里,找寻廉价实惠的史实作为分析对象,这对经济理论的推展,反而是最可靠的投入要素。
若从亚当史密斯算起,经济理论的发展至今还不到250年,其中有较重要发展的时期,是1900年之后的事。人类的文明史若以5千年来算,各大洲、各地区、各国所发生过的有趣经济事件不知凡几,现代经济学家所能掌握的理论工具,还远不足以解释这么复杂的现象。E。 Ray Canterbery说:“Mathematics brings rigor to economics but history prevents it from succumbing to rigor mortis。”(数学把严谨带入经济学,但历史让经济学免于被数学的僵硬压垮)。
为什么要在计算机里,一味追求符合数学的特性,以人为的方式建构纯逻辑的理论,而不顾虑这样的模型,是否有解释真实世界的能力?为什么不问问我们的祖先,看他们发生过哪些难题与趣事,看看现今的理论能否帮他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否从祖先的血泪经验,来改善现今理论的不足,扩展思考的视野。这种观点在冰岛诗人Einor Benediktsson的作品中,表达得很贴切(引自McCloskey 1976:453):
To the past you must look;
If originality you wish to build;
Without the teaching of the past;
You see not what is new。
如果经济史真的那么重要,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入?第一,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看不到前景,就业困难。以美国为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经济史的人材需求不高,但1990年代之后就不同了。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最佳博士论文奖,刊出论文摘要与评审报告,以及这些生力军目前的职位。经济史是个没前途、无就业机会的行业,这种观点在Fogel与North得到诺贝尔奖之后就改观了。
第二,经济史的研究不够科学化,显现不出经济学在模型与计量方法上的惊人分析效果。其实经济史是一门应用经济学,Cliometrics(计量史学)的主要诉求,就是把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运用在历史题材上。如果你稍微翻阅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季刊内的文章,大量运用计量方法的程度,恐怕会超出你的想象。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第三,研究经济史太麻烦,需要到处找零碎的史料、残缺的统计数字,弄得满身大汗吃力不讨好。此外,理论模型所要求的变量,很不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更讨厌的,是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研究主题的时代与社会背景,要做很多投入还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投资报酬率太低。
第四,如果我的数学能力好,统计观念强,在机会成本的考虑下,当然选择在计算机前、桌子上、飞机上、咖啡馆里、汽车内就能完成的模型推演,既省事又优雅又科学,何必把全身弄脏,去做缺乏科学美感的经济史?再说,如果我在两方面有相同能力,写一篇经济史的精力,早就写出好几篇纯逻辑推演的文章了。
第五,缺乏滚雪球效应。如果我经过一家餐厅,只见小猫两三只,通常会选择另一家排长龙的。原因很简单:经过这么多人的检验,是香花还是毒草早就清楚了。除非我品味特殊,怎么会在冷门领域里浪费时间与精力呢?但我也常提醒自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如果不比别人强,那就跟别人不一样;太多人淘挖过的金矿,就不必去凑热闹了。Fogel和North在195060年代读博士班时,勇敢选择超冷门的经济史,才有机会在1993年得到超额的报酬。
如果你的历史感受力不错,能写简单的数学模型,会操作初级的统计软件,肯流汗挖掘历史材料,那就可以考虑选择这个行业,应该会比在主流领域容易存活。如果你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比喝开水还容易,也能在主流经济学门里出头,那为什么不考虑把经济史当作第二专业,享受重新诠释历史的快感,说不定还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奇呢。前面提过的几位大师级人物,也走过这条路线,营造出古今贯通的添翼效果。
参考文献
Cesarano; Filippo (2006):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3(4):44767。
McCloskey; Donald (1976): “Does the Past Have Usefu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2):43461。
附录:延伸阅读
1网站
最重要的经济史网站(:eh。)于1994年设立,是由(1)美国经济史学会(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1940年设立)、(2)商业史研讨会(Business History Conference,1954年设立)、(3)计量经济史学会(Cliometric Society,1983年成立)、(4)英国经济史学会(Economic History Society,1926年设立)、(5)经济学史学会(或称为经济思想史学会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1974年成立),共同支持的网站。单就经济史这个领域来说,这个网站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
(1)最近与将来的主要研讨会讯息,例如2006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的第16届国际经济史大会(每4年一次),以及在各国举办的各种经济史会议。
(2)介绍重要的经济学者及其著作。
(3)介绍经济史的经典著作,以及回顾性的评论。
(4)最新的论文与摘要。
(5)疑难解答(Ask the Professor)。
(6)新书评论。
(7)行事历(查阅哪一天有哪些会议或事情)。
(8)经济史讲义(由各国经济史教授提供课程大纲,方便了解同行开设哪些课程、使用哪些教材)。
(9)统计数据库,内容非常丰富,例如有18801913年间的国际金融统计、奥图曼帝国16001900间的经济与社会史资料。
(10)会员数据库,可查索会员的研究主题。
(11)百科全书:依字母序排列,题材丰富,随时有新条目。
(12)想知道1790年的1美金是现在的几倍价值吗?想知道12572001年间的黄金价格吗?「How Much is That?」提供许多有用的统计与换算方法。
(13)相关网站:内分(a)各国与经济史相关的学会网址联结,例如「矿冶史学会」。(b)主要的经济史期刊,2006年7月时有27种,可迅速连结到出版社,查索各卷的内容。
(14)主要的经济史研究中心网址。
(15)会员之间对各种议题的在线讨论内容。
2专业期刊
:eh。网站内,在Related Websites里,列有27种英文的经济史期刊,可连结到出版社的网页上。其实非英语国家有不少经济史的专业刊物,例如日本的《社会经济史学》(1年6期,1931年创刊),法、西、德诸国也都有期刊,但未列在这个网页上。就经济学界而言,除了专业的经济史期刊外,有些很重要的共同期刊,例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每年都会刊出几篇经济史的好文章。Oxford Economic Papers 在19878和20078,有过两次「经济史专辑」。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在专业刊物中,我最常看的有下列4种: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0年创刊,每年4期,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刊物,我付了一笔会费,成为终身会员)、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63年创刊,着重运用计量方法在历史数据上,是计量史学的代表性刊物,季刊)、Economic History Review(英国经济史学会的刊物,题材与分析手法较传统,排斥计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