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济史的趣味 >

第19部分

经济史的趣味-第19部分

小说: 经济史的趣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身裙。
现代的阿米许人,仍然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方面的成就,自然比不上一般美国人。如果回溯到19世纪下半叶,他们在农业上的表现,也比不上非阿米许人吗?难道是他们较不勤奋?或另有宗教或文化上的因素?Metin Co?gel分析185080年间,爱荷华州密西西比河西岸Johnson郡两个乡镇(Sharon与Washington)的数据,显示阿米许人的农业生产力明显较差。
挑选这两镇来研究的原因是:(1)这是当时阿米许人最密集居住的地方;(2)对新的农业技术还没排斥;(3)邻近地区有非阿米许农民,可以对比农业经营形态与收益;(4) 1850、1860、1870、1880有过4次农业调查,提供许多可供分析的细节资料。
作者希望了解三项问题:(1)在相同的环境与科技条件下,阿米许人与非阿米许人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否有明显的差异?(2)经营效率的差异,是否受到耕作方式与投资形态的影响?(3)而耕作与投资形态的差异,是否又受到宗教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米许人的农作
外界的认知,是阿米许人排斥机械性的工具,所以农业生产力应该比非阿米许人差。其实反对使用耕耘机是20世纪的现象,19世纪时阿米许人还有过农业工具上的发明。另一种想法是:阿米许人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只能在地质较差的地方求生存,他们必须更勤奋,农业技术必须更精湛,才能在农业上有所成就,来荣耀上帝。也就是说,他们的宗教信仰,必然对农业生产力有积极的帮助。表1对比阿米许与非阿米许的农业经营成果。


1850
1860
1870
1880
收入∕成本的倍数比
阿米许
非阿米许3。98
5。454。13
5。293。28
4。482。67
3。09
每英亩的营收额$
阿米许
非阿米许6。67
6。1312。26
12。4514。36
16。399。18
17。78
农家户数
阿米许
非阿米许3
4528
10873
20394
237

整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1850、1860年代时双方差距不大。到了1880年代,以每亩的营收额来看,双方的差距就很明显了(9。18比17。78)。阿米许族人互助的情形很常见,相互帮忙耕种收割也是常态,这些都可以减少雇工支出。为什么在农劳动成本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收益反而比非阿米许人差?
有一种可能性是:非阿米许农人追求利润极大化,倾向于挑选市场价值最高的作物,单一专业化生产。而阿米许人较不和外界贸易,在分散风险以及追求自保的考虑下,必须种植基本生活的作物,也就是说,阿米许人的心态让他们避免生产专业化。
1850年时,阿米许农户平均生产6。7种作物(非阿米许6。1种),1860年时6。7种(非阿米许人6。5种),1870年时9。6种(非阿米许人8。5种),1880年时13。2种(非阿米许人10。5种)。这项数字显示,185060年间双方几乎无差别,1880年时相差将近3种。但作物总类数量的差别,应该不足以解释表1内农业收益的差异,因为分散作物不至于导致成本明显高升,或收益明显下降。
再考虑另一项因素:会是由于阿米许人的生产工具较差吗?应该不会,因为那时的机械动力农具尚未普及。阿米许人反对使用骡子,因为那是马与驴的混血,而且没有再繁殖的能力,是违反自然的东西。此外就看不出阿米许人的工具较差。
另一项可能,是阿米许人对土地的投资过高。也就是说,即使农业产出与非阿米许人相同,收益与投资之比也会明显降低。现在来看表2的对比。


1850
1860
1870
1880
平均每户的农业资产额
阿米许
非阿米许1262
12013174
28176957
49276923
5253

从上表可以看出:阿米许人对农地的投资,明显高于非阿米许人。有什么理由让他们这么做?较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农地有较高的价值(较肥沃、灌溉佳、运输便利),下一代才会更有意愿继承,让小区的延续性更长远,阿米许的宗教与文化保持得更完整。具体的做法,是长辈替儿子准备好耕地,在农业资产上长期大量投资,希望他们成年后不要四散。
有数字能证明阿米许人长大后,离乡的比例较低吗?简单的算法,就是计算18601870两次农业调查期间,还居留在同一小区的孩童比例:阿米许人有28%,非阿米许人只有7%。18701880那次调查就更明显了:阿米许人有53%,非阿米许人只有12%。这表示父辈的土地遗产,对阿米许人「根留原地」的倾向,有很明显的效果。同样地,若计算「子承父业」的比例,阿米许人也是明显超出。

阿米许人
结论是:阿米许人为了文化与宗教的完整和延续性,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购买与改良土地;可用的业务资金相对就少,农业生产力因而比不上非阿米许人。他们宁可追求族群的延续性,而牺牲经济上的收益。这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说明文化与信仰确实会影响经济成就。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有人观察到:「天主教徒睡得好,基督教徒吃得好。」那是因为天主教追求内心平静,较不鼓励追求财富。而基督新教(Protestant)则鼓励勤奋节俭,用财富来荣耀上帝。这是Max Weber的著名学说,但R。 H。 Tawney反驳这种逻辑。这是个曾经引起大争辩的公案,内容相当复杂曲折,顺便提到供读者思考:文化与宗教会影响经济成就吗?

参考文献
Co?gel; Metin (1993): “Religious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the Amish; 185080”;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3(2):31931。
Hostetler; John (1993): Amish Socie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th edition。

21金本位是传递大恐慌的元凶?





经济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大学部的经济史课程,通常只有一学期(3学分),其实只要教「1929年经济大恐慌」这个题材就够了。为什么?第一,这个题材引发许多大争辩,都尚未有定论,例如:大恐慌的起因为何?为何这么快就传布到全世界?它是如何终止的?各国政府有过哪些有效的作为?第二,大恐慌所牵涉的主题众多:货币危机、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农业政策、国贸政策、金融危机、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措施。上述的众多题材,一星期上两次课,也只能大概触及,何况还有谈不完的个案(美、日、英、法、德、南美洲、中国)研究。
1929年大恐慌的起因,主要有三种说法。(1)产业结构说:1914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经济严重破坏,战后复兴重建时,必须向美国购买建设物资(如钢铁)与生产设备。在国外市场的强烈需求下,美国工业界迅速扩张生产。十年之后到了1928年时,欧洲的重建已告一段落,对美国的物资需求锐减。1918年后大幅扩张产能的美国产业,在海外市场急剧缩减之后,面临景气衰退,开始裁员,导致全面性的经济恐慌。
(2)货币政策说,这是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76年诺贝尔得主)为首的论点。他们认为造成1929年大恐慌的主因,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类似中央银行)在这段期间,不恰当地减缩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大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性的灾难。
(3)金本位体制说。它的背景是金银复本位,意思是说:黄金与白银都是中央银行用来发行货币的信用准备,国家规定黄金与白银之间,有固定的交换比例(19世纪中期约15。5比1);任何人都可以拿纸币,向银行换回等值的黄金或白银。这套复本位制在欧洲已实行数百年,到了1870年左右,以英、美、法、德为首的列强,因为国际银价大贬,逐渐放弃白银的货币功能,改采黄金单一本位制,简称金本位制。

18821933年间的美国Gold certificates可当纸币流通
金本位制在18801910年代运作得很好,在1914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止运作。当时执世界金融牛耳的英国,直到1925年才又回复金本位,但只撑了6年,到1931年9月就再度脱离,全世界的金本位制就逐渐崩溃了。
191431年间,金本位制可说是多灾多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金本位制国必须公告币值,例如1英镑等于多少公克的纯金。理论上,任何持有英镑的人,都可以向英格兰银行换回公告价值的黄金。也就是说,金本位制是一种固定汇率制,英国在经济衰退时,必须苦撑住这个汇率,目的就是要维持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钞票与黄金之间的自由(与强制)兑换。
英国的经济实力衰落时,以凯恩斯为首的经济学家,大力主张脱离金本位。他们认为18801910年代的金本位,确实给大英帝国带来世界金融领袖的荣耀,但第一次大战后,金本位反而成为英国的金脚镣(golden fetters)。凯恩斯说:「很少英国人不想敲开我们的金脚镣。」
只要是金本位的国家,在1920年代都明显感到金脚镣的桎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39),有60个国家是这个黄金俱乐部的会员(详见 Lawrence Officer论「金本位」文章的表2)。依照金本位的基本定义,这60个国家的货币,都必须保持固定的黄金含量,也就是说,必须让持有该国货币的人,随时可以兑换公告价值的黄金。
在全球性的金本位体制下,这60个国家等于是穿上同一条黄金做的裤子,好处是汇率稳定,有助于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缺点呢?如果有一家失火,黄金俱乐部的会员国,很快就烧成一片火海。1920年代时的美国,已逐渐取代英国,成为国际金融的要角。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恐慌,这只大象一倒,透过金本位的连锁反应,很快就把英法德以及黄金俱乐部会员国全部拖下海,有人说这是「金脚镣的溺毙效果」。
中国那时因为太穷,没有资格参加金本位,仍然延用老旧的银本位:对外的贸易、结算、清偿都用白银计算。主要国家都采金本位的固定汇率时,中国采银本位的浮动汇率(与金价脱钩)。1929年大恐慌时,由于有银本位这道防火墙的保护,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就减缓许多。
故事扯远了。现在回来看前面说的「大恐慌三说」:产业结构说、货币政策说、金本位制说。我们把重点放在金本位说,因为前两说已有许多人发表过无数论文,而金本位说是1990年代初期才兴起,主要的倡说者是柏克莱经济系的Barry Eichengreen和MIT经济系的Peter Temin两位教授。

Barry Eichengreen
以下引述Eichengreen 的名著《金脚镣》(Golden Fetters,1992)序言首段的见解:「1920年代的金本位,给1930年代的大萧条(或大恐慌)铺下了舞台。主要的原因,是金本位制提高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经济的不稳定,就是透过金本位制,散布到世界各地。金本位制把美国初期不稳定的冲击放大,金本位制也是让经济稳定政策无法落实的主要障碍。由于金本位制的僵硬规定,使得经济决策者无法防止银行业倒闭,也无法阻挡金融恐慌的散布。基于上述的各项原因,国际金本位制成为世界性大恐慌的核心因素。基于同样的原因,必须在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经济复苏才有可能。」
证据何在?Eichengreen(1992)和Temin(1993)提供各种面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