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少兄,这几天还住得习惯吧。”
张信闻声一看,正是袁宗皋笑容可掬的样子,不由得高兴起来,终于有人来了,开口责问道:“袁先生,莫非是学生得罪于王爷,怎么如此待我?”
“呵呵,少兄真的是多虑了,这几天王府确实是有事,王爷抽不出时间来。”袁宗皋解释道。
不过张信很怀疑这话的真假,王爷没有空,但我是给世子当教授的,又不是给王爷当教授,摆明是骗人啊。
袁宗皋也看出张信不信自己所言,耐心解释道:“少兄,可知道福州三卫兵变一事?”
张信茫然摇摇头,不要说兵变了,福州三卫是什么,自己也不懂。
“呵呵,不知道也不奇怪,这消息也是最近才传到王爷耳中,事情是这样的,福州三卫军士已缺粮三月,有人便乘机煽动军士以请求给粮为由,聚众为变,挟给其粮。”
张信奇怪了,问道:“这关王爷什么事啊?”
“呵呵,事后天子大怒,福州的官员只好来向王爷求情,想让王爷帮他们在皇上面前说说好话。”
“哦,原来是这样啊。”张信认为自己懂了,其实他一点也没懂,福州兵变内幕多着呢,不是他能所了解的。
不过袁宗皋也不打算详细说明,笑道:“王爷对世子很器重,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让世子旁听,所以这几天少兄授课的事,只能缓缓了。”
张信听了觉得没什么,反正现代的人教育孩子都是这样,见过才能识广,兴王的做法让张信有点佩服,认为他对世子的教育很有远见。
在二十一世纪,纨绔子弟,二世祖的称呼屡见不鲜,看历史书的时候,张信对历朝的藩王都没有好感,认为他们只是一帮渣滓,农民的吸血鬼,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如今听到兴王这样教育世子,让张信觉得很新鲜。
不过印象也没有改观,教育归教育,毕竟藩王的本质还是一样的,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还是存在的,不过张信却不会蠢得说出来。
“呵呵,袁先生,请转告王爷,正事要紧,学生自然分得清轻重缓急。”
袁宗皋点点头,随后和张信聊了几句,起身告辞了。张信起身相迎,目送袁宗皋离开,知道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张信自己也松了口气。
兴王府,书房
连续几天不停的工作,兴王终于把事情处理完了,可以放下紧张的心情了,对于兵变事情的处理,兴王可是费尽了心思,可谓心力交瘁,所以一忙完后,安然的休养起来。朱厚熜也不例外,怎么说也只是一个小孩,怎么聪明伶俐,但阅历还是不足的,就算是旁听,要理解也蛮费脑力的,所以也要休息一段时间。
人啊,就是有太多的贪婪,不懂得满足,已经恢复过来的兴王,舒适的坐在倚子上,慢慢来喝着上等香茶,但思虑却不在这上面。正当兴王正神不守舍的时候,坐在一旁的袁宗皋悄悄地站起来,准备走出去,不想打扰兴王的休息。
“仲德。”兴王醒了过来,摇了摇头,自嘲了下,没想到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了,还好熜儿已经长大了。
想到朱厚熜,兴王猛然想起张信来,对于张信,兴王心情很复杂,在兴王的心中,袁宗皋怎么说也是朝廷派来的人,不可以尽信。
所以遇到张信后,兴王不由得起来爱才之心,想培养一番,陪伴朱厚熜,加上张信的年轻,比朱厚熜大不了几年,两人应该可以相处得很好。过几年后,两人应该建立起感情了,只要以后疏通一下关系,张信科考后就可以直接调任兴王府了,如果说张信不识实务的话,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兴王默默想着,藩王身上的枷锁实在太多了,虽然自己与皇帝的关系不同,但也不能有所保证,为了朱厚熜,兴王早就做好详细的打算了。
事情和兴王想的一样,朱厚熜对张信的才学还是有点佩服的,两人不难相处,兴王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福州……
想到福州,兴王就感到一阵心浮气躁,闷声道:“最近张信怎么样了。”
袁宗皋无语,还能怎么样,凉了人家半个月,现在才问。收好小心思,袁宗皋答道:“张教授已经在府中住了半个月,每天都在院中练字。”
兴王惊讶,想了想,好像真的有这么久了哦,忍不住问道:“就是练字,没有做其他的事情?”
“正是如此,自从上次告予张教授,王爷有事处理,世子旁听,不能按时授课,已经过了八天了。”袁宗皋望了望兴王,小心翼翼的回答。
“哦”
兴王挥挥手,示意袁宗皋可以走了。小子,不错,能忍,兴王乐滋滋的想,对张信的评价又高了点,还以为要多费时间培养,打消他的傲气,磨平他的棱角呢。既然他这么懂事,明天可以让熜儿找他授课了。
张信这几天过得很自在,没有什么压力,没有人管的感觉真好。希望兴王每天都有事情处理,张信默默的向上天祈祷,可惜上天太忙了,没空听张信的愿望。
“先生,学生这么迟才前来问候,请先生见凉。”
听到这声音,张信知道自己美好的愿望是不能实现了,谁叫人家是老板,吃人家的只能小心侍候。
“世子多礼了,父亲是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世子应该时时倾听王爷的教诲,要比我这个教授强多了。”张信实话实说道。
“是这样吗,先生说的真好。”朱厚熜赞成道:“父王确实博学多才,平时让学生受益良多,但父王对先生很推崇,所以要请先生多多指教了。”
真的是父子……
张信心想,不服不行啊。
“呵呵,应该的,既然王爷已经把事情处理完,那我们就开始学习吧。”
不该问的就不要问,张信也不打听处理事情的过程,反正也不关自己的事,少招惹麻烦才是王道。
不愧是王府,世子书房给张信的印象就是空间大,书籍多,装饰得富丽堂皇,显示出大气。虽然上次到到兴王的书房,但没有那个心情看,现在能放开欣赏,才觉得与众不同,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大型图书馆,但在这个时候也不算差了,起码比州学中的藏书室规模大多了,让张信惊叹了下。
恢复心情后,按理说应该是到授课时间了,但是张信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为好,干脆把问题抛给朱厚熜,道:“不知世子功课如何,以前的夫子教到哪了?”
“先生,自从三个月前,上任教授因为家中有事去职后,一直是由父王聘请的几位儒门先生授课,弟子已经学完四书五经,现在正学资治通鉴。”朱厚熜回答道。
真的假的,张信怀疑的看着朱厚熜,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心情马上沮丧起来,你都有这么多的人教了,那还要我做什么。张信却不知道兴王本来就不寄望他能教世子什么,而是想招个伴读而已,授课不过是玩笑罢了。兴王每天都会安排一些儒家名士为朱厚熜讲课,所谓的教授不过是一个虚职,不然就算张信怎么才华横溢,也不能打动兴王,怎么说张信也不过十六岁,才学也是有限的。
“不知先生打算何时授课?学生恭候教诲。”朱厚熜颇有兴致的看着张信,早就明白怎么回事的他等着看笑话。
张信无奈的看了朱厚熜一眼,开口说话了。
正文 第十章 论史
更新时间:2009…6…19 11:38:38 本章字数:3672
第十章论史
“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常人就算是穷一生之力,也不敢轻言学会贯通,如果真如你所说,已经学完,那我也不能教你什么了。”张信淡然说道,对于这份工作他也不报希望了,有这么一个天才学生,不是谁都能教的,而且兴王另请人授课摆明是不信任自己。
“呵呵,先生过誉了,学生不敢欺瞒,刚才所言不过是玩笑之语,学生也只是能背诵经文,对于经文大义有所了解而已。”朱厚熜解释道:“父王说过,学生身为世子,以后要担起兴王府的责任,圣人之言了解大义即可,不必多花心思在这上面。”
如果是哪个儒家门徒在这,肯定会对朱厚熜批判,认为他这样想是错误的,然后会举出一大堆圣人之道来教训他,让他回归正道。但是张信对这话表示赞同,反正世子以后又不要科考,学这么多的经义做什么。至于兴王另请人教世子一事,这不算什么,反正自己是什么料,自己知道,现在有人为自己分忧,赚到了。
张信想通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说白了自己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授课一事轮不到自己操心,心情大为舒畅。不过也惊异朱厚熜才十二三年,却没有同龄人的童稚,对答稳重。张信不知道他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所以兴王选择他做为朱厚熜的伴读也是没有原因的,两人的性格相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世子可知?”张信了解自己的职责后,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监督朱厚熜学习,这也算对得起兴王聘请自己的情意,虽然说兴王有点用心不良,也算是帮自己解决了麻烦。
朱厚熜答道:“学生明白,曾子的意思是,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的时候,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嗯,温故而知新,世子明白就好。”
说完张信随便找了个椅子坐下,懒洋洋道:“既然世子已经学完儒家经典,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的,随意即可。”
朱厚熜愕然,感到一阵新奇,从来没有一个先生是这样教书的。笑了笑,朱厚熜扬声说道:“黄锦,进来。”
话刚落下,门外就来了个十来岁的小孩,与朱厚熜一般大小,长得眉清目秀,面如施粉,白白净净的,身穿青灰色的衣服。进来书房后向朱厚熜跪下道:“世子有何吩咐?”
“给张教授沏茶,要上等的茶叶。”朱厚熜补充道:“最好是皇上赏赐的贡茶。你去我房里找找,尽快送来。”古代给官家子弟上课只能站着,而且又没有水喝,朱厚熜这个做法算是非常厚道了。
“小的遵命。”黄锦答应一声,起身告退,出了房门。
张信不置可否,对于喝茶他不怎么在行,不过难得学生这么有心,没有理由打击人家的积极性是吧。承了人家的情,怎么说也要表示一下,“呵呵,世子有心了,却不知最近世子功课有何疑问?”
朱厚熜闻言大喜,连忙说道:“正想向先生求教,几天前夫子讲资治通鉴,谈起宋朝为元所代,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宋的体会。不过学生这几天忙着跟父王处理正事,无法分神,只好胡乱写了篇,却不知好坏,请先生指正。”
只是说说而已,你还当真了,张信不情愿的站起来,道:“职责所在,世子不必客气。”接过朱厚熜递来的文章,认真看起来。如今的张信对于繁体字已然不在话下,无论是读写都习惯了,不会造成任何的障碍。
字很好,比我强多了,自卑啊,想太多了,张信抛开杂念专注读起来。嗯,语句顺畅,行文语法流利,内容中规中矩,和这个时代的言论一样,以朱厚熜这样的年纪看真的是十分难得啊,不得不佩服兴王教育的能力。
“世子过谦了,这篇体会可以说是文笔极佳,从内容看得出世子才思敏捷,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指出了宋朝兴亡的原因,无论是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