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之红色警戒 >

第785部分

抗战之红色警戒-第785部分

小说: 抗战之红色警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德国人始终无法彻底掌控地中海。
    但若是被德国人封死了苏伊士。恐怕大量的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战略物资就难以借助最廉价的海运大规模进入地中海地区,甚至让德国人直接进入红海,中东地区必将陷入危局。
    “中东绝不容失!”罗斯福的态度很坚决。
    中东早在上一世纪就已经勘探除了石油,08年,伊朗就已经为大英帝国供应工业原油了。在38年的时候,伊朗、伊拉克、沙特等中东四国石油产量达到了1600万吨,占了世界的4%。
    这个数量已经足够让德国人眼热。
    英美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对中东的时候勘探,虽然被孟享早早的就派出了阿拉丁对这些探勘行动暗地里破坏。并在神月国的范围内,排挤外来国家的勘探,但英美依旧预测出了中东蕴含的巨大石油产量。
    英国的能源基础是煤炭。即使他们也看到了石油的巨大潜力,但改造整个工业能源体系的代价实在是太高昂了。
    新兴的美国人通过汽车车轮上的扩张意识到了石油的巨大威力,但美国巨大的石油产量让众多资本大鳄难以再去寻求其他高成本的石油。
    虽然中东绝大多数是油质优良的自喷井,开采成本很低,但那是后世。
    现在荒凉的沙漠地区,运输和后勤保障的费用足够让一部分退却,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没有大型和巨型油轮横行的年代,海上运输油料的成本已经抹杀了中东石油的开采成本那点廉价优势。也只有二战后,在废墟上建起的各国工业体系对石油的需求增大。一艘艘超级巨轮的出现,才让中东在人们视野中炙手可热。
    而现在只有那帮玩垄断寡头游戏的英美才更明白中东石油的重要性。
    美国人一直不缺油,即使后世推高石油价格到高不可攀的年代,他们也不缺。美国人本土拥有大量的石油,足够应对一次次能源危机,他们一直控制着拉丁美洲的石油。不要看有时候会冒出几个独裁者对美国人叫嚣。这不过是美国人玩的一种把戏而已。
    对自己的后院上百年的掌控,他们岂能让真正的威胁存在?
    他们不过是借助着对石油命脉的垄断在玩一场资本的游戏而已。
    无论是拉丁美洲的石油危机,还是中东的石油危机,只不过都是引起金币跳动的控制器按钮罢了。
    或许这个时候,美国人还没有想到把美元和石油的纽带连接,但他们绝对会想到把金币和垄断联系在一起。
    掌控越多的资源,就能获得更大的暴利。
    欧洲资本寡头发祥地之一的英国人也同样明白石油垄断的重要性,当然不会轻易的舍弃中东。
    前世中东地区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内,英国人依旧是最主要的外来势力。战前美国人都已经渗透到了伊朗,在经过二战英国的衰退后,都长时间挤不进去。
    不过这个时空但衰落的他们自身难保,根本无力再谈对世界的掌控。为了保住老窝,只能向美国人妥协,出让部分地区的利益,被美国人一直窥视的中东自然也不例外。
    这个时空,美国人从英国人手中获得了更多的中东掌控权。
    这更激起了美国的那些石油大亨们的野心,推动着美国政府早早的接收那里的部分权力。
    而这绝对不能让德国人来打扰他们的美梦。
    即使现在德国人两线作战有些吃力,但依旧没有破灭老希勾画出的征服全世界的美梦。
    在日本人攻克半个印度后,在苏俄高加索和巴库石油离得德国战车加油管越来越近的时候,老希征服中东的野心也在继续膨胀。
    除了石油之外,记载史册的荣耀驱动着老希紧跟着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等诸多王者的脚步,直到超越往者。
    那些历史的征服者跨越的是欧亚非三个大陆,至少老希自认没有攻克圣城耶路撒冷,甚至征服整个中东,没有接触到华夏和印度这两个东方文明古国,就不算铸就新的巅峰荣耀。
    而且眼看着日本人闯进黄金古国印度的巨大收获,整个德国高层都开始向往打通通往东方的道路。
    所以隆美尔身边的部队不再像前世那样重视不足,而是一直维持着10万左右德国部队的规模,这才有了横扫整个北非的资本。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山寨公司的不断资助的功劳。
    北非的环境恶劣,后勤补给一直是支撑军队的最大问题。
    但只要有了埃及人和阿拉伯人的黄金古董,隆美尔的军队就不再为补给过多发愁,才造就了沙漠之狐一直打到苏伊士运河边的赫赫威名。
    老希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即使两线紧张,依旧抽调出了更多的部队来让隆美尔的战车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前行,以借此打开更大的局面。
    有了开罗、亚历山大港等城市的支持,德国北非军团人数正在攀升,现在已经超过了13万人。
    而英国人忙于本土的救助,剩余的英军即使加上了印度、新西兰、加拿大等附从国,甚至加上埃及、西亚地区的土著军队,所有的军队也不过只有30万人。
    但不要忘了,德国人那边还有8万意大利军队。
    虽然意大利军队对抗英国部队是不行,但对抗那些埃及和阿拉伯人,甚至印度军队,还是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当然这只是心理优势,对抗装备了美国援助,作战勇猛的印度军队,意大利人依旧有些不敌。
    阿三们的家乡正在遭受着日本人的肆虐,和反抗英国殖民的武力暴乱,但这些阿三军队没有像澳军那样返回去保卫家乡,而是留了下来。
    在这里所受到的待遇,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堂一般了。
    美国人的援助来的不仅仅是武器,而且还有各种的生活物资,而掌控了全球众多殖民地的英国人对这些物资的供给也同样不缺。或许不能送到本土,但大量滞留物资供应北非足够。
    再加上被英国人殖民了那么久,已经刻在阿三们骨子里的对宗主国的效忠和一点荣誉,阿三们犹如神灵附身,作战及其勇猛。
    这也是英国人支撑到现在的一个原因。但随着德国人的增兵,英国人再难以支撑。
    所以,英国人怀着矛盾的心情迎来了美国人。为了中东,为了非洲,要在北非开辟第二战场。!~!
第861章 火炬计划
    “法国人会什么反应?”艾森豪威尔淡淡道。
    “他们只能接受!”蒙哥马利不屑道。
    艾森豪威尔低头沉吟,他听得出英国人对法国人的不屑,但此次作战离不开法国人的支持。
    北非的第二战场已经开辟,但首批10万美军怎么用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要把兵力浪费在防守上,我们需要在德国人的屁股上踢一脚!”纵横了两个世纪的英国人已经熬炼出了一大批战略家,丘吉尔估算到了他们可以坚守苏伊士的时间后,决定把援军放到了德国北非军团的背后——法属殖民地。
    自从法国人的维希政权建立后,他们在北非的殖民地虽然后来都陆续的投向了维希政府,但他们天高皇帝远,对德国人也是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态度更偏向中立,反正对德国人没有好感。这也是英国人打算从中争取一把的一个原因。
    当然因为维希政权初期,英国人炮击法国舰队的事情,北非的法国人也对英国人没一点好感。
    所以这一次的进攻主力是美国人,能较好的避免英法的尴尬。
    而且,在英国人看来,国土沦丧,军心涣散的法国人的战斗力稍弱一些,不会像德国人那么拼命。这么一个稍弱的对手也避免了那帮初上战场的美国大兵们不至于战败溃逃。
    不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人连连溃败的表现。单单在大不列颠岛上,那些一直在安乐窝中成长起来的美国大兵一开始都显然无法适应战争的节奏,差点就成了英国人的拖后腿。
    这使得把第二战场开辟到西班牙的计划流产,英美才选择了困难度稍低一些的北非。
    美国大兵的表现如此,偏偏美国人的财大气粗,使得这一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整个计划的总指挥成了没有高级指挥经验的艾森豪威尔少将,这当然让蒙哥马利有些不爽。
    “那个戴高乐的特使来了吗?”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在意英国人的态度,直接问道。
    他长期担任幕僚,擅长从政治角度考虑军事问题。这也是马歇尔推举他,也是他后来能以军人的身份成为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知道自己对军事方面的弱点,但他却抓住了战争的政治本质。
    开辟第二战场的火炬计划单单靠美国人是完不成的,即使加上力竭的英国人也不行。还需要法国人的支持。
    擅长谋略的英国人早早的就推出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这块牌子。
    但英法的恩怨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双方的合作显然不那么愉快。
    英国人在背后一边输血,一边搞小动作,使得戴高乐的势力发展的并不强大。
    美国人显然也看到了戴高乐这个法国最大抵抗势力的招牌作用,如果运作好了,不仅仅可以获得法国殖民地的支持,甚至能在未来整个法国大蛋糕上切一块。
    一个强大的法国。来制衡英国人、德国人、甚至苏俄,更符合美国人的欧洲利益。
    若不是美国人在背后推动,法国人二战后也绝不可能坐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子。
    “蒙特克拉?”蒙哥马利一怔,随即回答道,“已经来了!”
    ……
    “我们需要更多的武器!”面对艾森豪威尔,蒙特克拉毫不气的讨要道。
    之前,艾森豪威尔已经主动派出了特使克拉克,前去联系已经从伦敦转到了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的戴高乐。双方已经初步有了接触。
    而这一次。戴高乐派出了蒙特克拉来负责了解一下盟军更具体的行动。
    蒙特克拉显然不放过这个机会,夹带着提出了一点附加条件。
    当初身为法国国防部和陆军部次长的戴高乐刚拉起山头的时候,手下能指挥的只有法国外籍军团的一个营。阿尔比斯猎兵师的一个营,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连,还有几百散兵游勇了。
    而作为其中战斗力算是最强的外籍军官的那个营的长官就是马格兰韦内雷上校,像当时很多愿意投身抵抗组织的高阶军官一样,他改名为蒙特克拉。
    当初在英法因为法国舰队的事情闹翻的事情,处境难堪的戴高乐手下的军队可谓是缺枪少弹。
    随着戴高乐不断抓住国内和周边殖民地抵抗组织的权力,开支更是惊人,加上英国人那有限制的援助,显然戴高乐一直是紧紧巴巴的过日子。
    好不容易碰上了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自然得要点好处。
    艾森豪威尔眉头稍微一耸。但随即平复。
    蒙特克拉的要求很可能是属于戴高乐的授意,显然这还算不得讨要好处。毕竟装备更多的法国武装参与进来,也是美国人乐见其成,一点武器对美国人来算不得什么。真正的好处是战后的分配以及美国人根据法国人的表现而可能的支援力度。
    显然,戴高乐也明白,并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要些武器不算过分,还能借此表现更好一些,抱紧美国人的大腿。
    于是,有了美国人中间的组织,火炬计划的第一步顺利的展开了。
    ……
    “都站好了!你们这群软在娘们肚皮上的家伙,难道连腿都站不直了吗?”巴顿那大嗓门吼起来根本就不像已经5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