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 月关?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绿萼都轻松下来,每当她们要干活时,都被那对母女抢去,妇人还悄声说:“两位小姐,你们将来可都是少爷的夫人呢,小人怎能让你们干活?”
一句话让这两个小丫头全羞红了脸跑进了房中,可两个小丫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忍不住偷偷地乐。
正好石坚进来,他问道:“你们在乐什么?”
两个丫头大羞,红鸢说道:“偏不告诉你。”
石坚说了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走了出去。
丁圃两个儿子一个十三岁,一个九岁,大儿子丁覃性格安静,也喜欢读书,不过他望着石坚的眼光可是充满了畏惧。石坚摸了摸鼻子心想:论岁数我可是你的小弟吖。石坚对他说:“我这书房里书你只管拿去看,遇到不懂的字尽管问我,但在我读书写字时你不要找扰我。”
丁圃和丁覃父子听了大喜,这时候人民懂事较早,连丁覃也知道得到石坚指点,是多荣光的事情。两人千恩万谢。丁圃的小儿子就比较调皮了,可他也惧怕石坚,在石家也不敢捣蛋,跑到外面玩去。石坚此时时间宝贵,还真怕他在家中调皮,看到这种情形也放下心来。
但这样一来,外面来到石家的文士们看不到石坚整日伏在书桌上写字景象,他们不由咒骂起那个长史。
时间又来到了五月初,眨眼之间他们来到这个新居有一年多时间,从春天开始,石坚也没有给什么人写过词,但他声名在大宋更响。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比起《西游记》引起的轰动更大,所有的大酒肆都有说书人在说《三国》。
这时青州老儒董谊上书说石坚混淆视听,制造伪史,他这封上奏中指出《三国》中出现的一百五十二处错误。并说魏代汉乃是正统,可石坚却在《三国》中说蜀是正统,这种明显的错误岂是一个读书人所犯的。现在《三国》流传天下,还不知道要花多大精力才能使百姓知道原本历史真相。
他这本奏折中没有弹劾石坚,可处处针对石坚,比弹劾还要厉害。真宗看了也没有办法,其实他本人也是一个《三国》的忠实读者,每天盼望石坚更新的心情比谁还要急切。他现在正读到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时,明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他还盼着石坚笔下生花将诸葛亮写活过来。眼巴巴地怀着又想看下一章,又怕看到下一章诸葛亮真的死去的复杂心情。可现在老太太心情也好了,石坚自己任务又重,讲书的速度在放慢下去。其实他不慢要行?《三国》完了只有一本《红楼梦》了,上完《红楼梦》再上什么?难道是《金瓶梅》,或是《水浒传》,或是《回到明朝当王爷》,那不是瞎扯蛋。真宗都好几天没有看到下一回传来。
但他对董谊这本奏折不能不慎重,古代人可对历史极为甚重,无论每一个朝代都有史官专门记载历史,在唐李世民之前,就连皇帝本人也无权翻看史官究竟写的什么。
真宗就托人下了一道喻旨说这本《三国》写得是好,问石坚可为什么改写历史?
第三十六章 口水
石坚一读,不由哑然失笑,搞到现在这些人还把小说在当史书读,那自己可真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他写了篇很长的奏折上奏了朝庭。在这奏折里他先说了草民讲说这两篇小说只是为了使祖母开心,没有想到轰动天下,更惊动了圣上,草民真是难以恕罪。然后说春秋时有《诗经》、《楚辞》,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小说与戏曲虽不是正规的文学,可也作为文学的一种。小说与戏曲都以虚构故事情节吸引人教育人。由于长期的不重视,正规学者鄙视这种艺术性质,这才至于这两种艺术流于俚俗,更有艳奇下流情节充斥其间。其实小说与戏曲写得好,不亚于诗词对人民的影响。譬如草民去年看到游人离别时,感概其中的凄苦,曾私下里写了一首曲子。
写到这里,他又抄袭了一首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譬如小子借《西游记》说明正义将战胜邪恶,一切妖魔鬼怪终就是灭亡的下场。再借《三国演义》告诉百姓要忠君爱国。曹操虽是雄才大略,可草民认为他掌握大权,不去保大汉振兴,反而挟天子以令诸候,这种行为不值得歌颂,所以草民在小说中用了蜀代为魏成了正统。只是草民只顾得祖母开心,忘记了让百姓造成了误会,罪莫大矣。再请圣上恕罪。
这份奏折到了皇宫时,刘蛾正捧着新上的《三国》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流泪呢,她用手帕擦着泪花儿说道:“官家,这孩子怎能这么狠心,就将这诸葛武候给写死了。”
宋真宗想到这孩子已经跑调跑了不少哪,难道不把诸葛亮写死,还写出蜀灭魏统一天下不成?
这时候下好太监将石坚写的奏折送来。首先真宗看到奏折上的字,就叫了一声:“好字!”这次石坚还是用了董其昌的书法,这是石坚用这种书法誊抄《资治通鉴》一百多万字,可以说天下除了石坚外,再无第二人能得到董体的神髓。没看内容,光这行行楷书写得行云流水,叫人就看得心旷神怡。刘蛾在边上也说道:“官家,你看这孩子字写得越发长进了,可那些人为什么找这孩子麻烦,难道他们家孩子有这孩子有出息?”
宋真宗无语,一个石坚,可以说千古难有,还想找第二个这样的少年?
两人伏下头看他奏折上怎样写的(关于这段描写,历史上确有此事,身为皇后的刘娥,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娥。)
石坚本来对古文在前世就有一定造诣,现在为了写好《资治通鉴》,这一年来苦攻文言造句,单论笔力已不逊于当世大家多少。这篇奏折婉转曲折,加上他这一笔好字,让这奏折更是花团簇簇。
两个天下最尊贵的人一边看一边还比划着这个笔划是怎样用笔的,那个笔划是怎样落笔的。当看到那首小令时,刘蛾又说道:“哀家好外没有看到他写的新词了,小首小令写得多好啊,难怪王左议说论笔力他是当今大宋第一,就是太凄苦了。官家,你就不要在这件事上为难那个孩子了。”
那个董谊在是知道连皇后都在为石坚说好话,不知道他还敢不敢上这份奏子。
真宗将石坚这份奏折随同邸报一同扮发到各地,意思是说石坚在这奏折上说得很清楚,小说也就是书面版故事,是虚构的,允许和真实有点出入,况且他说过了在这本《三国》里他宣扬的就是忠君思想。难道忠君也是错误的吗?
他本来意思不管怎么说,石坚出发点是好点,你们就不要为难这个小孩子。可随着这邸报,却引起了更大的纷争。有些愚直的大臣上言说汉朝灭亡乃是汉末外戚当政,宦官专权造成当时民不聊生,才引起黄巾之乱。唐太宗说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应当以史为鉴,勤政爱民。可石坚用了一句忠君将事实真相隐盖,对陛下有百害而无一益。可以王钦若为首的大臣则说石坚在这份奏折里已经说过这是小说,以史实为基础,虚构一些有趣的故事,他丑化曹操是应当的,当时曹操手掌大权,不行伊尹、霍光之事,图谋不诡,虽魏代汉成为正统,这种行为本就是不值得赞扬。示看历史结局如何,随后三国争霸,司马炎又学习曹操,以晋代魏,而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三百多年时间,老百姓就没有得到过安生。这些大臣明说以史为鉴,实际上鼓励这种叛逆的行为,其心可诛。还有一派官员说你们就不要吵了,也许那个少年精通诗词还有那个什么曲子,笔力好,但人家只有九岁,不可能样样都精通的,也许他对历史不熟悉才造成《三国》中大量的内容与史实不符。但这派人声音最弱,写这个《三国》,石坚不去看《三国志》?才怪!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连石坚在和州城也心惊肉跳,飞快地将《三国》说完,示图早点结束这场口水仗。他想这幸好还是在宋朝,没有什么大型的文字狱发生,否则要是换成前世几十年前三家村加上自己就会变成四家村。
其实这场口水仗到了现在这地步已演变成了民重还是君重的争论,岂是他想结束就结束的。这天朝会刚进行到了一半,不知是谁引起的话头,争吵又开始。真宗无奈地看着这些大臣,心想人家一个九岁的小孩子不就为逗老祖母开心,讲了一个长的好看的故事,犯得着这样争吵不休吗?
他看向范仲淹问道:“范爱卿,你对这件事该如何看?”
范仲淹走出来说:“启禀陛下,以臣看就如石相公所说,这只是一篇小说,供人民茶余饭后娱乐而。石坚虽然年幼,可身负天下所望,不该这样窜改历史。”
这句话说完,那些执前面观点的臣子大喜,你看,人家可是那少年看中的人物,都这样说。
范仲淹又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咦,喜从何来?”真宗都让他们吵得头都炸开,还有什么喜,奇怪地问。
那些大臣也是一愣。
范仲淹又说道:“可是臣从这本书里看到了那个石相公对陛下的忠心。”
是啊,真宗一下子坐直了起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臣还看到了石相公的智谋。”
一句话将满朝文武震醒。一部《三国》,用火攻,用水攻,间谍,反间,离间,美人计,连环计,层出不穷。非大智谋者怎可写出。
王钦若,林特等人首先反应过来,跪下施礼,连说恭喜天降重臣,辅佐大宋光盛繁荣。
“呵呵,”吵到现在,真宗第一次笑出声来。
然而石坚又没有让他安稳,这件事已经用了不管石坚对错,可他对皇帝忠心,有智谋定论,可石坚又讲了第三部小说,这部小说引起轰动更大。
各位大大都猜出石坚写什么小说了吧,也许有人说十岁怎能写出这样的大作?什么叫古今第一神童,这是小弟我刻意打造的。小弟曾在内容提要中写道:第一成功空越者,本书将无限YY。当石坚进入开封时身上已经披上小圣人的光芒,所以他推出那些古里古怪的东西才被人接受。小弟在下边章节将加快节奏,让他成长,小石还要泡MM,支持来张票。另外通知大家,今天凌晨将真正的品论全部补精,但下个星期又是不够,看来我是学着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今天透支明天。
第三十七章 红楼
转眼到了六月中,早稻开始成熟。'醉''露''网'石坚又再次走出家门,毕竟和州大多数多农民采用了他抛秧的办法。
老妪也要跟着去看看,石坚只有答应,他在前面打着油布雨伞,替老妪遮着太阳。红鸢和绿萼在后面推着轮椅,一行四人来到了田头。
看到他们,这些农民们都千恩万谢,现在庄稼已经成熟,明显采用石坚抛秧法比其他插秧稻子长势好得多,也就是他们增添了一份收入,自然感谢石坚,也感谢老妪,要没有老妪的请求,也许这个神童还没有想