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臣 >

第98部分

明臣-第98部分

小说: 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朱厚这话,太和殿内文武百官脸上浮现出不可置信地神色,纷纷怀疑自己是否听错朱厚说的话,仿太祖之制整治二十四监,这可是百官梦寐以求的事情啊,就算杨廷和主持朝政的数十天里,都不敢动二十四监,现在听皇帝的意思是要恢复当年太祖皇帝时候的情况,太监宦官不允许干预朝政,而且还要把多余的太监赶走。
    “从即日起,民间自宫者,二十四监一律不许征用,二十四衙门各司各职内侍皆有定员,如有多出者,按律遣散使其归家。”看到殿内百官呆滞的模样,朱厚感到非常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皇上圣明,臣一定遵旨照办。”百官有怎么样的反应蒋冕可管不着,但听到自己还要负责这件事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的激动,这可是轰动天下的大事啊,如果处理的好,在青史上可能会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
    太和殿内的百官都明白这点,看蒋冕的目光也变得复杂起来,有羡慕、嫉妒、不忿,都在后悔刚才为什么不争这个差事。
    “退朝。”
    在朱厚的示意下,执班太监传唱起来,声音却有些发颤,群臣这才收起心来,恭送朱厚摆驾回宫,早朝至此才算正式结束,但百官却没有就此回去,反而三五成群的对刚才之事纷纷议论起来。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翰林
     更新时间:2009…6…19 11:39:09 本章字数:5502
    “杨学士,刚才皇上所言,可是出自你之手。”散朝之后,大学士毛纪悄悄的拉着杨廷和轻轻说道,以为刚才朱厚的决定是杨廷和授意的,其实也怪不得毛纪这样想,毕竟朱厚不过十四五岁,对政事还缺少经验,毛纪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杨廷和悄悄的向皇帝进策的。
    “这次毛大人猜错了。”杨廷和微微一笑道:“此乃皇上乾纲独断,老夫并没有向皇上陈言只字片语。”
    杨廷和现在心里五味杂陈,看到百官欢欣鼓舞的模样,就知道大部分官员已经对这位小皇帝开始信服起来,杨廷和当初选择朱厚为帝,就是想到他年纪尚小容易控制,当然并不是说杨廷和有谋逆之心,只不过他是想在朝中少一些肘制,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没有想到事情出乎他的意料,自己挑选的皇帝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先是拒绝续孝宗嗣,不用皇太子之仪即位,然后又不同意众臣给兴王奉上的尊号,继而又反驳自己对王琼的处置,现在又没有与内阁商量弄出这么一件事来,杨廷和忽然察觉自己似乎掌控不住以后朝廷的局面了。
    “这般说来,皇上年少英明,乃是大明之福啊。”毛纪由衷的赞叹起来,与其他官员一样,受够正德皇帝胡闹的行为,他真心希望现任皇帝是位英明之主。
    “杨首辅果然是慧眼无双,能从万千宗室子弟之中辨别英才之君来。”大学士蒋冕也凑了过来,看左右没有闲人,也忍不住轻轻叹道。而一旁的毛纪也深感同意。
    “蒋学士慎言。”杨廷和淡淡的笑道。就算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不能在同僚面前失去风度,及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杨大人莫怪,在老夫看来蒋学士是兴奋过度,这才口不择言起来。”背后妄议君上不符礼,御史言官随意可以上疏参奏。毛纪忙出来打个圆场,但说话时也流露出一丝喜悦地意味来。
    “失礼失礼。”蒋冕拱手笑道,也难怪他这么喜悦,毕竟朱厚这次给了他一个扬名天下地机会,以后说是名垂青史也不为过。
    杨廷和不露声色的与几位同僚在谈天说地,片刻之后这才悠悠的回府,用过午膳回到房中小憩一会,然后出现在书房之中。那里早就有人在等候。
    “见过大人。”书房中等候之人模样非常普通,随意在街上一放,来回走几遍也没有人记得他的样子。
    杨廷和微微点头,径直坐在书桌旁的椅子上,顺手拿起一本正德皇帝的起居录认真阅读起来,这并非是杨廷和故意作做,而是朱厚任命他主持编修武宗实录,所以杨廷和经常要看关于正德皇帝地资料,而那人似乎已经习惯杨廷和的行为。杨廷和在认真看书的时候,自己屏气凝神的侍立一旁,深怕有所打扰。
    “宫中最近有何动静。”不久,杨廷和轻轻的起居录搁放在一边。和声的询问起来,虽然大明律有规定,不许外臣与宫中内侍有来往,但是这条规定从来没有人完全遵守过,只要皇帝住在宫中一天,内外勾结的事情就人存在,就算杨廷和现在身为首辅大臣,在朝中位高权重,但也避免不了要时刻关注皇帝的最新消息。以免在自己被人设计也毫不知情。
    “与往常一样。皇上近日来除上朝之外,就是在乾清宫批阅奏折。”那人恭敬地回答。
    “这两日皇上可有召什么人觐见?”杨廷和轻微点头。沉吟片刻之后继续问道。
    “昨日午后召翰林院的张侍读觐见,觐见之时皇上挥去左右,连起居郎也不例外,谈话内容也无从知晓。”那人揖手说道:“在下办事不力,请大人恕罪。”
    “不必如此,你已经尽力了。”杨廷和微微一笑,摆手说道:“之后呢,那个张侍读是不是回去了?”
    “秘密会谈之后,皇上看起来非常高兴,然后去给邵太妃请安,张侍读也在其中,从邵太妃那回乾清宫之后,张侍读给皇上进言,皇上接着摆驾到坤宁宫给皇太后请安。”那人简略的讲述起来。
    “张侍读进言的内容你可知道?”杨廷和饶有兴趣的询问道,到要看看一个攀龙附凤的小举子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居然能打动皇帝去给皇太后请安,因为尊号之事,皇帝与皇太后之间的关系僵硬,这事在朝中也不是什么秘密。
    “张侍读进言的内容大意是…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ωар。1  ⑥κ。cn(1⑹κ。Сn。文。學網…。”那人详细地讲述起来。
    “百善孝为先,这话虽有偏颇,但也不失为一句警世之言,这张侍读还算有几分见识,并没有慎儿想像中的那么不堪。”杨廷和自言自语的说道,对张信的印象也改观过来,同时也是猜测皇帝既然有心改善与太后之间地关系,那岂不是说皇帝对众臣的提议也有些动心起来,同意续孝宗之嗣了?
    在张府,袁方等人兴冲冲的进房间把张信揪起来,然后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声音十分吵杂,张信肯定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内容,张信也懒得理会他们,吩咐仆役拿热水毛巾来,自己悠然的洗漱。
    “什么事情让你们这般激动啊,一个个的慢慢说来听听。”洗漱完毕,觉得心清气爽的张信这才回到房中询问起来。
    “子诚,今天朝廷公布一件大事,让我等激动兴奋不已。”孙进也没有卖关子,神情喜悦的直接说道。
    明代并没有禁止读书人莫谈国事的法令,而且书生士子除了读书,又不用操心其他事情,闲着没事做地时候当然格外关心时政。纸上谈兵并非只有将军们会。读书人畅谈朝政利弊地爱好似乎从古到今从来没有断绝过。
    “正是如此,朝廷此举真是大快人心之极啊。”沈轩开怀笑道,在张府待久了,沈轩也不像当初那般拘谨起来,与他人一样开始言谈无忌起来。
    “朝廷此举实行之后,乃是天下百姓之福啊。”袁方非常赞同地说道。
    “子任。到底发生什么事啦。”张信没有兴趣理会几个在那里绕圈子,向张胜询问起来。
    “子诚,不是我说你,你身为朝廷命官,居然一点也不关心朝政,连朝中发生何事你都要问我们,以后如尽职尽责何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张胜叹气责斥说道。
    在场地几人之中。没有哪个人有张胜这样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训张信,毕竟张胜是他的族兄,在古代有长兄如父的观念,而且张信现在父母双亡,张胜可以尽到长辈的责任,而且张胜也是出于好意,才直言不讳地劝诫。“子任,是我错了,以后我一定加以改正。希望你们几位做个见证。”陪礼道歉对张信来说并不是件艰难之事,况且张胜说的也有道理,张信也认识到在官场混,消息情报永远是最为重要的。
    “子诚也是初涉官场。以后注意就可以了。”看到张信真心认错,几人也露出笑容,刚才还真怕张信生气,把众人的关系弄僵。
    “到底有什么喜事,你们现在可以说了吧。”看到几个的笑容,张信也感到很高兴,友情果然是要经常呵护的,虚心接纳朋友的意见,容忍朋友对自己缺点的指责。做到这点还真是不怎么容易啊。
    “朝廷有令。从即日起,逐一招回各地地镇守太监。然后还要整治二十四衙门,以后宦官之祸再也不会重演了。”袁方大笑起来,身为官场子弟的他,当然明白镇守太监分驻各地的祸害。
    “是啊,从此以后,朝政为之一清,朝廷百官与万民可以安心了。”孙进微微笑道。
    从几个人的话来看,太监专权还真是不得人心,可惜历代皇帝就是喜欢作用太监,让他们无可奈何,现在听说朝廷要整治太监,众人当然兴奋不已。
    确实如此,当朝廷的诏令公布天下之后,各地的镇守太监们如丧考妣,原来嚣张的气焰顿时萎靡不振,人心惶惶的等待着朝廷的召唤,为非作歹贪污受贿地事情也不敢再做下去,深怕被别人揭发,现在可不比以前,地方官员不再害怕他们了,各地的御史言官都想揪住机会参他们一本,好在皇帝面前立功表现。
    有些聪明的太监开始转移财产,以备解职遣散回家好养老,但蒋冕与地方官员也不是吃素的,早料到他们有这么一招,眼睛雪亮地盯住他们的动静,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向上级官员汇报情况。
    大明的官员可能治理地方不怎么在行,但是论起为官之道,那可是拿手绝活,裁脏陷害无中生有的事情非常娴熟,更加不用说有真凭实据,不容太监们抵赖,弹劾的奏折如雪花一般纷纷涌向通政司,然后给朱厚过目,朱厚看了越发觉得自己英明无比,地方太监居然这么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恶迹斑斑,随即随手一挥,把奏折转交给大学士蒋冕,让其斟酌处理,一定要严加惩戒。
    太监们也是倒霉,遇到一位从来没有在宫中待过的皇帝,对太监们根本没有感情,而且皇帝经常听自己的父王在斥骂太监之祸,然后再经过张信这么一鼓动,热血澎湃的想做出一番功绩来,首先就拿他们开刀。
    不管整治太监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但事情不是由自己负责地,张信也乐得作壁上观,悠闲自在地与几位好友打趣聊天,等待自己的假期结束。
    清晨,张信挥别几位好友,悠悠地去上班了,被朱厚赐封为翰林院侍读以来,张信还没有正式的在翰林院出现过,连自己的上司级同僚还没有认识,皇帝给的几天假期完结,张信只有乖乖地去翰林院报道了。
    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地《长杨赋》。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的意思,最早是从唐朝武德年间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明代翰林院就开始拽起来了,用“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来形容翰林院一点也不为过,按品秩,翰林院不过是一个五品衙门,尚不如一个地方的知府。但民间流传着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