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清穿日常 >

第436部分

清穿日常-第436部分

小说: 清穿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给东六宫的宫女由长春宫的曹得意把名单送去了宁寿宫。

  这场耗时将近四个月的换宫女事件终于算是大致上落下了帷幕。但理应出宫的宫女嬷嬷们还被关在东五所,流言就不会那么简单的消失。

  不过现在大家已经能很轻松的把太妃们的旧闻当下饭菜嚼了,只要不牵扯到先帝,四爷对他们说太妃们的八卦并没有很严厉的处罚。

  当然,缺心眼在公开的地方说了,被抓过来当典型处置也只能说这人不长脑子。

  私底下嘛,就连李薇都很喜欢听玉瓶她们说说又听到了什么新八卦。

  比如良妃,生前死后都算是个可怜人。但据说她在辛者库那里,被那里的管事以奇货可居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不但从来没干过活,还让辛者库的老嬷嬷偷偷调|教她,教她宫规蒙语等。

  流言里说得详细极了,说良妃一进辛者库,红颜可怜让人心折,小小的模样就是一副天生的美人胚子。辛者库的管事太监一见之下,说这就是当年孝献皇后的模样啊。

  李薇发现宫里只要说起祸水美人,都拿孝献皇后做比。就连她也被私底下说跟孝献有几分仿佛。

  然后管事太监和嬷嬷就把良妃给保护了起来,冬天不让她洗衣服,夏天不让她晒衣服,同屋的宫女嫉妒了,嬷嬷就把她挪出去跟嬷嬷们同住。

  如此这般过了几年,良妃渐大,此时先帝那边平了三藩又收台湾,选秀就暂停了几年。宫中又冒出来了个德嫔,也是宫女子出身。管事太监和嬷嬷认为时机已到,就把良妃给推了出去。

  他们制造了个巧合,让良妃跟辛者库的其他宫女一道去乾清宫送衣服。

  皎皎光华,乌云不掩。

  第二天,乾清宫就来人把良妃给带走了。从此就是一代艳妃的凄美传说。

  良妃的结局不算很好,但一开始谁都不能否认她是个人生赢家。

  李薇脑补了好几天,她觉得良妃就像是从差生班跳到了优等班。她在辛者库里优秀,是因为周围的参照物。当她真的入了后宫,周围都是优等生了,她的优势不再明显,反而短板却明晃晃的露出来。

  宫里惠、宜、荣等太妃的闲话就没人敢多说,良妃的香艳却能说出个百八十篇来。还不是因为她出身太低,身后毫无倚仗?

  聊完八卦神清气爽,四爷这边就让人来喊她了。

  养心殿东五间里,他问起了宫女的事。

  “你那宫里怎么一个都没留?”他顿了下,想起素素不爱用新人的习惯,身边侍候的十几年也不见换一换。只是以前侍候她的大多数都让她放回家了,道:“要是还想用以前的老人,就再把她们都给叫回来。”

  整个西六宫里,只有素素身边一个新人没进,其他各宫都来了次大换血。长春宫里十二个宫女换了八个。剩下的如恪嫔、宁嫔、汪贵人等,身边的宫女也大多都是求去的。

  苏培盛把这个结果报上来时,四爷心里已经有数了。

  留在恪嫔、汪贵人等人身边的宫女是见跟着这样不受宠的主子没有出路,索性趁这个机会都回了家。

  长春宫虽说他不常去,但该给的脸面一分没少。做为侍候皇后的宫女,不管主子有多少宠爱,地位都在那里摆着,落不下来。所以皇后换宫女,应该是出于她自己的考量。

  听苏培盛说,皆是‘极出色的’。

  四爷冷笑,皇后的盘算真是让人一眼就能看穿。

  李薇道:“我这里不着急,等玉烟她们几个回来就差不多满了。平时有额尔赫和弘暋娜嗽冢皇够健!�

  这话真不假,侍候弘暋挠行∪兀挥惺共煌甑摹�

  新宫女进宫后,紧接着就是要给她们做新衣服。这种事倒是不用特意找针线房的人,只要点齐布料针线等发下去,让宫女们自己做就行了。

  这些事现在都是长春宫的活儿,李薇突然发现她现在无比的轻闲下来了。

  除了每天在翊坤宫和养心殿来回两次外,就剩下看戏本子这一个活儿了。宫里的生活渐渐变得跟圆明园一样,她开始习惯了。

  初入宫的不安与忐忑都开始远离了。

  当赵全保来通知她永寿宫已经布置好了,问她什么时候搬过去时,她也只是交待他们现在就开始搬吧,等天热了就不好干活了。

  今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

  五月初,这天就热得跟三伏一样了。偏偏宫里规矩大,先帝在去世前的那几年里都怯寒喜热,所以宫里侍候的一时半刻都没想起来给养心殿送冰。

  李薇发现四爷中午也叫她过去时,才知道他中午特意回来一趟就是为了换下汗湿的衣服。

  ……他现在还穿着葛绸,里面还要加一层里衣。

  这是标准捂痱子的啊。

  葛绸的厚度,大概就像帆布或牛仔外套,有在二十八、九度时穿一件长袖针织打底还不算,再加一件加长款风衣的吗?这不是捂痱子是什么?

  李薇一看到那件后面湿透的葛绸衣服,就让人给他把夏天的葱青色素纱袍子找出来送进去了。

  四爷一看这一身,穿到身上就是一轻。

  他出来笑道:“忘了让他们换衣服了,还是这一身好。”

  等他下午去前殿被张廷玉他们看到后,第二天他们也都换了薄衣服。四爷才恍然大悟,对她笑道:“朕不换,他们也不敢换,倒让他们陪着朕穿了这么长时间的厚衣服。”

  他干脆就定下来,五月初就可以换夏装了。朝中,宫里,大臣宫女太监们都开始齐刷刷的换了衣服。

  主子们自然不在此列。李薇去宁寿宫时,太后就还穿着厚绸的衣服,隔不几日居然还着凉了。

  太后笑着说:“在宫里住了一辈子了,没想到现在才觉得宫里阴凉。”

  李薇惊觉,太后这半年来特别显老。

  太后告病,四爷当然要日夜侍疾。然后停了宁寿宫的请安牌子,让宫里的人都别来打扰太后修养。

  李薇觉得其实他比别人更折腾太后。

  每天早上,他要去侍候太后喝药,关切一番太后昨夜歇得如何,然后再赶回养心殿上班。晚上,他再去侍候太后喝药、安歇,等太后睡着了再回来。

  这就意味着太后早上要穿戴整齐(至少不能头不梳,脸不洗)的等他,连个懒觉都不能睡。

  晚上也要等他来了之后,喝完药说完话,再三请他回宫休息(未果),然后再入睡。

  总之,一天折腾两回。

  皇帝儿子的孝心也不好受啊。

  太后这样,外人去了是打扰,皇后和李薇不去就是不孝了。

  所以每天都是四爷前脚走,皇后和李薇已经到宁寿宫了,恭请皇上万岁安心去上班吧,她们会好好的侍候太后的。

  晚上,四爷来的时候皇后和李薇肯定都还没走,等四爷折腾完了他们三个再一块走。

  煎熬,这对太后来说绝对是煎熬。

  李薇看着皇后坐在太后榻前,用平静舒缓的声音,温柔的给太后念经书(……)。

  这种消遣活动真的没问题?

  李薇反正就是坐在另一边含笑当壁花。她不需要去念这个经,这个孝心是皇后在尽。她也不会去争,她真觉得听念经不会让太后感觉好一点。

  太后支着头听完两章后,就渐渐入睡了。

  皇后的声音不由得放轻,方姑姑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轻声道:“娘娘睡了。”

  皇后点点头,放下经书,替太后掖掖被角,然后示意李薇跟她一起退下,不要打扰太后休息。

  李薇表示理解,从善如流的跟在皇后身后出来了。

  皇后还要嘱咐侍候太后的宫女小心照顾,这才带着她去了宁寿宫的偏殿。

  李薇深深的觉得太后绝对是在装睡,对皇后和她,太后不用像对四爷那样,非要从头陪到尾,不陪还不行。四爷要尽孝,那就必须尽完。皇后这孝,太后想不让她尽了就把她给赶出去了。

  偏殿里早就准备好了,她和皇后一般是一人一个屋。她在东,她就在西。两人反正不用在一个屋里对着对方的脸。

  太后这宫里的果然都是人精。

  方姑姑侍候太后安歇后,就到她们这边来看看。一般是先去皇后那里转一圈,再到她这里来。说一说招待不周,请个罪,李薇再说姑姑侍候太后辛苦了云云。方姑姑就可以回去接着侍候太后,她自己在屋里也能自在点了。

  通常她跟皇后都要在宁寿宫耗上一天。

  中午用膳时,还要先去太后那里问问方姑姑太后起来没?太后用膳了吗?太后想吃什么?

  方姑姑压根不放她们进去,就堵着门说太后一切都好,太后不欲麻烦两位娘娘,太后用过已经又歇下了。

  皇后要说太后慈爱,痛惜小辈,但她们不能只顾自己,忘了孝义。

  纠缠半刻钟后,皇后才会被方姑姑劝回去。李薇也能跟着退下。

  一直等到天黑后四爷过来,她们才得已跟着他再进去一次。

  这次就是她们两个都坐在一旁,看四爷认真严肃的陪太后用一碗羹或粥汤,陪太后说说话(对着四爷您的脸,这天怎么聊啊?),然后方姑姑把药端上来。

  四爷伸手:“给朕吧。”

  太后笑曰:“让他们来吧。”

  四爷郑重接过,先亲口尝药后再一·勺·勺喂给太后(苦到家了!)。

  “儿子不能常在皇额娘身边尽孝心,皇额娘就全了儿子的孝心吧。”他道。

  李薇就看着太后含笑把这一勺勺喂到嘴边的苦药都给咽了。

  她心道这要是她儿子,她肯定会把药碗拿过来一口喝光,让他省点劲,别折腾他老妈了。

  幸好宫里的碗普遍都小,四爷手中的药碗大小就跟火锅店的调料碗差不多大,药汤又只装七分满。所以太后的酷刑并没拖多长,几勺喝完,太后漱过口(四爷侍候),就躺下安歇了。

  四爷再把方姑姑和守在太后这里的太医都叫过来,问过这一天太后的病情变化,睡了多久,醒了几次,有没有咳嗽,咳嗽了有没有痰,痰是什么颜色等等。再跟太医商量下太后的药方子,这一天的侍疾任务才算圆满结束。

  李薇看他跟太医讨论药方时,想起听赵全保说起过,宫里的太医都习惯会留出一点余地给皇后挑刺。因为从先帝起,宫里的主子们都有习医,懂医的爱好,最爱挑剔药方。太医们为了侍候好主子,也就故意露出一二破绽,好叫主子们高兴。

  所以说,宫里的主子们个个都觉得自己英明神武不是没有理由的。打能打得过身经百战的侍卫,论起文章来,鸿儒都要甘败下风。就连说起医道,太医院家学渊源的太医们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这算不算另一种的捧杀?

  是社会在进行自我平衡?宏观调控?所以富不过三代,任何王朝、贵族、世家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淘汰。它们都会渐渐失去活力,新贵兴起,敲响旧世家的丧钟。

  李薇的脑补跑得太远,那边四爷已经跟太医聊完了,太医正连连哈腰的说万岁说的是,四爷也心满意足的样子。

  从宁寿宫里出来后,就面临着三个人怎么走的问题。

  固然是一人一个步辇,但四爷已经很自觉的向她招手,然后对皇后说:“贵妃与朕一道走,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